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6877400000012

第12章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7)

二是做好讨论的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发言提纲。必要时可以为学生设定角色,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案例情景之中;还可以让学生角色客串,促使学生站在另一立场积极地进行反向思维。

三是做好小结与交流的准备。案例讨论后,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总结,交流个人学习体会,或对案例教学模式、教师的案例教学方法提出意见或建议。在学生的学习体会中,要鼓励学生有新发现和新观点,鼓励学生对要点进行记录、研究、思考,并完成书面报告,从而完成一个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书面报告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是在本专业领域内检验并锻炼书面表达技巧的机会。

为了搞好案例教学,还需要构建以思维状况的考查为主体的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方式,也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结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与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相适应,应当建立以思维状况的考核为主体的成绩评判、考核机制。研究如何根据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与能力来评定成绩。在这个方面,我们更应当研究并借鉴管理学和法学案例教学考核的经验。从事法学案例教学的老师认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表现不宜作优劣评价,而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避免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评判成绩时,老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的局限性,应着重考查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等等。由于案例讨论的发言并不是人人机会均等,正确打分很难,一般给予合格与否即可;对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案例书面分析的考试或考查,则可要求较为具体和严格,以全面评判学生把握案例关键点及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案例教学虽尚处在探索之中,因有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的丰富经验可供学习与借鉴,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我们的探索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相信,随着案例教学的广泛运用和推广,这门课程一定会更受大家的喜爱。

刍议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思想

“爱因斯坦与社会主义”是笔者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一个案例。这个问题,笔者想了十几年,一直无暇整理成文,感谢“关门弟子”李玲的帮助,使我了却了一桩心愿。文章与李玲联名,发表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爱因斯坦是一位诚挚的民主主义者,并旗帜鲜明地宣称信奉社会主义。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深刻,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广泛。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厚实的哲学基础。研究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充分暴露、社会主义广泛传播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时代。这就是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爱因斯坦认识到,“以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的失业工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社会扭曲了人性,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说:“这种对个人的摧残,我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祸害。”

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因斯坦受到法西斯的残酷迫害。他的财产和别墅被纳粹政府没收,著作被法西斯分子焚烧;纳粹分子还用2万马克赏金悬赏他的脑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曾说:“这次战争真正威胁到人类的存在。”这种状况促使了他政治观念的转变。

在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爱因斯坦敬重马克思,认为马克思是“具有崇高道德理想的人”。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1918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他带头抗议。后来,爱因斯坦一直关注着苏联的发展,赞扬它的成就,批评它的专制,希望看到一个符合人类理性的社会主义国家。

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环境,也促使他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父亲开办一家小厂,经营电器修理与制造。极其动荡的社会地位,使幼年的爱因斯坦产生了追求公正合理社会的理想。当时,德国的教育体制非常保守而僵化,浸透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气息。爱因斯坦十分反感强制灌输的专断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奴性学法。他说:“这种强制的结果是如此可怕,以致我有一年的时间不能思考人和科学问题。”“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更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他一直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地战斗。他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栏的理想……”他是一个关心政治的自然科学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并参加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德意志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当时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讲学的爱因斯坦在讲稿下边,快乐地写下了一行小字:因革命停课。两天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给母亲写了两张明信片:伟大的事变发生了!军国主义和官僚政治在这里都已被铲除得一干二净。战争结束后,他发布“告欧洲人书”,大声疾呼“善良的欧洲人,团结起来!”当11月革命的领导者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被害后,爱因斯坦对新建立的共和国产生了不满。他说,罗莎的灵魂对于现在这个世界是过于纯洁了。1922年他访日途中在上海停留了三天,中国人民的善良和智慧给爱因斯坦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开始关注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呼吁制止日本侵略。1936年中国发生“七君子”事件,爱因斯坦致电声援。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只是因为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幸免于难。面对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当他的挚友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却大声疾呼: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有的研究者认为,爱因斯坦的前半生是个科学家,后半生则更像个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喜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发表评论。爱因斯坦自己说:“用理性理解世界是可能的。我无法想象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没有这种深沉的信念。”“要社会主义”,正是这种“深沉的信念”的结晶。

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基础

爱因斯坦年轻时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并发表过一系列对社会主义、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的文章。1949年5月撰写的《为什么要社会主义》一文集中反映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这篇文章发表于美国左翼杂志《每月评论》创刊号上,许良英先生将该文选入《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1991年周德武对译文略作修订,以《为什么我信奉社会主义》的题目发表于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91年第2期,同年7月7日又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标题发表于《光明日报》第3版。

爱因斯坦信奉社会主义,主要是基于他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深刻认识和分析。爱因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制度和私人资本高度集中的竞争机制,导致工人大量失业、社会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社会意识的畸形化。他说,“经营生产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了使用。”“‘失业大军’几乎一直存在着。”“无限制的竞争导致劳动力的莫大浪费,也导致个人社会意识的消沉。”“照我的见解,今天存在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是这种祸害的真正根源。”

爱因斯坦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从而意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指出,工人的报酬和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之间没有关系,资本家并没有按照工人的实际产出来付给工人应得的报酬,而是剥削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生产手段的占有者有条件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使用生产手段生产新商品,而这些商品就成为资本家的财产。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在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同他所得的报酬(两者都用实际的价值来计量)之间的关系。在劳动合同是‘自由’的情况下,决定工人的收入的,不是他所生产的商品的实际价值,而是他生活的最低需要,以及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同就业竞争的工人数目的关系。甚至在理论上,工人的报酬也不是由他的产品的价值来决定的,了解到这一点,是很关紧要的。”

爱因斯坦认为,要消除资本主义的严重祸害,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这样一种经济制度里,生产手段归社会本身所有,并且有计划地加以利用。计划经济按社会的需要而调节生产,它应当把工作分配给一切能工作的人,并且应当保障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生活。”爱因斯坦还主张,除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同时”还要“配上一套以社会目标为方向的教育制度。”“对个人的教育,除了要发挥他本人天赋的才能,还应当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以代替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力和名利的赞扬。”爱因斯坦认为,社会主义的教育应造就和谐的人,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服务于社会的人。他说:“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他把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个人的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他的力量。”

爱因基坦的社会主义思想以人为逻辑起点,关注人和社会的关系,关注于人与人的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建立社会主义伦理体系,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他说,“指引社会主义方向的是一个社会—伦理目的。”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目的。他说:“社会的健康状况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结合。”这些闪光思想已经触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周德武对《为什么我信奉社会主义》的译文中,还有这样的意思:“社会主义的导向是消灭社会阶级和宗教。阶级消亡的思想来源于具有崇高道德理想的人。”这说明,爱因斯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消亡和宗教消亡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