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33

第33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1)

问题聚焦

本地互联网站上惊现的一封“绝笔信”,引发众多涪陵网民参与了一场生死大营救,在网民跟贴发出的一声声真挚的生命呼唤下,轻生者终于化险为夷。

2010年3月14日上午,巴渝都市报记者在浏览“涪陵在线”网站论坛时看到,一封“绝笔信”赫然出现在论坛里。网上发这封帖子的作者,是一位叫“哭泣的豪儿”的网民。标题是《豪儿绝笔!再见了!这个世界!》,落款“豪儿”,文中写道:当你们看到这个时候,豪儿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的养育恩情!我没有什么报答的。下辈子我一定还做你们的孩子,但是会乖乖的。不再惹你们生气了。

8点38分,“绝笔信”出现在网上。

9点22分,网民“飞天虎”第一个跟贴:要珍惜生命!小伙子。

9点25分,网民“小纯”发言说:你的父母不可能遗弃你的。在你还是婴儿时,都没嫌你,现在会嫌你?如果真嫌了,你更应该给他们希望,因为那肯定是你伤透了他们的心,还要多想别人的感受,你自己都不想想你父母的感受,如果一个电话酿成一个悲剧,他们的后半生也会在悔恨中度过。最后,希望你还能来看看这个回贴。

9点48分,“美人鱼”:同意楼上的发言。楼主,你要是真想这样轻易就结束生命就太对不起生你养你的父母和你自己了!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潮起潮落,正因如此人生才色彩斑斓!那些身患重病的人都在努力向上地活着,何况你一个健健康康的人,没有什么比好好活着享受每天的阳光更重要!

9点49分,“快捷方式”:总置顶,希望认识他的朋友紧急联系他!这个世界还是多美好的!

10点19分,“绝口不提爱你”:找到了!还好他没事!

到3月14日下午3点24分,为了寻找、开导轻生者,近20位涪陵网民先后跟贴34封。

在“豪儿”被找到之前,不少网民发出了“快救救这个孩子”的生命呼唤。记者注意到,网站管理员将“绝笔信”帖子置顶,“涪风论坛”的版主也加入进来讨论;网民“快捷方式”甚至还把“哭泣的豪儿”曾经在论坛上发表的文章悉数粘贴进来。试图给大营救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当有消息称“豪儿”化险为夷后,又有许多网民发贴,鼓励他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网民“天涯芳草”说:看到这个帖子之初,我的心真的好紧张,但我又不认识“豪儿”,不知该怎么办,想在网上留言相劝,又不知他看得到不。此时看到已经找到他的消息,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谢天谢地。虽然豪儿现在没出意外,但我在这里还是要对豪儿说:人生是短暂的,又是美好的,因此是宝贵的。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许多酸甜苦辣,但就是这些人生百味才体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要自己去细细地品味,你才会在苦中找到甘甜。要珍惜自己的人生,好好去品味人生,你一定会活得很精彩。

点评导入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却是众人组成的一个公共场所。网络互助,虚拟却已经幻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现实反响。情绪低落时在网上发泄可以获得鼓励与同情,遇到巨大痛苦或困难,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时,可以通过网络互助可以懂得自杀是一种个人行为,一种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由网友引导的网络生命救助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众多网民的关爱行为值得鼓励与提倡,网络互助行为说明社会充满温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意识到网络互助的良性影响,必须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性,利用网络的优势特点,放大网络生命教育的效应,全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第一节)网络互助模式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

网络是一种崭新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具有鲜明的交互性、便捷性、广泛性、虚拟性等特性。其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播者以互联网络为媒体,跨越时空限制,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它反映了传播者、接受者和互联网络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文化传递扩散现象,其对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中价值观的传播与讨论引发大学生的生命观新思考

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媒,网络条件下“把关人”的边界作用更为模糊,大众传媒在互联网传播体系中对信息流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正在逐渐削弱,传播者与接收者一律平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转化并易于实现更广泛、更迅速的双向互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命教育长期缺位,大学生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生命困顿”现象不断出现,时有大学生热议“啃老族”“急嫁族”等现象,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是全国皆知且又比较极端的例子,一度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对于大学生受众而言,网络文化背景下关于生命观探讨的信息冲击力度更大,信息引导的内驱机制也更为复杂,其对大学生生命观形成的导向作用亦更为明显,引发大学生生命观的新思考。

(二)网络本身的开放性拓展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维度

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世界把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自我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网络化时代,教育的性质及其社会功能、教育所能运用的传播手段、教育的社会需求和要求都有很大的改变。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教育必须改变它的形式和内容,网络化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价值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网络化时代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是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指导下,采取多种手段和教育形式,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新形势下,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捍卫生命尊严,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维度:生命意识、伦理意识、和谐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捍卫生命尊严,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

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在学校网站上设立生命教育专栏,登载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活动信息,便于学生及时浏览学习。在学校校园网上设立交流平台,让学生心中的困惑和疑问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帮助大学生网友走出行为界限不清、网络诚信缺失等现实困境。

(三)网络的约束受限的环境推动学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角色转变

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学校必须正视网络的约束受限的环境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的正负双方面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实现角色转变。

1.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

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2.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助人的道德的传统。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学校应该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

3.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在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必须强调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心理互助、生命互助的良性平台。

(四)网络的互动虚拟性支持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

网络的虚拟性,使网上互动交往间接而且主要通过文字进行,缺少面对面的相互间语言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广泛性、安全性和间接性等独特的优势,大学生在网络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与现实世界充满缺陷相比,在这种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更易敞开心灵,实现倾诉,所以当他们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当成中心,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使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获得支持。

二、网络互助模式的优势

(一)什么是网络互助模式

网络互助将心理学、生命教育、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构建并运行“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生命互助联盟、生命援助体系”六位一体的大学生生命互助网络模式,其宗旨是“助人自助,互助成长”,机理是“网上求助,网下救助,网上网下互动”,特征是“一人求助,多人帮助”,目标是“共建大学生生命家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将传统的“管理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为抓手,建立大学生生命互助联盟,依托既有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心理互助热线、心理互助QQ群等载体,开展“助人、自助、互助”的生命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朋辈互助的积极性,构筑起了能动的自助互助体系和牢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一旦在网上留言求助,就会适时得到多人的回帖帮助(包括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成员、“游客”、教师、专家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遇的心理烦恼和困惑可以通过网上回帖得以缓解或解除。对于涉及到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则依托后台心理援助体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医院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等)予以解决。机制的运行,确保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后台心理援助体系”多方位、多功能、多层次互动。

(二)网络互助的优势与成功案例,网络生命教育的优点

2008年3月,河海学院刘平(化名)同学在平台留言“补考没有及格,可能会留级,无颜见家中父母”、“天堂很美,道路很短暂”的留言发布后,学生自主回帖30余个,后台管理员立即通过实名登录信息找到了留言者本人,并成功进行了生命危机干预。由此可见网络生命教育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运用网络途径进行生命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此种教育形式。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轻松获取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学生避免现实中与他人交流时的紧张,易于袒露心声。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交流学习,网络生命教育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潜在的受教育主体都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获取生命教育的相关资源信息,扩大了生命教育服务对象的规模,扩展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降低了生命教育的实施成本。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生命教育的实施很多时候需要创设真实的情景,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安全教育中,有些演练需要模拟真实情景,道具、工具的一次性成本较高,且难以循环利用。另外,学生在心理健康中心接受生命教育的个别辅导,所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利用网络资源,许多演练都可以在创设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既有趣又不存在风险,同时对于心理咨询,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简单、方便。

三、网络互助模式构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