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31

第31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3)

(2)重视任课教师在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改变目前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挫折教育近于空白的现状,认识到挫折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坚强意志和品质的社会服务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师队伍要加强素质建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自身修养,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人生感悟去理解挫折和挫折教育,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示范,有意识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将挫折教育渗透到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去。

(3)通过门诊、书信、报纸杂志、黑板报、广播、宣传窗、现场心理咨询、校园网、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宣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调节和耐挫能力;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问题的知识,提高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学校开设有关抗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挫折磨砺和“五自”即“自学、自理、自律、自强、自修”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系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成因、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7.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心理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一般人运用得最多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所谓的“合理化”,它指的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而无法达到目标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常规时,给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自己的失望情绪,从而掩盖那些内心不愿接受的原因,使自己心安理得。“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是最典型的两种合理化机制。虽然有些人对于这两种心理持排斥态度,但它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平衡方式,对于一个人肯定自身的价值、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改变挫折情境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具体方案

1.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建设

心理学教师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教师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1)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2)5年以上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许多国家都按照这三项要求培养心理学工作者,而我国心理素质教育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是专业人才缺乏。《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同时还必须保证教师队伍数量的充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需求。比如在重庆交通大学,学校就要求所有的学生辅导员必须参加心理辅导课的学习和考取心理咨询资格证,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高校工作者要多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要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热线咨询电话以及第二课堂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抒发受挫情境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2.开设心理常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预防挫折问题的产生。高校应尽快将心理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必修课中,同时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选修课。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必须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活动。如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扩大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作为学生自己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不良情绪。女生的心绪不好时,可以找自己认为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谈心事,甚至当着亲人的面大哭一场。男生可以借猛踢足球、痛打篮球、击打沙袋等方式。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分寸,适时、适度。

3.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因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大学新生入校后,通过访谈调查、心理测试和多方面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档案。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予以特别关注,并采取办法对其进行治疗,使其恢复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4.建立心理活动室,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心理活动室是学生调节心理的最佳场所。在心理活动室中,学生可以在极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暗示和情境影响等方面的心理训练,同时,通过阅读有关生理、心理的图书资料,可以掌握初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进行受挫后的自我心理保护和调节。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心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不良适应、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利用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走出各种心理困境。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心理咨询的具体途径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办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学生心理热线等。

(第三节)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

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

一、大学生常见挫折的生命成长教育

人人都有可能遭受挫折,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对挫折缺乏全面认识,也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因此,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和较弱的抗挫折能力。由于受到自然、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会遭遇困难而导致挫折。

(一)情感挫折学生成长小组实践

大学生的情感处于不断丰富、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情感需要十分强烈。这主要表现为对亲情的需要和对爱情的渴求。但是,由于家庭问题的增加和对爱情的理想化认识,大学生时常面临着情感挫折。

来自家庭的情感挫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往往寄予厚望,这就容易产生过度溺爱或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过度溺爱,使他们缺乏锻炼,挫折承受能力较差;过度干涉,使他们缺乏独立性,脆弱敏感,常常怀有恐惧之心。二是家庭残缺或父母关系紧张。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缺乏亲情的关爱,其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得不到父母的指导。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家庭在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在家庭中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受挫能力的培养。如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给学生家长上挫折教育课;定期召开家长与教师的专题交流会。使家庭和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合力”的作用。第二,改变父母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协商型的教养方式,规范自身的行为。比如开办家长信箱、家长热线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规范父母的行为,提高科学的家教能力,建立健全大学生挫折抵抗能力的长效机制。

此外,恋情是大学生在情感挫折中受伤最严重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向往逐渐增加,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但是一方面恋爱并不是单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体行为,它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很多恋爱都是无花之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有限等因素,一些学生在失恋之后,在情感上难以自拔,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精神崩溃。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校园,恋爱受到的干扰较少,恋爱时考虑的问题较少,大多偏重于罗曼蒂克。但是真正到了毕业,面临现实问题,如工作问题,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工作,恋爱就面临着考验。这个时候失恋是大多数恋人的结局,这种结局给大学生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很深。因此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开展爱情讲座、电影学习等给大学生们灌输正确的爱情观,教他们如何处理好恋爱中的挫折问题。

(二)人际关系挫折学生成长小组实践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向往人格独立,他们迫切需要参加社会活动,拓展社会生活空间,得到社会认同,以促进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与人相处沟通的能力不强,比较追求个性的张扬,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大。此外,短暂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认识有限,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缺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因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紧张,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离心力,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始终觉得自己处于他人的压力之中,这是多种生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日本学者磯村英一甚至认为,人际关系挫折是导致自杀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人际关系挫折在大学一、二、三、四年级中,分别高达48.3%、62.2%、7.3%、42.9%。

(三)学业困难学生成长小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