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24

第24章 依托团学活动平台(4)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或信息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所谓认知认同就是指人们在对生命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成的理性认同。在团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规定活动主题,把认识什么、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等内容融入到每一次主题团学活动中,强化接受主体对生命的认知。首先,认同主体将生命观内容的主体纳入到自己的认知范围,但对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不一定认可,甚至还会怀疑。然后认同主体在认知基础上对生命观表示承认、认可和赞同。衡量它的指针是认同主体对生命观的意义、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知晓度”和“热知度”。认知认同它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对同一内容的传达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从而使认同主体获得对该内容所涵盖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达到熟知的程度,进而实现认知认同。比如在“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比赛题目,组织选手反复训练,渐渐地就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大家就会逐渐自觉地去了解讲稿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精神内涵,一开始的“任务”慢慢就转化为自己的“选择”,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等生命观则顺其自然地内化为接受主体的自觉追求。

2.提高了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即是指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价值认同主体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它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表明每个人都有自主意识、独特个性,具备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的能力:认识——选择和实践——创造的能力。价值作为主体所选定、假设或期待、追求的目标,是一种主体选择和力图实现的某种可能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性特点。一方面,价值是对未来理想和目标的一种期盼和追求,它通常是表现为主体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的某种价值选择。但是,由于每一个人其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等客观条件的不同,以及思想意识、性格气质等主观条件的不同,对于价值观的认同也就截然不同,因而此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相反,它经常会经历从部分认同到完全认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性。因此,依托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机制,重点在于提升接受客体对生命价值认同,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将这一过程动态化、持续化、长期化。如在“珍爱生命箴言创建”活动中,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准备五条箴言,由各个班级的联络员汇总整理,再由指导老师按照评分细则,选出优秀箴言,并汇编成册,在同学们中广为传阅。有的班级还将箴言印刷并装帧设计,悬挂于教室、教学楼走廊、社区宣传栏以及寝室里,时时警示、激励着同学们,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在不经意间受到了教育,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效,在校园内形成传播、学习、践行箴言的“裂变”效应,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弘扬生命价值观的社会效应。

3.强化了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情感认同

情感是指人在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等形成认识的同时所产生的对该事物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肯定与否定等一系列的态度。情感认同就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之基础上,在情感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它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源于对事物真切、深刻的了解。它是伴随着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又推动着认知认同的深化并促进价值认同的发展。情感作为认同主体所固有的非理性因素之一,渗透于价值认同的全过程。从认同的选择,到客体信息的分析、加工、综合等,整个认同过程无不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且,认同主体的情感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在导向的影响。在团学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对是否认同、认同的广度和深度发生影响,对认同活动起到调控作用。一般而言,认同主体对于能够引起其产生肯定性情绪反映的信息比较容易认同,也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认同主体的情感状态也制约着情感认同。当认同主体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认同客体的感知取向、理解向度带有肯定性情感的痕迹,从而能促进价值认同。课题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创新团学活动方式,注重烘托珍爱生命的主题氛围,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情感,以便从情感上增强其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如在进行的“珍爱生命设计大赛”中,要突出“尊重生命”这个主题,选手也要注意营造气氛,让接受客体置身于生命教育的氛围中,其激昂的情绪得以迸发,注意力自然被舞台上的主旋律所吸引,弘扬什么、突出什么无形中入其脑、入其心。在“珍爱生命”主题日演讲比赛中,开场时全体起立高唱珍爱生命歌曲,已经为活动定下了格调,随着选手们绘声绘色的讲演、抑扬顿挫的语调,辅以情节跌宕起伏的短片,接受主体的情绪逐渐被提升起来,引人入胜的情节引导着接受主体去追寻小故事里的大道理。这样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加深了生命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二)及时发现以往生命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开创生命教育的新模式

1.经验总结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精心组织,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及其开展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形势、重庆市的社会发展现状和重庆交通大学第二课堂运行的具体情况,实行了“搞设计”“办讲座”“传箴言”等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通过构建“团学活动创新模式”,对于巩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已有成果,团结、引领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改造部分消极大学生的落后生命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植入团学活动模式,符合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通过红岩英烈事迹的讲传,使精神文明建设在大学生中更加提升了一个档次。观看经典生命题材影片,了解了人类文明,看出了民族智慧,坚定了理想、明确了追求;办演讲,讲出了感人事迹,讲出了光辉业绩,讲出了身边楷模;传箴言,传出了时代真理,传出了创新格言,传出了生命真谛。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机制的构建,取得了预期效果,走出了一条生命教育的新路径。

2.存在的不足

在依托高校团学活动,探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机制有效途径的实践中,固然收获很大,但仍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其一,试点范围需要扩展,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扩大。力争再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理工科的院校比例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其二,考核机制要细化、灵活化。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学生活动档案,学生活动考核情况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就业推荐方案中。其三,加强交流,不断提高。前期试验的成果可以和其他院校现有的团学活动生命教育成果相互分享,鼓励大家积极走出去,观摩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在交流中借鉴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不断完善自我。

总之,生命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更是有其特殊性,单靠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借助高校团学活动这一平台,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合其中,才能走出一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创新之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就是理性的思考。人的肉体和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的思想却可以超越有限进入无限,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史。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个体来说,美好的人生不是自发地来到每个人的面前,它要靠每个生命个体自己去追求和创造。而生命教育对于帮助、指导个体去追求美好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是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生命教育关注人生命意义的教育,本身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呈现光彩夺目的景象,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生命世界。在自我、他人、世界的共鸣中,在超脱而豁然澄明的意境沉浸中,每一个生命走向自由而又开阔无限的天人合一境界。

相关链接

重庆交通大学充分利用团学活动实践平台,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团组织生活会、演讲比赛、生命箴言有奖征集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学生从具体实践中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强化安全意识,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他们还掌握了保持心理健康、调节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形成了关爱他人,乐观进取的良好风尚;同时也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班级、同学的关怀,为平安重庆、安全校园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