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17

第17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1)

问题聚焦

当前高校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使得生命教育的加强成为时不可待的任务,而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渠道的大学课堂更是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要职责。尽管近些年来,各高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采取了各种措施将生命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但是效果却不甚明显,大学生生命危机现象依然很严重,这不能不让我们加以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改进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走出阴霾。针对大学生目前的身心成长规律,高校教育工作模式的种种弊端,我们从新的视角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做了更多尝试性的探索,还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给同行们提供借鉴和思考。

(第一节)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的

影响因素与传统模式的缺失

一、生命教育课堂教育的意义

(一)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真实的生命存在

教师和学生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不断突破自身的瑕疵和局限,走向生命的辉煌与灿烂。而追求生命的完善需要由知识去充实,用情感去点缀,由思维去激活;生命教育课堂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观。不管是从时间的占有还是生活方式的形成上来说,它都对学生的生命态度造成了绝对的影响。“课堂,对学生的生命旅程来说,是重要的一站;对教师来说,是生命的主要空间,课堂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摆脱个体的局限性,拓展各自的生命维度,提升生命意义的时空。”课堂生活的质量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影响着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和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课堂实现着主体性的回归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由此可见,生命教育课堂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与传统“知识课堂”那种以知识为本、目中无“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命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追求终极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将认知、情感、理性融为一体,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在互动的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找寻着生命的真谛。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同步实现。第二,互动中形成和谐共生。生命教育课堂与“知识课堂”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实现的不再是教学行为的模式化运作,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课程生成和建构的课堂。

(三)生命教育课堂促进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性,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

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坐标,忘却了人生目标,虽然学到了“何以为生”的本领,却忘记了思考“为何而生”。他们把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学知识作为生命追求的目标,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生命本身带有的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因此,生命教育课堂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人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才能正确而客观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二、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有果必有因,要想提出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方法和途径,就必须首先对影响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的影响因素加以仔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找到其中的关键节点,从而打开生命教育的通途,帮助广大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一)社会成因

1.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对大学生生命张力的挤压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天之骄子的荣耀和光环在日益消退,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压力之下不堪重负。

社会竞争不断激烈,使得处在社会飞速发展和变化中的大学生面对来自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浑然不知,漠视自己或践踏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甚至会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逃避生命中的种种不能承受之重。虽然大学课堂中已经开始在进行有关生命观的教育,但是却很难引起大学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充分重视。导致这些严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具体到教育者的角度,则是没有对生命教育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重构我国生命教育的价值认知体系,让青少年懂得生命的神圣性和最为宝贵性,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人格,去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是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的责任。

2.多元文化的混杂交融使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发生迷茫

当代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认为的那样,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软权力,从观念上、感情上和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技术的强势地位,将其文化向全球渗透,西方资本主义部分消极堕落的生命价值观也伴随着大众文化、快餐文化进入大学校园。

一方面,西方的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在毫无筛选的情况下一股脑进入,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便无从选择,导致他们出现信仰危机,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另一方面,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欲横流、物质丰富,消解了部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斗志,使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人生理想的虚无和人生终极目标的缺失。多数学生把事业的成功与否作为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观念更加务实化。同时,还有不少的同学认为人生的价值取决于金钱和权势的多少。如此一来,一旦个人事业或者情感出现失败后,大学生就感觉人生已经失去了全部价值,从而丧失了生的欲望。

3.喂养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抗挫能力低下

2011年4月21日的河北日报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同学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三位一体,形成良性互动。在三者之中,作为教育基础的家庭教育又起着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深受父母的溺爱。家长们缺乏理性的爱,于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悦纳他人、融入社会,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和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日后的生存能力埋下了隐患。不少“90后”大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他们往往缺少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薄弱,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会悲观失望,怀疑甚至否定自己。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相关学科中已经加强了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但是大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于出现一些轻视的心理,这就从客观上降低了生命教育的效能和可塑性。

(二)课堂自身影响因素

1.课堂主客观环境的影响

除了外部社会环境对教学过程和效果有着必然影响外,课堂教学自身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内部的环境因素也对生命教育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两方面。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学习环境之间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状态将促进理想教学效果的产生。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物质环境

目前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仍较大,使教学生态空间环境超过了生态个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首先,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班级学生数量多,在教室中学生数量众多,过于拥挤必然导致班级群体生理与心理压力的增加,使学生感到烦躁,影响上课效果。其次,由于学生人数分布过多,形成的师生配比严重失衡,造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困难,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思想动向,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探讨式教学也成为一种时有时无的奢侈。再次,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教室空间布置体现了一种极强的权力意志:前面是黑板、教师的讲台,面向讲台,学生的课桌一排排向后整齐地排列。这种结构强化了教师作为权威和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师生之间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平等使得师生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最后,课堂教学硬件设备的平面化也阻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张黑板的单一灌输式让课堂变得死板僵,在引入多媒体视听设备后,由于教师自身所掌握的多媒体技术未同步跟进,又使传统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变成了照屏宣科的放映式教学,教学氛围再一次陷入僵局。

(2)人际环境

课堂人际环境的和谐平衡是课堂教学成功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所谓和谐平衡就是指课堂的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环境能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参与教学的热情。在这种情境中,教与学、传授和吸收达到和谐统一最佳状态,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产生。

在和谐的多维度课堂人际关系中,教师应该扮演主导者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有意识地主动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共生观念和能力,能与学生和谐相处,会认识到学生和自己之间是一种共处共生的关系,而不是占有式关系。如果把师生关系看做占有式行为,认为学生就应该听我的,教师就会采取强制性教育行为,让师生关系变得被动与尴尬。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环境多数过于封闭。许多高校无视课堂生态规律,课堂教学仍然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场所与现实生活严重分离,这对于生命教育的渗透效果非常不利。此外,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师生除课堂交往外,课后各自行色匆匆,哪怕碰面也是擦肩而过。感情沟通渠道明显变窄,使得师生间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作为教育主体双方的种种不和谐语境,严重阻碍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

因此,面对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应该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求得自身更加良性的发展。

2.教师个人魅力的影响

苏联著名教育家米·依·加里林十分深刻地说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这一职业是特殊的,他要求具有特殊的、外表看来似乎同教学事业并无直接联系的品质。可是没有这些品质,就会显著地影响教学成绩。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这种觉察不出来的东西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要求进步的榜样,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实施生命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对生命看法也很局限,主心骨里看淡生命的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也悲观厌世,无法正确面对人生,遇到挫折也无法跨过去,甚至于部分高校频频发生教师因生活问题而自杀的案件。这在学生心目中起到了较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自身必须有强烈的社会归属感,感受生命意义,用自身对生命的感恩情怀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实现生命教育的效果。只有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感激的教师,才能承担起拯救学生生命,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

3.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

除了教师个人魅力的感召和影响外,教师在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优劣也将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目前虽然一些学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设了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但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为本位的思想严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从内心对该门课程给以价值认同。

影响生命教育效果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有几大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是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真情实感。理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是来自自己生活的理论,人们往往没有深刻的体会。第二,是否立足于学生新知识生长的特点。学习是一个新旧知识摩擦、碰撞并融合的过程。新知识被接受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如果脱离了学生所掌握的旧的知识结构而灌输给学生新内容,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混乱,难以建立有序、稳定的知识体系。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经知道的人物的事迹,启发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体验和新情感,最终使学生领会到生命的价值和真谛。第三,教师教育方法是否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生命教育课程不同于知识教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靠思维的活动,而生命教育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行动的落实,因此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

三、传统生命教育课堂模式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道德教育理念的工具化倾向

长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人们日益滋生出功利主义价值观,教育理念中充斥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追求,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家长们为青少年建立的价值观往往只是:努力学习然后赚大钱。可是,当他们无法获得好的成绩时,便只有听任其人生的整个天地塌陷,意义与价值全部隐晦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