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37

第37章 科研篇(26)

目前我校校长室、职能办公室、各教研组等全校所有计算机都是相连的,并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了宽带连接,24小时开机。教师、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调用自己的文件和学校信息资源,同时,教师在家里备课的教案和课件也可以通过因特网发回到学校。家长也可以通过论坛给学校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和家长直接在网上就可以沟通。我校现在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教师的课件直接就可以在班级调用,极大丰富和方便了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发动教师自己动手进行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我校资源库建设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外部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根据学科的不同,教师有目的地下载一些图片、影像和文字等资料。例如语文组的教师就下载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其他学科教师也下载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弥补了现有媒体的不足。如此带动了学生自己主动到网上收集资料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内部,各学科组都在建本学科题库。或选较好的题输入到题库;或将期中、期末及平时考试题输入到题库中;或将平时教学中的例题从自己的文件夹中转存到题库中去。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们筹集资金,购置与学科相关的音像资料和涵盖各学科学习资源及题库的《K12学习资源库》,以改变网络资源匮乏的局面。

由于网络的安全性及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都非常愿意用电脑备课、学习。我校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的教案及各种资料都存在服务器里,教师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调用这些资源,还可以用各班的投影机给学生展示。既减轻了教师备课收集资料的负担,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师生共同享受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优越性。

3.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课题的实验,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省文明单位、省校风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十佳”机器人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青少年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省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省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模范职工之家、省先进职工之家、省巾帼文明岗、省卫生先进单位、达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达州市教改先进集体等。

六、问题与思考

回顾三年多的研究进程,我们认为整个课题研究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能够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必需的环境和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从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要从基本的“积件”制作和教学软件的深层次加工与合成,直至进一步开发等几个层面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进而建立一支学科配套、数量充实、层次分布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还须进行跟踪培训,以保证教师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

(4)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在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除大量充实库容外,还应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分类整理,加以进一步的结构优化重组,以保证教师对信息库的检索方便、快捷。当前市场上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交流多以光盘的方式进行。其中的信息除在文件格式和内容上已经分类外,文件的个体名称都是以数码形式存在的,在这种存储形式下,教师要找到一个需要的素材,就须在一类文件目录下按照数码顺序逐个搜寻,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应商业的需要制作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有的甚至根本不能使用。因此,对于从市场上购得的资源光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加工和整理,即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源,给以重新命名,将内容和格式分类存入校园网的服务器。

(5)课题的研究在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获得可持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变“人灌”为“电灌”,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穿新鞋、走老路”;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软件设计制作等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影响实验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未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模式体系等。

为此,信息技术在辅助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①制作课件和运用信息技术,应从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出发,以增进儿童的感知觉效果,改善其感受知识的方式,提高其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展示计算机辅助课件。除了从特殊学生的感知特点出发设计和运用课件外,还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课型的特点及其特定的教学任务。

③要纠正信息技术无所不能的观念,不可以演示信息技术手段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不可以之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活动。

④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各课型教学的整合,计算机辅助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仅要考虑教师为呈现知识内容所进行的操作过程,特别还要给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设置一定空间,必要时还可将学生带入网络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在网上获取信息的实践。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课题论证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学生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违背了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境中学,读中悟,情中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人。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专注地阅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个性化阅读,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更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此实验方案的研究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体现在——

一、发挥了阅读主体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