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32

第32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4)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特别是部分处于农村家庭的大学生还处在贫困之中,导致高校特困生人数居高不下。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大学生,要启动校园“爱心工程”,建立贫困生奖、贷、助、勤、免制度,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不让其在学习上掉队。特别是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另外,从一种学习环境进入另一种学习环境时,同学们往往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很不适应,上高中时的学习目标非常实际、具体,就是为了考大学,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家长、老师严格控制的被动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主要是为走向社会做准备,许多同学不适应由自己控制为一个长远目标而学习的状态。大学所学的专业课程比起中学的基础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一个极大的变化。大学学习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高自觉、高主动、高强度、高效率的学习。有些同学对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方式感到很难适应。也有些大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常常被气馁、自卑、抱怨、后悔等消极情绪所拖累,导致学习十分被动。

(四)就业挫折学生成长小组实践

大学生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每年递增数十万,造成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挫折感形成的主要原因。择业求职是终点也是起点。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各种矛盾的冲击和考验。从社会因素来看,用人单位往往喜欢优先录用有实践经验者;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且多青睐男生,女生就业受到“非国民待遇”;有的还附加身高、相貌等要求。从个人因素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期望值较高,在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偏向于在大中城市就业,看中社会地位和收入高且轻松的工作岗位;有些学生有感于就业难,一进大学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拼命谋求各种荣誉,积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力求增加就业筹码,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与无能为力使他们入校伊始就处于焦虑之中。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并且对未来的工作岗位职责缺乏认识,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缺乏信心,担心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总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居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起辅助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建设学校育人环境时,应注意改善家庭、社会这个大德育环境,努力发挥社会育人功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高校应在发挥挫折教育主渠道功能的前提下,和社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可聘请当地英雄、模范人物作校外辅导员,以其典型模范行为感染教育学生;另一方面,经常主动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校及家庭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二、大学生灾难后的生命成长教育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灾害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就多次强调心理辅导和心理救助工作要及时跟上,为灾区人民提供及时的心理的支持。中国心理学会已提出灾后心理援助20年纲要。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心理问题和疾病将会在地震后三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在特别的节日,如中秋、春节、清明、周年祭等,自杀的概率会增加;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因此,深入系统地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意义重大、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日本灾后心理援助的重要经验是:要避免打着“心理援助”的标识搞心理援助;要避免短期行为,坚持开展长期心理援助;要积极为受灾群体提供彼此间的心理联结以及灾后重建的社会联结。这些任务单靠心理学专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一)重庆交通大学灾区重建心理服务团

大学生在灾区父老眼中是未来的希望,在中小学生心中是仿效的榜样,在重建灾区精神家园的长期工作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来自灾区的大学生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完全可以分担一部分工作,为此重庆交通大学倡议开展四川等灾区学生“心系家乡”心理援助活动,欢迎来自灾区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家乡的亲人带去一份浓浓的亲情与关爱,也让自己在自助助人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为此,采取了三种形式开展活动:(1)慰问与亲情互动。让灾区的大学生们为他们自己的家人、亲属、邻居、乡亲带去心理问候(对联、年画等);为他们的老师带去心理问候(书信、短信、自制慰问卡等);向原就读学校老师汇报大学的学习与成长,感谢老师的培养,了解老师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情况,他们目前的主要困难或希望,现在或以后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为学弟学妹们做点什么(带他们做游戏、补课、谈谈大学生活)。(2)社会调查或访问:群众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反映,最满意的(做得好和比较好),最不满意的(做得最差和比较差);群众对灾后重建工作有哪些好的建议;灾区群众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大学生能为灾后重建做些什么。了解和收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感人事迹。(3)社区活动或自助团体建设:参与组织安置小区的活动。组织小区成员团结在一起去处理切身的实际事务。这些议题包括灾后重建时的小区治安问题、孩子学习问题、便民服务问题或邻近区域的防灾准备等。结合小区活动重建被灾难所破坏的社会联结以及心理支持系统。建设小区互助团体。地震是一种集体创伤,灾难几乎破坏了所有的日常生活以及财产,人们需住在临时的住所,远离原来的家园及原来的支持系统,如工作单位、学校、医院、托儿所及休闲场所。工作可能中断,或失去工作、缺乏交通设施或因为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对小孩而言,可能因为搬离而失去朋友或在学校的关系。疲惫以及易怒容易增加家庭冲突而逐渐损伤家人间的关系与联系。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个人与团体联系的方式、促进受灾者彼此间的主动接触、结成小区互助团体等。

(二)挫折成长小组的功能和实践

挫折成长小组的功能是对灾区需要进行心理关注的人们进行心理调查与评估,对几类重点人群给予特别的心理关注和心理抚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1)丧失亲人、伤残者或房屋财产损失较重者;尤其是痛失孩子的中青年父母;(2)中小学教师既是受灾者,又要承担救助学生、保护学生的重任,他们身上有双重乃至多重压力,他们的心理状况也应高度关注;(3)中小学生、老人、体弱多病者;(4)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群,包括中国军人、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国家公务员等;(5)社会支持系统有限、易被忽略的人(孤独、朋友少者)。如果一些人有以上双重的身份,就更应高度关注。运用PTSS—10筛查问卷对以上几类重点人群进行心理评估。基本方法应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对方是否存在问卷所列10个方面的问题,对回答“是”的问题记下题号;对选择5个以上“是”的人,除记下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电话等外,可以做如下工作:(1)宣传灾难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减压方法,听他们的倾诉、陪伴他们或定期联系(看望、电话等);(2)鼓励他们要和亲人、朋友、医生、心理师、社工人员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症状,不要把痛苦藏在心里;(3)告诉他们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或联系方式,建议他们可尝试主动寻求社会关心与帮助(让他们了解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人士愿意帮助他们,与他们共渡难关);在心理调查与评估工作中遇到拿不准的问题,通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咨询。

(三)以“心系家乡,服务灾区”为主旨,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

大学生在灾区父老眼中是未来的希望,在中小学生心中是仿效的榜样,在重建灾区精神家园的长期工作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来自灾区的大学生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完全可以分担一部分工作,为此我们倡议开展四川等灾区学生“心系家乡”心理援助活动,欢迎来自灾区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家乡的亲人带去一份浓浓的亲情与关爱,也让自己在自助助人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三、模式实践成效

下面分几点来总结对大学生耐受挫折、生命态度、生命意志品质、生命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耐受挫折的影响

纵览古今,横观中外,无论你是否愿意,挫折都是人生的必修课。耐挫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折能力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人说:“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有普遍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帮助学生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成功就离他们很近了。

一个人如果不遭受几番生活的磨难,经受几次挫折的摔打,就难以达到光辉的顶点。挫折有时并非坏事,反而可能成为人生的“导师”。大学生遭遇挫折后常出现一些消极反应,实际上是源于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挫折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二是以偏概全,以某一方面的挫折全盘否定自我;三是无限夸大挫折后果。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挫折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和普遍的,要学会分析受挫折的原因,能够既不怨天尤人、逃避责任,也不过分自责,悲伤不已,能够认识到挫折具有的双重性,挫折—胜利、失败—成功、逆境—顺境,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而使挫折成为大学生走向新天地、进入新境界的起点,成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生活态度的影响

挫折与失败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目标偏高或目标系统及方向途径不切实际,而为现实的条件所无法企及。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确定合理的目标,可以有效减少挫折感。一个人没有目标不行,目标太高或太低也不行,只有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自身条件相结合,全面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估自身优势,才能避免因评价不当引起的自卑与自负两种现象。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自我期望值,往往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确立目标时容易偏高,所以要帮助他们适时调整期望值,重新确立切合实际的新目标。新目标一旦确立,而且经分析是符合现实的,就不要轻言放弃,应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实现既定目标。有时亦可变换途径和方法或改变行为方式。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从生命全程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时代是个“多事之秋”,心理学家贺林渥斯形象地把它称为“心理断乳期”“危机期”“矛盾期”……意即大学生脱离父母的监护而独立成长的时期。我国在校大学生一般处于18~23岁这一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生理发育成熟加剧心理的急剧变化。随着各项生理机能成熟,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的节奏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陷于焦虑状态。第二,成人意识感的增强引发了心理的闭锁性。一方面造成了他们与师长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和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心理障碍。如学习就业压力和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大学生承受超负荷的心理负担,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因此,切实加强挫折教育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通过大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成长教育模式,能够调整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一个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生命感悟

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一个圆圈,从母亲肚子里面出来时一丝不挂,好比圆圈的原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老,又一丝不挂地离开,好比又是回到了原点。是不是在画圆圈?这就看谁的圆圈画得最圆、最好看,谁的人生也就最圆满,这就是给了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珍惜生命吧,孩子!将你人生的美丽画卷变得五彩斑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