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22

第22章 依托团学活动平台(2)

相对于高校教育的课堂模式而言,团学活动在内容设定、机制构建方面具有丰富性、灵活性的特点,这与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非常契合,利于接受主体对生命教育的价值认同。

在当今这个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团学活动已成为“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其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高校团学活动模式设计的以“办讲座”“观电影”“传箴言”为主要载体构建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贯穿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在创新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积极引导,接受主体自愿参与、自我管理,参与者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就符合其心理特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现阶段的心理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真正成熟阶段。由于信息渠道的急速拓宽,接触新鲜事物的频率加快,他们具有以下特征:观察力显著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情感日益丰富、充满激情,自我适应感增强、社会性发展加快。同时,亦具有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等缺陷。这些特征就需要团学活动,一方面在内容上具有针对性、吸引力,易于接受主体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符合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借助接受中介达到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无缝对接”。如在“珍爱生命主题设计大赛”活动中,针对高校校园中一些意志脆弱、心理素质差、悲观失望的学生,我们组织主题班会,通过阅读、讨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追寻人生的意义、告诫其珍惜大学时光。真理越辩越明,智慧在交锋中闪现。以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为借鉴,用正确的方法去指导大学生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疑惑,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目标和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和原则。”生命教育是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需要不断检视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的“人”的需要,积极从教育目标、教育原则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促进“人的教育”的真正回归。

(一)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认识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生命,学生才会珍爱生命,既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发现和了解生命。这一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问题。大学生通过生物学、生理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构造及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的自然现象,熟知有关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如何拥有强健的体魄,并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这时就要给他们一个实践的平台,通过同学活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敬畏生命。高校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教育大学生热爱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张扬个人独特的生命,能与他人和谐共处,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在整个教育历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身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问题,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的危机。

把握生命的真谛。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对人生感到迷茫,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体味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对人生缺乏哲学层面的正确认知。在掌握一定生理和心理知识的同时,大学生还需要了解哲学方面关于生命的知识,提高对生命的感悟和深层认知,锻炼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意识到生命是一个追求意义的存在,最终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情意目标

珍惜和热爱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创造和实现一切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只有生命存在,我们才能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感受爱与恨,去体验幸福,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问题。生命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有限的生命不是私有财产,每个人的生命根源上都连接着父母的生命、民族的生命。正如诗人宫志峰所说:“人生要懂得珍惜,珍惜母亲给予的生命,决不能把花样年华任意挥霍,虚度此生;人生要懂得珍爱,珍爱祖国给予的传承,决不能在季节的风雨中随波逐流,玷污光荣。”

保护和延续生命。个人的生命延续越长,所实现的生命价值相对就越大。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体验。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延续生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即如何在各种险情下进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识,包括校内安全、校外活动安全、卫生饮食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火灾防范、食物中毒等事故的急救应变方法,以及在野外、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等。

培育抗挫素质。当今社会,人的生存面临着各种压力,有生理的,还有心理的,这就使得人们的生存常常要面临各种挫折。生命教育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学会正视自我,战胜自我,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生命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使他们形成对刺激的适宜的反应方式,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水平,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和现实,掌握正确的认识、评价方法,最终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3.行为目标

维护生命安全。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生命是指自然人的生命,生命权是人格权的组成部分。生命权的内容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规定,但其核心内容是保护自然人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通过生命教育,要让大学生把握生命权的基本内容,并能在生活中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生命安全维护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权利:第一,生命的延续权,具体指人有生存的权利,也有生命不受非法中断的权利。第二,自卫权,当有非法侵害生命的行为的危险发生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第三,请求权,当有危及生命的事件发生时,有请求帮助解除危险境况的权利。

提升和激扬生命。“我们生而为人,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成为人;我们活着,这并不说明我们进入了人生;要进入人生,必须凭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设计人生。人生没有组成的模式和模范,每个人的角色必须自己去创造。”大学生处于求学时期,是社会化的前期阶段,其生命价值主要体现为内在价值,即内在的体能、知识、技能、品德的积累。因此,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合理建构自己的理想,并付诸行动,从而达成自我实现。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命的独特之处,这种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过创造性活动赋予其生命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生命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理想、有追求,不满足于自身存在状态,对自己未来充满希望与信任;二是充满青春与活力,不惧怕挑战,勇于自我更新,积极体验和关心生活;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顺境、逆境都能面带微笑坦然对待。

预防大学生自杀。生命教育应帮助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摆脱或解决诱因打消自杀念头,使他们感到生活的希望;激励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努力学习、用心处事;帮助有错误观念和错误认知的大学生,要让他们懂得片面、绝对地看问题往往就是悲剧的根源;最后,要赢得心理专家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预防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

培养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们已经有了确立人生计划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对人生进行规划,为人生航向定位。要做到让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对自身进行评价,认清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并且结合客观现实的各种因素(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来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当前尤其要做好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求职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的重要话题。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生命教育的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是一个由浅入深、相辅相成的过程,三者共同建构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二)原则

1.以人为本,全人教育原则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层次感悟,从而珍爱生命;二是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活动中,重视大学生的情感与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激发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分别做横的延伸和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在新的时代,教育不应只关注大学生智力开发和知识的接受,而应将大学生作为一个“全人”来看待,注重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教育。

2.多样性原则

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喜欢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学生生命教育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团学活动实施各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爱心传递、扶贫助困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的助人过程中学会关爱与付出,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增强生命责任感。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假期三下乡等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这样大学生生命教育就能够在理论渗透的同时,再以社会实践活动予以强化,使大学生的知识掌握与亲身实践、亲身体验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结合性原则

在学校的生命教育中,要有意识地结合生命教育,这种结合包括学科教学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校园文化结合等。结合是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其中环境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校开展团学活动生命教育同样必须注重营造关爱生命、关注环境、关心他人、关怀人类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教育理念、制度建设、环境布局等方面,强化生命教育的氛围。

4.体验感悟原则

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它周围的一切包括它自身都要靠自己去认识、领悟和体验。生命自身是不会自然显现意义、实现价值的,只有每个个体生命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发现生命之真,体验生命之美。生命教育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自身感悟,才能逐步形成自己完善的人格和深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必须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因此,生命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注意用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学生。

5.长期性原则

对人生的思考和目标的确立不是通过几次活动就能解决问题的,生命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大学阶段仍然是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生命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生命教育的策略定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文艺复兴后期法国最重要的道德学家米歇尔·蒙田深刻指出:“我们的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那是不够的,应该使人变好。”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站在生命伦理的高度,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真正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关照、理解、尊重、宽容、锤炼他们,不断开创和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机制,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的方案

1.项目设置

(1)开展“珍爱生命”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

(2)举行“关爱生命”演讲比赛

(3)组织学生听红岩英烈报告会,谈人为什么活着

(4)组织学生观看“珍爱生命”主题电影

(5)开展“关爱生命”箴言创建活动

2.活动要求

(1)辅导教师对实验班的第二课堂团学活动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要提前写出活动计划,使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2)辅导教师应本着学中有乐、乐中求学、学有特长的思想,讲求活动实效。

(3)辅导教师要坚持育人与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辅导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从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活动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内容。

4.活动学时与分数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的评价

为检验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的实际开展效果,客观公正地评价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的效果,确保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取得实效,特制定本考核评分细则。

1.考核评比内容及分值(总分:10分;在总成绩中的权重为10%)

(1)“珍爱生命”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2分)

①参与活动(即交了设计方案的学生)即可获得基本分(总分的60%,即1.2分);

②联络员初审,根据方案的质量酌情加分(总分的20%,即0.4分);

③课题组终审,给评出的优秀方案作者颁发校级荣誉证书,同时获得该活动的满分(2分)。

(2)举行“珍爱生命”演讲比赛(2分)

①以小组为单位,此项评分由组长负责评定。先在组内成员中比赛,参与者可获得基本分(总分的60%,即1.2分);

②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参加以班为单位开展的演讲比赛,联络员初审,参与者可获得加分(总分的20%,即0.4分);

③课题组终审,评出的优胜者颁发校级荣誉证书,同时获得该活动的满分(2分)。

(3)组织学生听红岩英烈报告会,谈人为什么活着(2分)

①按时到场,认真听报告,即可获得基本分(总分的60%,即1.2分);

②上交心得体会,联络员根据其质量酌情加分(总分的20%,即0.4分);

③联络员综合评审心得体会,优秀者可获得该活动的满分(2分)。

(4)组织学生观看“珍爱生命”主体电影(2分)

①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参加观看电影活动,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内每个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将观后感交到组长处。然后小组讨论,拿出几篇优秀观后感。上交观后感者计1分,未上交者0分(此项评分由组长负责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