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39

第39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3)

教学活动传递出大学教师文化素养水平。良性教学活动不是照本宣科,更多需要师生间互动。专业知识有其晦涩的一面,仅仅围绕重点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鲜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大学生丰富的学识积累的形成前提,是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这个过程更需要任课老师通过旁征博引才能实现。妙语连珠的课堂教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信条,均是大学教师文化素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其所给大学生传递的生命价值观也是积极向上的。

高校环境中生命教育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依靠教师的施教能力和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化高校生命教育的师资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思想工作骨干的作用,形成一支生命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队伍,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师,爱的能力和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跟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样重要。高校生命教育中,教师应首先自爱,然后博爱,再次充分体现教育之爱。加强师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增强洞察力,敏锐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有效捕捉教育机会,拓宽渠道,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心理危机人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性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考核评估对提升教师素质可起到积极助推作用,纳入对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评估指标,把教师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教师考评依据,加大激励引导力度。

强化和提高大学教师文化素质水平,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文化层面的重要组成。高文化素质的大学教师队伍,表现出更积极的集体生命价值理念,构建出更牢固的珍爱生命的价值理念堡垒,从而在文化素质方面,为大学生营造出更具有模范作用的生命教育环境。

(三)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网络文化论坛环境

完善的学校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是实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重要屏障,其中,网络文化论坛环境是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的重要生命意识交流空间。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表演的又一重要舞台是网络,“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工具深入生活,容易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构建“以助人自助,互助成长为宗旨,以网络为载体,以服务为中心,以参与式为基础”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程度空前提高,各个大学皆有独具特色的网络交流平台。关注网络动态,了解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引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网络论坛中生根发芽,是大学生生命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利用好网络这一青少年重要交流平台,来坚持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方针,以发展预防性教育为主,采取自助、互助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成熟的生命教育网络互动互补模式,缔造良好的网络生命教育文化氛围。

构建外松内紧的网络文化论坛环境,保障和谐生命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外松内紧的网络文化论坛环境,是指由宽泛自由的论坛表达方式与谨小慎微的网络文化动向监管方式共同构建的网络论坛模式。在这样的网络论坛中,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从而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也可以发出人生之问,寻求答疑解惑。外在严格监控的大学网络论坛,是不允许有自由的空气存在的,久而久之,将不复存在价值;内部疏于监管的大学网络论坛,是对参与网络大学生人生观成长的不负责任。既有外在的松,由大学生出于内心所想所感,在虚拟空间中发问和发泄,又有内在严格的舆论监管,对其加以引导疏通,使网络文化主题永葆积极鲜明的特点,使网络论坛下的生命价值观始终沿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发展,是网络文化论坛环境构建的方向。

“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互助网络支持系统这一解决方案,力争实现三个突破: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单一、时空限制大、面对面羞于启齿等局限,寻求多元化心理‘自助、互助’空间;突破传统的‘灌输式’为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畅通学生主动求助的渠道,形成以‘体验式、互助式’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突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地位落实不力、师资不足等问题,适度降低教育教学成本。”通过构建网络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构建心理健康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隔阂、褊狭、猜疑、孤独等障碍,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求救信号”,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沟通要求,争取危机处理和干预的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尽早地摆脱危机,走出阴影,回到正常的心理轨道上来。

二、“三级心理之家”——高校生命教育的心理辅导环境建设

心理辅导环境建设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的关键组成部分,心理辅导本身对生命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心理辅导具有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特征。大学生生命危机的发生多由心理障碍引发。通过构建校(院系)、团支部与宿舍等为基本单位的“三级心理之家”之心理辅导环境,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搭建完善的心理辅导环境平台。

(一)指导管理型心理环境——校(院系)心理之家的建设

校(院系)心理之家辅导环境的建设具有主动性、针对性辅导和普遍适用等特点。建设以校(院系)为心理辅导主体的指导管理型心理辅导环境,有助于较广泛地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校(院系)心理辅导更多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和群体性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对刚进入校园环境,正处于心理适应期的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心理辅导,可以确保大学生顺利跨过心理障碍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再如校(院系)心理之家的考前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从心理上对考试有积极正确的认知态度。尤其对部分前期知识积累不到位、后期考前准备不充分的考生,进行针对性考前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从更深远意义上把握考试本身,树立正确的考试心理,对“学习欠账”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顺利度过考试阶段心理动荡期,并在以后学习上有出色表现。

校(院系)心理之家对突发事件的善后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显著效果。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重庆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重点针对地震灾区学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辅导工作,通过前期心理辅导和后期心理跟踪,使灾区学生顺利通过心理波动期,很快进入正常课业学习阶段,心理辅导效果明显。

指导型心理辅导管理方式,在宏观意义上,具有明显的群体心理干预效果。群体性心理问题是影响和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大学生心理异常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开展涉及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并进行后期跟进,是预防心理异变、防止引发心理疾病状况的重要举措。

(二)互助管理型心理辅导环境——以团支部与宿舍为单位建设互助管理平台

互助型管理环境有助于预防心理个案的发生,保障团支部或宿舍成员的个体心理稳定。以团支部和宿舍为单位,建立互助型管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治疗,防患于未然。再以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为例,家贫至穿鞋都成为问题的马加爵,在同学间若能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若初期能够及早发现家庭经济情况欠佳的马加爵所特有的生活窘况,通过同学间互助平台予以帮扶,那么,血腥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

大学生之间互助管理环境的形成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无疑具有积极弥补的作用。个别有心理预兆的个案已经发生,时光不能倒流,好在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毕竟每年有诸多大学生进入和离开大学校园。事件本身揭示构建大学生互助型管理平台具有先知先觉重要性这点不容忽视。开展团支部与宿舍为单位的互助管理环境建设工作,也为大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卧谈会”是大学生活中一种的自发宿舍交流途径,不同大学生宿舍间,“卧谈会”内容差别较大。作为同宿舍同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卧谈会”是大学生间建立互助管理的良机,通过自由平等的“卧谈会”形式,大学生之间建立起最初的信任和理解,为互助管理环境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了解大学生互助管理环境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宣传相关知识、优化互助管理环境,动态地理解时代发展、理解人际关系,在不断消除心理障碍中超越自我,趋向成熟。通过团支部讨论活动,协助大学生确立自由的互助管理平台,将日常生活中个别大学生敏感行为或敏感事件,向学校管理方通知,做到及时地介入和干预,是避免极端事件最终发生的有效途径。

(三)学生心理问题动态辅导与纠正

心理疾病预警机制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生存环境的重要保障。忽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极端心理的言行表征,建立大学生心理疾病预警机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疾病预警方案。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心理疾病,主要存在于情感失意、就业压力、考试压力、沉迷网络游戏等几个方面,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这几个方面,构建心理疾病预警机制是科学有效的。例如,就沉迷网络游戏方面的心理疾病预警机制构建而言,可以从网游时间预警机制建立角度,进行一次大学生网络游戏时间统计,根据该统计量,设定有心理障碍或游戏沉迷倾向的大学生固定时间段参与网络游戏时间,例如,单日、单周或每月网游参与时间上限,通过学生互助组织、团支部、班级或学院,对特定大学生抽样调查,对超过最高设限时间的参与网游大学生,可启动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予以引导解决。再如,对情感失意学生,可针对其反常的沉默或兴奋情形,启动心理疾病预警机制,展开沟通交流,建立感情抒发渠道。

强化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的心理卫生环境的重要前提。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在满足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治疗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的作用明显。过去,由于观念的原因,多数大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不愿寻求心理辅导机构予以化解。现在,心理咨询在整个社会环境构建中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和强化,有助于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认可程度,引导大学生面对日常心理问题时,不是自我消化或克服,形成心理疾病的积累和沉淀,而是勇于面对,及早将心理动向反映给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得到悉心指导和解答,养成积极健康的学生心理素质。

针对特定大学生个体,建立高危学生心理档案,是对心理预警和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心理疾病诱发的极端事件往往在心理病情严重的个体身上发生。针对此类高危学生个体,建立高危心理档案,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心理动态回访和心理走向管理指导,是避免极端事件发生的一种途径。

三、校园到社会的生命教育过渡环境建设

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的变迁是一个在时间维度上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期间伴随一系列过渡环境。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从家庭生命教育环境中形成感性雏形,进入大学生命教育环境成长和完善,日益由感性认知趋于理性认识,直至最终步入社会,在社会环境中得到锤炼和提高。在每个环境过渡中,大学生都有明显的生命价值观的变迁和波动。因此,生命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撑。家庭和社会等方面作为过渡环境形成的前提和终点,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职责。

(一)过渡环境建设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

过渡环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变迁的必然产物。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过程面临两个重要的环境过渡,一个是家庭环境到校园环境的过渡,一个是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过渡。这两个过渡环境中,大学生都要重新审视前一环境所建立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形成更完善、更适应新环境的生命价值观。忽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过渡环境的存在,将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及早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过渡环境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构建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家庭环境步入校园环境,还是校园环境步入社会环境,都要接受来自自律意识、自信意识、适应和改善自我价值观的挑战,不同的生命教育环境基础,在面对生命教育环境过渡时,都会出现短暂不适与质疑,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形成接受和改变。在过渡环境中,要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完善和优化过渡环境过程中出现的生命价值观深入与改善,坚持弘扬珍惜生命主基调,将生命价值诠释工作做好,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的团学活动缔造步入大学校园环境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企业合作,通过模拟社会环境的团学活动,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生命价值观操练“沙场”,将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在过渡环境中,通过廉洁、自律、自信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引导和指导管理下,得到顺利过渡。

(二)从校园到社会环境过渡中的生命教育环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