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39

第39章 育人篇(1)

王仕斌:做一个孩子喜欢的校长

2007年12月24日下午两点,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的学校会议室里炸开了锅:组织部门宣布,七小校长王仕斌调任通川一小校长。老师们一下错愕了,确信这是事实后,一位老师站起来不服气地质问领导:“为什么要调离我们王校长?”

老师们群情激愤,坐在主席台上的王仕斌两眼泛红,不停用手擦拭眼睛,他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最后的讲话中还是几度哽咽,台下的老师们已是泣不成声……当天放学后,老师们自发聚集在操场上,有人甚至提议为留住王校长一起到区委、区政府请愿。

这几乎酿成达州教育史上一次干部正常任免的“群体事件”,后来竟是王仕斌一个一个给老师做思想工作,到晚上10点他们才逐渐散去……

“当时七小上下在王校长带领下,士气高涨向打造川东知名小学奋进,一纸调令突然把王校长调走,真让我们内心接受不了……”提起那件事,七小文霞老师到现在都眼含热泪。

一、来自草根的力量

站在记者面前的王仕斌,儒雅俊朗,亲切和善。这个今年才36岁的男人,不仅在七小老师们心中拥有崇高地位,就是在整个达州市教育界,他也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是达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的权威,他的课改研究与探索一直引领全市课改方向。作为专家学者型校长,王仕斌领衔主导推动的七小科技、艺术教育,各项赛课与课题研究成绩斐然,获国家、省、市级奖无数,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他是达州市基础教育领域名副其实的一面旗帜。

这样一个青年才俊,他的“出身”却很“卑微”。1991年,王仕斌中师毕业被分配在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条件异常艰苦。这在平常人眼中的“炼狱”环境,王仕斌却感受到了另一种风景:他喜欢宁静安谧的校园,喜欢古朴斑驳的黑板,喜欢被纯真的孩子们拥簇的感觉……

“我是真的从内心喜欢那种单纯而简单的生活。”说起这段经历,王仕斌很为这段山村“孩子王”的草根岁月自豪,“我从不忌讳自己的草根出身,其实草根来源于坚实的大地,因此它最有生命力!”王仕斌不无感慨地说。

喜欢教育,王仕斌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当有的人还在为当前的环境怨天尤人的时候,王仕斌却和孩子们一起愉快地做游戏;当有的人把自己消磨在麻将桌上的时候,王仕斌却在灯光下与书本先哲相伴对话,他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他把这里当成了播种与收获的黑土地!

奋斗与机遇并存。1993年达川市教委开展十佳班主任的评选活动,王仕斌代表基层老师把两年以来献身山村教育的快乐经历和感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在当时渲染悲情的“殉道”似教育背景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评委与老师,由此他被当时通川七小的王正兰校长慧眼识珠调入七小,实现了个人经历的重大转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有爱的教育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这句名言在王仕斌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因为爱,在更高的平台上,他孜孜以求地在教育领域探索前进,他率先在达州展开“乐教、乐学、乐考”的教改尝试,摸索独创出自己的“六步教学法”。2003年王仕斌破格晋升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年仅30岁,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真正的“白天鹅”!

二、做孩子们喜欢的校长

1997年,王仕斌开始进入七小管理层,先后任教导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校长。对于校长的定位,王仕斌的想法依然朴实而简单: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校长!

“有人以为校长只是宏观管理的舵手,但我以为,即使是一个思想领袖,他依然需要时刻在孩子们这样鲜活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王仕斌说,“而现实中有好多学生居然不认识校长,校长也难得一次走近孩子,这岂非怪事!”

在王仕斌看来,教育不能玄虚莫测,只有回归生命主体、自然生态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特别害怕一当校长,就沉溺于冗杂的事务中而忽略疏远了孩子。”在王仕斌心中,孩子始终是他牵挂的“根”,“教育的本质还是促进生命的发展,无论是作教师,还是校长,不见生命的教育或管理都是失败的!”

即使当了校长,王仕斌一直不变的习惯是,每天他总是早早来到学校,站在校门口笑盈盈欢迎师生们到校,每天都要到课堂上去听听,看看老师、孩子们的状态……

一次一位老师上《难忘的泼水节》的公开课,一个小朋友用“笑眯眯”造句:清晨我到校园,王校长笑眯眯看着我走进校园,我很高兴!王仕斌当时也在下面听课,他说听到这样的话,他觉得比拿了任何奖项都要开心。“能让每一个孩子感到校长在关注自己,从而得到生命的舒展与快乐,我觉得比做了任何宏大的事情还要舒心!”王仕斌的微笑纯净得像孩子一样。

王仕斌业余的一大爱好是看电影,他喜欢冯小刚的《集结号》。他说这主要源于电影对“每一个生命都是不朽”的那种对生命彻底尊重的态度。“其实教育也应该是这样一种态度,尊重每一个生命,对每一个生命负责,校长的使命之一应该让这种态度得到更广博、更深远的实践与彰显!”王仕斌说。

王仕斌是这样的有心人。到一小上任校长的第一次师生大会上,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孩子们,我是你们的新任校长,当我想到今天要见你们,昨晚我一宿都没睡觉,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因为我太想早点儿看到你们,看你们是否有精神,站得是否整齐,是否欢迎我?”操场中的孩子们一下子把头扬得高高的,腰挺得直直的……

王仕斌常在身上带一个笔记本,随时把在校园中看到的有意义的小事记录在册,及时处理。有一次巡视教室他看到一个小朋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放在垃圾桶里,王仕斌马上问下他的名字,随后在广播中点名表扬他。这个小朋友高兴得不行,回家告诉妈妈:“王校长今天表扬我了!”后来的家长会上,这个小朋友的妈妈欣慰地说,以前这个孩子还很随意懒散,但从此后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细节了,孩子说因为校长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三、让梦想飞翔

王仕斌在一篇《我和我追逐的梦》文章中写道,每个人都应该为梦想而奋斗。做校长后,王仕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他说:“校长应是一个梦想家,学校应该是所有师生理想起航的地方,校长要懂得经营老师的希望,放飞孩子的梦想!”

于奇文老师2002年8月通过公招选调进七小,在十月份的教学常规检查中,他原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例行的过场而已,让他无比惊讶与感动的是,教案发下来之后,上面竟有王校长亲笔写给他的一段温馨的话“你的观念新,构思巧,但教学细节处理有一点粗糙,如能在这方面改进,你会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我愿意和你一起成长!”

一次王仕斌参加一个班的“我的梦想”主题班会活动,一个孩子上台发言:“我的梦想是像张怡宁姐姐一样当一名乒乓球奥运冠军,可是我没有乒乓球拍……”王仕斌听后很受震动,当他后来了解到那个孩子家境贫困确又酷爱打乒乓球这件事后,真的买了一副红双喜乒乓球拍送给了他。“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每一个生命都是有梦想的,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孩子的意见,况且体育能让孩子们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王仕斌认真地说。

到一小上任校长的第一次教师大会上,王仕斌说:“我要像爱自己家人一样爱每一个老师,你们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学校的梦想也会是你们的梦想,也会是你们的骄傲!”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8月8日晚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王仕斌说最让他激动的是李宁夸父逐日般点火的一刹那,他突然觉得自己就像李宁一样,手举着火炬,点燃激情,照亮心灵,一步步向梦想奔跑靠拢。“其实每一个做教育的人都是李宁!”王仕斌说。

用教育书写幸福人生

各位老师:

上午好!深感荣幸母校能提供这次与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今天,当我再次踏上这块曾经洒下欢笑和泪水的土地时,我再次深切地感受到母校对她学子的那份深沉的关爱,那份慈父般凝重的厚望。刚才,从跨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脚触摸着当年学生时代那个少年印下的足迹,耳畔不时回响着当年师长的教诲,学友的知心长谈,才发觉,时隔十四年,再次回到母校,心里呼唤着她的名字时,仍然是那样的倍感温暖,倍感亲切!

1972年3月,我出生在达县麻柳镇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我坚韧的个性,为我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坚韧是我前进的动力。)

1988年,年仅15岁的我走过弯弯的乡村小路,迈进了达县师范学校的校门。

1991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凤凰山下、莲花湖畔的邱家小学。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意识到,我不属于一份工作,而属于一番事业。从教以来,我阅读了约300万字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十来年的学习进修,我先后获得了中文专科学历、教育管理本科学历,直至攻读北师大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获研究生同等学力。

叹时光流逝,然记忆犹存。过去的日子让我难忘,在师范时,心里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东西,几乎让我负荷不了。青春的召唤促使我四处追寻,不停地追寻,可是有时候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是在追寻着什么。我有过与生俱来的澎湃的热情,却似乎缺乏恒定的目标;我有过豪情万丈的宣言,却似乎缺乏足够的勇气;有过脆弱无依的彷徨,却似乎又不甘碌碌无为;有过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却似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也有过对时光易逝的恐慌,却总是让时光在不经意中偷偷地溜走,而无情地将遗憾留下……

记得我师范刚入学的第一天,听了一位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十年卓有成绩的校友的事迹介绍后,16岁的我便在心里做着当时自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1991年师范毕业,19岁的我带着这个梦踏上工作岗位,那是一所比较偏僻的山村小学,条件比较艰苦。开始,我产生过彷徨和苦闷,但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听到一声声稚嫩的童音的时候,一种不可言状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我便暗下决心,要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热忱,点燃孩子求知的火把,为了学生,我愿意付出自己的青春。于是,我很快调整心态,决心把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当成是一种磨炼,一笔难得的财富。我没有为自己的起点太低而自怨自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学习新的知识中去,去寻找初为人师之乐。从此,三尺讲台,便成了我播种与收获的土地。那一年,我悟到了很多东西,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书之乐——只要你尽心尽力,就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家长们的称赞。教书不仅会让别人成功,同时也会让自己成功。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山村那间陋室,想起曾经陪过我两年时光的那盏昏黄的孤灯。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常常问自己:你是否已经忘记?

刚开始上课,以为教小学生对于我这个自认基础比较好的师范生而言简直是大材小用,有些自得,也有些自负。还有的是心中那股因热情而涨涌出的莫名的冲动,总想把自己心中所学全部教给每一位学生。没有民主宽松的交谈,有的是一张嘴独霸讲台,似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一堂课下来,心里暗自得意,一问学生,其表情却一片茫然。我马上意识到教学并非如自己所料,原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变得模糊起来,原以为某一教学理论简单实用,可真到用时,又发现有很多问题还未解决;基本功方面:三笔字、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我都难以算得上好教师,只是有一点基础而已。于是我开始注重学习名家的教学艺术,我发现他们在教学中,连板书都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他们的语言表达,更是声情并茂,感人至深。那时,我暗下决心,学习名家教法,适应现代教育,决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出色的青年教师。于是我见缝插针地学习,尽可能在时间上拼。“一日首尾谁先知,唯有寂静我独享”。长期起早睡晚,久了成了朋友们的笑谈,说我不会享受人生。可他们哪里知道,我在教学中屡屡遭遇难解的迷茫和困惑。他们哪里知道,在我短暂的人生道路上,有我梦想和信念为伴——“我方年少时,理应展翅飞,他日凌绝顶,一鸣惊天下!”我坚信,“土八路”也能打出穷山沟。

家人和邻居说我是个十足的工作狂。无数个清晨,我总是披着朦胧的晨光,第一个走进尚未完全苏醒的校园,和学生们一起早读;无数个黄昏,母亲把饭菜热了又热,在门口等了又等,我才带着满身的倦意踏着夜色回家;无数双休日,我把休闲娱乐的时间用在了埋头钻研教育理论上,用在练字、写文章、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上。1992年的一个夜晚,工作劳累了一天的我,辅导完一个因病而功课落下的学生后,天已漆黑一片,在凤凰山泥泞的羊肠小道上,我一手牵着来接孩子的老人的手,一手牵着那位父母离异的孩子,一步一步地摸着路边的野草和枯藤前行。浓浓的夜色将三代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孩子,可不要辜负老师的一番苦心啊!”老人那朴实的话语刻骨铭心,成了我无怨无悔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在回来的路上,我摸着山路,遥望夜空和我所在的那所村小的那一刻,我看到令我至今都难以抹去的一幕: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山村灯火闪闪烁烁,交相辉映,温暖了我年轻的心,也仿佛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台湾残疾歌手郑智化为迷途孩子写的那首歌《星星点灯》{歌词大意: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

奋斗与机遇并存。很快,我的敬业和付出,赢得了当地家长的一致好评,这是我从山村一些质朴的老人的言谈中和那群山村孩子对我的爱戴中品尝到的。我开始享受到激情奋斗之后的快乐。

那是1993年,生命历程中改变我命运的那一年,当时的达川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评选十佳优秀班主任的活动。我用一颗爱心和真情献身山村教育的事迹汇报打动了在场的评委,博得了与会教师的阵阵掌声。从教仅两年的我竟荣幸地获得了“十佳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很快,当时的《通川日报》以一篇题为《乐当山村孩子王》的文章报道了我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