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38

第38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2)

贫寒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大学生需要得到更多认可。与优秀的个人自理能力不同,家境贫寒毕竟不是值得炫耀和骄傲的资本。大学校园环境中,有更多需要获得认同的价值取向,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能力上的认可,是多数贫寒家庭出身大学生的共性,当这种渴望被过度夸大后,若再受到因家庭经济状况原因造成的自尊上的打击,容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为预防这类事件发生,进行群体心理干预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人不渴望获得他人尊重、理解和包容,前提是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

2.富裕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利弊分析

富裕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大学生多具有优良的人际环境融入能力。大学校园不是慈善堂,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日常消费要靠经济实力说话。集体人际关系活动开展和处理上,大多需要经济支撑,大学校园中,集体活动由家庭经济基础较强的学生组织进行成为多数情况。在一些需要个人资金支持的大学生业余活动中,较富有激情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多为家庭经济情况较富裕的学生。

富裕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大学生容易禁不起网络游戏、社会娱乐活动的诱惑,误入学业上的歧途。参与和融入大学校园中的人际活动是丰富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但“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在不分良莠的参与中,涉世尚浅的大学生极易被社会上种种诱惑所蒙骗,陷入诸如网游、电玩等社会娱乐活动,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固有的大学校园消费水平是治疗大学生沉迷社会娱乐活动的一剂良药。无论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单就满足食宿需要而言,大学校园的个人消费水平不存在较大差异。即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在满足大学生食宿水平上,所需要的消费支出是一致的,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翔实的消费情况统计,可由大学校园权威部门,如高校的学工部、后勤部等部门,向学生家长提供学生日常消费资助建议,控制富裕家庭出身大学生日常非必要消费,断掉支撑其沉迷诱惑的资金支持,是治疗富裕家庭条件下大学生沉迷症状的一剂良药。

三、保持和改善家庭生命教育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合力的形成,起到不同的助力作用。引导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有序,形成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生命意识,将有助于大学生后期校园、社会环境的及早融入。通过上述对家庭心理环境、家庭经济状况两个角度对家庭生命教育环境进行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如何保持和改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作用和影响做以下简单解析。

就家庭心理环境而言,偏激和情绪化家庭环境矫正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引起足够重视,就形成因素而言,偏激和情绪化家庭环境具有沿袭特征,及早通过社会宣传,居民社区、居委会共同协助监督,将合理家庭情绪环境标准引入社会道德规范范畴,政府积极宣传引导。

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心理判断,容易形成不同的生命价值观。唯经济论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在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弊端,易导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形成自卑心理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形成自负心理,这两种消极情绪的产生根源皆是当前唯经济论的社会价值评价基础。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形成的原因众多,贫寒与富裕多由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布局等多种客观条件形成,“笑贫”价值观唯经济论“英雄”的观点具有价值评判极端化倾向。基于这种评判基础所形成的家庭价值教育环境,将培养狭隘的拜金主义者,容易出现社会群体性的生命价值冷漠态势,需要得到特别纠正。

家庭生命教育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心理、经济条件等方面,家庭中父母言行影响、邻居交流影响、家庭生活观念影响等,都对家庭生命教育环境形成影响合力,应积极引导家庭教育环境向着积极和谐方向发展,为未来大学生、社会精英,树立良好的初期生命教育环境。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的

校园环境构建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从整体来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个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的状态。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变化的关键时期,生活阅历不深,实践经验匮乏,他们对人的自然性、理性、德行和社会性还没有成熟的认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还有待形成。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漠视生命甚至残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这固然有其他一些社会方面的原因,但生命教育的确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许多年来,我们传统的生命信念教育,无论在家庭方面还是学校和社会方面,多为强调爱党爱国,奉献自我,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却很少有珍视生命、热爱人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等生命教育内容。高校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超过其他意外死亡的大学生第一死因,这与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有莫大关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我们应当呼吁重视生命教育,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重知识轻人文的不足,强调在大学四年中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大学生欣赏生命,只有让大学生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意识到生命存在的尊严和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大学生的个性,最终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的校园环境构建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人格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面临新的生命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塑造更为完善的生命教育环境,需要从文化环境、心理辅导环境、生命教育的环境过渡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把握。大学生文化环境的构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境构建环节,是与大学生在校园环境存在价值和追求目标一致的。

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的核心在于大学校园的生命教育环境构建。在进行校园生命教育环境构建前,须分析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生命教育环境。校园生命教育环境的构建是综合多个方面的环境构建,主要有大学生文化环境构建、心理环境构建、过渡环境构建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方面,均有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环境构建

文化环境构建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形成理论指导框架。大学教育环境的文化底蕴是一所大学学习与传授知识氛围日积月累的文化沉淀。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环境,就是以这一文化沉淀为基础。这里从高校管理文化、活动文化、教师文化素质及网络论坛文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环境进行构建。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管理理念,更容易成为大学生行为方式的指南针。“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更具亲和力,对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而言,对大学校园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更容易产生价值认同和心理接受上的共鸣。

大学校园管理文化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崇高目标。作为与管理对象沟通方式的综合表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管理文化,可以实现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间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渠道。大学校园管理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是社会文化阶层中最具有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先进性的代表,同时,在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协会中,他们也作为大学校园中管理主体的组成部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双重身份,使大学生对校园管理文化的洞察力更为敏锐。一种有着历史沉淀的校园管理文化更应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执行下去,使大学校园管理文化呈现以“人性化”为重心的和谐局面。

“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更容易形成和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管理环境中,合理的管理文化环境具有给大学生提供参与和理解管理文化特点的作用。以更积极的管理主体参与校园管理活动,同时有效配合校园管理文化环境要求,做好管理客体。校园管理文化,既有“以人为本”的民主特点,又有“非常时期”的强制特征,双方建立的共同基础是以珍视生命为主线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例如,在“非典”这一特殊时期,校园管理文化的强制卫生管理,更能体现广义上的“以人为本”理念。这里的“人”非指个体意义上的人,更大程度上是将大学生群体作为“人”的具体体现,通过强制性“封校”,疑似大学生“隔离”等强制措施,以短时期牺牲大学生群体出行自由及个别大学生行动自由方式,体现广义上的“以人为本”理念,确保“珍视生命”这一最高“人本”价值目标的实现。事实表明,具体实行有前提的强制措施过程中,校园强制管理方式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强制”管理既有外在强制要求,同时让管理客体对“强制”管理的前提和要求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更多时候,校园管理文化环境更多体现出一种和谐互动的氛围。大学生主体在主动参与管理和作为管理客体积极配合校园管理方式上达成认知平衡,无形中在校园管理文化环境层面,缔造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理主客体间的融洽氛围,形成和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高校生命教育要提升生命的独特性与超越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是彼此依存的,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去尊重、包容及关怀他人,以创造良好的人际互动,并在现实的社会中学习形成独立判断与思考的能力,从而构建更宏伟的生命价值认知体系。

(一)开展高质量文化表现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以高质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可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兰德曼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种被事先确定的过程,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文化补偿了人的未特定化与他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裂痕,人借助于文化来完善自己,同时,人作为全部文化的传递者与保存者,也在创造着文化。现在的大学生,从来不乏具有文化表现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文化表现形式的活动质量却差强人意。更有甚者,为达到对外宣传文化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成果的目的,强迫学生参加毫无文化意蕴可言的所谓生命教育活动,浪费了经费,浪费了大学生的宝贵时间。

生命教育活动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它以大学生为参与对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以达到提高生命价值认同,提升生命价值认识水平和层次的目的。具有文化表现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是将生命教育精神以活动载体的形式,通过文化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高质量文化表现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体现在其时代上的与时俱进,表达主题上的新颖有力,后续影响上的可持续等几个方面。文化积淀越多,可表现生命教育活动主题的文化形式越丰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越准确,生命教育活动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越具有恰当的切入点,越容易点燃大学生参与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热情。例如,有的大学开展以“校园恋情中爱情与生命问颉”为主题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将校园恋情的美好与局限性,通过文艺题材的情景剧形式展现。这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非常高,在这类活动中对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出发问,进而对爱情与生命关系的主题加以阐述和引申,深化爱情与生命价值的理性讨论,从而起到促使参与此类活动的大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爱情观和生命观,达到教化目的。

开展多文化表现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势在必行。枯燥的学业学习之余,大学生更多寻求参加的是趣味性好、文化意蕴深的文化活动。高质量文化表现形式的活动,学生会不请自来。文化表现形式无碍生命教育主题表达,恰当的文化表现形式,更有助于清晰传达生命教育理念,在活动环境中,将珍爱生命的主题,更多样地表现出来。如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人体内部构造,在生物层面了解生命的产生和成长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通过各类社团组织活动,让学生间加强交往与交流,培养他们富有爱心、宽容、豁达的美好品质;通过欣赏音乐、美术、舞蹈和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培养良性兴趣爱好,体验幸福的感受,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野外活动如素质拓展,探险或露营等,增强学生对艰苦生活的承受力,让他们去领悟生活苦难状态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进而思考生命内涵;通过开展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等形式多样的社团及课外活动,实现生命教育主题传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强调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命教育主题,加强遭遇突发事件的模拟自救训练。

(二)强化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教师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影响大学生生命教育认识层次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典范。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大学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无一不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离开家庭环境,步入校园环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潜意识里会重新塑造一个人生模范,借以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大学教师无形中成为这样的模范和示范对象。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影响其示范作用的主要因素。大学教师专职在于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上答疑解惑,在其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其专业知识之外的文化内涵和素养,成为大学生争相了解和交流的内容。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专业知识积累上的丰富只是一个构成方面,同时强化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才是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