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6877400000010

第10章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5)

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基本要求,概要地说,就是全面、正确地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也可以说,邓小平理论“进课堂”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课堂”,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进课堂”。“进教材”是“进课堂”的基础。所以,“进课堂”首先要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材必须是全面、正确地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目前已有的教材,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但仍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改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基本要求,研究教材,消化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比较普遍地对邓小平理论是否构成科学体系存在疑虑。如有的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本本太薄,一看就懂”,没有形成科学体系。我们1998年在四川省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认为邓小平理论没有形成科学体系的约占调查人数的1/3。针对这种情况,要使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进课堂”,我们必须讲清楚判断科学体系的客观标准,以及为什么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而我们的学时有限,因此,要使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基本观点“进课堂”,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就“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而言,就是要讲清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以及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构建成的科学体系;就是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讲清有关的基本观点,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我们要充分相信邓小平理论的巨大感召力,充分相信邓小平理论深邃的理论魅力和严密的逻辑力量对青年学生的征服作用。马克思说得好:“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二、怎样才能使邓小平理论更好地“进课堂”

要使邓小平理论真正“进课堂”,首先要使邓小平理论进教师的头脑,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认真研读邓小平著作,进一步解决我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自己搞懂了,才能把学生教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例如,邓小平说过:“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从来没有搞清楚”,那就完全变味了。又如,有人说邓小平不讲姓“社”姓“资”,这从根本上背离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问题上,邓小平从来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道路;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前提都是社会主义,并强调:特区姓“社”不姓“资”。至于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本身并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因此,我们在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时,一定要讲清楚这个基本原理或观点的基本内涵,讲出邓小平理论的“原汁原味”;讲清楚邓小平的思考轨迹与独特视角,讲清楚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和这个原理或观点的现实意义。

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导出”邓小平理论及其基本观点。有些教师往往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导出”邓小平理论及其基本观点,过去我们的教材很多地方也是这样处理的,我们认为,这样“导出”是值得研究的。四川省2000年版的教材对此作了重大修正。比如说,在导论中第一节“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我们主要讲清楚四个问题:第一,邓小平理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三,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第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既讲清楚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又充分体现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各章的讲述中,我们建议任课老师都按着这种思路,“导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

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的热点,选准能触动学生心理共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比如,有部分学生认为我们现在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一顶“皇帝新帽”,因而我们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应有针对性地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及邓小平的伟大贡献。要“抓住”学生,还必须突出一个“新”字。“新”,不是标新立异,违背原意,违背中央有关结论,而是讲课资料要新,选材要有亮点、有新意,切入视角要新,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讲。

上述两方面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主要是“吃透两头”一头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吃透”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另一头是“吃透”学生的实际。四川省各高校普遍形成课前调查的制度,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再次,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采取了诸如启发式、讨论式、论文式等好办法,创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改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教师认真选取《邓小平文选》的有关段落,让学生精读并在课堂上细讲,既领略了邓小平的语言风格,又领会了邓小平的基本观点。目前四川省“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正在形成把语言教学与形象教学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灵活组织教学,把读、思、讲、写、议结合起来的动态“立体”的课堂教学的新格局,为邓小平理论“进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准确、生动、通俗、新鲜,并具有时代感。有的教师说,我们讲课应吸收四种语言艺术的长处,即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生动、诗歌朗诵的激情;同时还要用优美的教态,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既有真理的感召,又有美的享受。有的老师还把课堂教学艺术归纳为“以理服人,以心教人,以情动人”。

在我们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原理与基本观点时,还应当联系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与革命风范,通过展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把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敬仰之情转化为掌握科学理论的自觉行动。

在教学手段上,四川省高校最大的进步是多媒体课件进入了课堂。这种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与授课水平。多媒体辅助课件的运用,强化了视觉效果,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这是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一个好途径。现在,教育部社政司、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制作的《新时期的旗帜》(邓小平理论教学片)已经发行,我们应当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邓小平理论进课堂,不仅要进第一课堂,而且要进第二课堂;不仅要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而且要进其他相关课程的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也是对第一课堂成果的检验、巩固与发展。根据我们1998年在四川省高校的抽样调查,有1/3左右的学生还未系统地读过邓小平的著作。引导学生认真研读邓小平的原著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重要条件。显然,只靠第一课堂远远不够,还要靠第二课堂和课外指导。

总之,要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全面、正确地理解与把握其基本观点。所谓全面,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不能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所谓正确,就是遵循邓小平的独特视角与思考轨迹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能断章取义,随意解释。要让学生不仅了解邓小平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什么重要原理和论断,而且要了解他为什么和怎样提出这些原理与论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三、怎样评估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效果

为了促进邓小平理论“进课堂”,制定出一套评估指标和操作办法是必要的。当然,这种评估不能仅看一两节课,一般来说,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比较合适。对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评估,笔者认为,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讲课的思想性,主要看是否讲清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基本观点;二是讲课的针对性,主要看是否抓住了学生关注的热点,是否选准了切入点;三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的情况,课堂教学是否生动活泼;四是教学效果。

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目的,是让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因此,要评估“进课堂”的实效,归根结底要看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的情况。我们认为,应当把考试作为检验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与基本观点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我们不应否定考试,但考试的方法需要改革。

在考试方式的改革方面,四川省各高校做了很多尝试。电子科技大学采取了平时学习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笔试成绩与口试(演讲、论文)成绩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表现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宜宾师专试行“生成考核法”,重在检验学生基本理论观点的储蓄量,检验掌握并运用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水平与能力,从而较真实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状况。

以上所说,都算不上什么新招,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些东西,但是要综合运用并取得成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精神状态问题。要做好以上所说的每一个环节,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们的老师是在相当清贫的条件下,在并不宽松的氛围中坚守着岗位,默默无闻地奉献。这种精神状态是难能可贵的。四川省教委老领导张凤山教授把这种精神归纳为“三无”精神,即无悔的选择、无私的奉献,无止境的追求。没有教师的这种奉献精神与大量投入,邓小平理论进课堂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是物质利益问题。在现阶段,不可能要求我们的老师长期无回报地奉献,而应当将他们的投入与物质利益挂钩,应当用政策和制度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如何搞好“当代世界经济与

政治”课案例教学

2003年我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委托,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案例解析》,该书属于“两课”立体化教材系列,2004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里引述的是该书“前言”与“附录”的部分内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深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导和组织下,为探索并推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案例教学而编写的。本书旨在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提供案例、初步解析并提出案例教学的建议。

案例教学在国内外的法学、医学、管理学科的教学中,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我国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尚属探索阶段。本书的编写就是这种探索的一个组成部分。

探索并推广案例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加强案例库的建设。本书就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案例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案例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案例教学的要求,我们在选编案例的时候,注意到了案例的典型性、权威性、时代性、新颖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本书共解析了52个案例,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各个方面,蕴涵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理论,揭示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历程、客观规律和未来趋势。这些案例绝大多数选自国内外著名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本书既可以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教材,又可以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作为读者观察和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题的参考读物。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理论和分析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或特定的环境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

从事法学、医学和管理学的老师们从案例教学中尝到了“甜头”。他们对案例教学有深刻的见解,具有进行案例教学的丰富经验。研究并学习他们的经验对于刚刚起步的政治理论课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对案例教学评价很高。有的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他们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原理和知识的讲授,通常也涉及案例的运用,如“举例说明”之类。但这种对号入座式的案例运用,主要是用来说明某一特定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的理论或增强课堂讲授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等。一般来说案例比较简单,往往与某一特定的原理相对应。这种从理论到案例的教学方法,案例运用还不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属于传统的理论教育的范畴,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独立教育形式更类似于英美的法律判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处于主动、积极地管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状态,所以,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高级手段。案例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继续,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没有案例教学,理论教学的成果难以巩固和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