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6877400000042

第42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要的理论结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构建了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创立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其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

经过30年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进程中,我们党从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篇章到科学理论体系化。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如此。它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成功实现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经验

本土化和当代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显著特征和一个重要的基本经验。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也就是民族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地域性;当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将本土化与当代化很好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产物。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时代理论,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的时代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一个核心的理论问题。

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结合,除了正确认识与判断当今时代主题和特征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为此,邓小平发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这三个面向,实际上提出了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基本要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首次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强调:“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这些论述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相统一的精辟论断。在这些深邃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一国两制”的构思。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当代化高度统一的结晶。

党的十七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内容来看,许多思想观点直接是对当今世界及其发展的新概括。例如:关于经济全球化、世界文明多样化的判断等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还有一些思想观点,如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等等,既是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又是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产物,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以上两个方面内容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的结合。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同时,指明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必要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开阔世界眼光。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胡锦涛的这些论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统一,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另一条基本经验,是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展开的。过去,我们在应用这些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也探求过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但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基本原理应用的层面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这种历史局限性及其消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气魄,领导全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途上,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邓小平曾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引导全党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后来他又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的论述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就在对马克思主义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表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上,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度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已经深化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层面和核心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因此,他们设想,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也说:“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因此,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胡锦涛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具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说得好:“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讲坛上,郑重地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就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同当代世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内容,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深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经验,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历史进程也没有结束。胡锦涛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到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庆祝新中国百年华诞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伟大征程的时候,让我们热切地期待着这个伟大的历史跃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本文为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而作,入选四川省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理论研讨会和论文集,发表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2008年12月2日《四川日报》以“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结合”为题发表文章第一部分,当日被《人民网》转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途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相统一,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本土化与当代化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