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电记忆
6888100000031

第31章 青春校园(1)

拓荒清水河

罗维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到清水河校区报到时的“悲惨”经历。

2008年8月27日,按照学校发给我们的乘车线路,我从本部坐车到了金沙车站转车,但是跑遍了车站内外,四处打听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的96路公交车(后来才知道那几天96路、116路都还没有开通)。无奈之下,只好搭上一辆开往郫县的公交车,中途转了两次才来到了合作镇。然后,自己一个人扛着书和行李绕过没有竣工的主楼,穿过尚未蓄水的人工湖湖底,问了好几个民工叔叔才找到刚刚完工的宿舍楼。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的行程那天我花了四个半小时。

第一批到清水河校区的同学,几乎都有一个不堪回首的“寻车”故事。有转了几次车过来的,有找不到车直接从火车站打的过来的,有坐“火三轮”一路“颠”过来的,还有打“摩的”再加上两条腿才好不容易看到了新区的“尊荣”。

映入眼帘的清水河校区却让人“震撼不已”除了基础教学楼,食堂和宿舍还算完整以外,其他的建筑和设施如道路、绿化、下水道、操场等都还在修建中,整个学校无异于一个大工地。每天早上我们和民工叔叔们一起出门,他们上班我们上课;走在路上时不时有压路机从后面碾过来或是在前面开道;上体育课时,飞驰而过的大卡车掀起漫天沙土,让汗流浃背的我们“尘满面,鬓如霜”;网络不通,通信不畅,打电话常常断线,发短信在几个小时后收到则是家常便饭;最难受的是由于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再加上周围商业设施缺乏,使清水河校区仿佛成了成都平原上的一座“孤岛”,大家一时间有了被“发配边疆”的感觉。从我住的5栋向校外望去有一大片灌木丛,看上去颇为荒凉,有同学笑称我们回到了“石器时代”,外面的空地正好可以刀耕火种。

虽有种种不便,但是在清水河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枯燥。由于远离市区,清水河的天空比老校区更高更远更蓝,晴朗的日子里,总有同学拿着书三三两两坐在草地上,看书或是闲聊,享受四川盆地稀缺的阳光。占地3000余亩的校园给了同学们更大的“地盘”用脚步去丈量,如何让动物园里的孔雀开屏让人绞尽脑汁却也其乐无穷。“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地处郊区,户外活动社团常常组织野外露营和徒步旅行活动,为学习之余平添不少“野趣”。很多同学用自行车跑遍了学校周围的城镇,到附近的兄弟院校去“串门”,甚至有同学把自行车“开”到了藏区阿坝,领略川西高原的狂野与自然。没有了过多的商业活动的“诱惑”,同学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常常人满为患的图书馆,早早走在自习路上的背影,下课后还在继续的关于某个原理的争论,即是明证。男女比例7∶1的清水河少了妩媚,多了阳刚之气,足球场上龙争虎斗,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就连女生也有一股其他学校难得一见的独立、自主和自强。初来乍到时,清水河是一首不完整的旋律,而在清水河拓荒的同学和老师们则为其谱上了强劲有力的音符。

清水河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如果说沙河校区是完成时态的话,清水河则是现在进行时,因为每一天“她”的建筑和风景都在改变。许多楼房是在我们每天的注视中,一层一层建造起来的;许多道路是在我们每天的行走中,一米一米铺成的;许多树木是在我们每天的擦肩而过中,一棵一棵栽种长成的……在岁月的年轮上,我们和清水河校区一起成长。清水河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的现状并没有消磨大家的斗志,反而激起大家创业的激情。开学之初就有不少同学在校门口摆摊,靠着廉价实用的生活用品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有的同学办起了送货上门服务,那每天在寝室楼道里响起的吆喝声“同学,要面包呗?”至今仍时时回响耳际;还有卖卡的,推销报纸杂志的,做校园代理的,说得头头是道,其口才绝不亚于优秀辩手。“五十而知天命”的沙河校区气氛是严谨庄重的,而只具雏形的清水河校区则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就像美国梦和美国精神在19世纪的“西进运动”中渐渐形成一样,勇于开拓,不甘平庸的清水河气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定格。清水河校区是一幅描绘中的图画,还有大片大片的空白,电子科大人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填补着空白,每一个人都是一支画笔,风格各异,有踏踏实实的工笔画,有天马行空的印象派,有自然随性的浪漫主义,也有充满批判的现实主义,当然还少不了在内网上逗人一笑的“黑色幽默派”。我们在清水河生活,生活也在清水河生长。

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清水河度过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地震当天晚上,全校的同学都聚集在足球场躲避余震。尽管刚刚经历了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恐慌,惊魂未定的同学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大多是用电话询问家人和朋友的安全,把手机落在教室的同学则在公用电话亭前排起了长队。由于通讯混乱,许多人直到第二天也没打通电话,那些焦急的面孔是灾难真实的写照。入夜后突如其来的一场冷雨,浇灭了大家在室外过夜的愿望。不得已,夜雨中我们转移到了楼层相对低矮一点的学生活动中心底楼。坐在台阶上,我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灯火通明的学生活动中心,广场上通宵播放抗震救灾新闻的电子显示屏,风雨里撑着伞仰头看新闻的流泪脸庞,深夜中为同学们放哨的国防生坚毅的眼神,把自己衣服给女朋友而自己在冷夜中瑟瑟的男生,还有时不时颤动的大地……仿佛是记忆中的胶片,被时间的镜头拍摄下来,感动把它们剪辑成一部自己铭记的电影,片名叫做《灾难·成长》。

地震后的第二天,清水河的电子科大人就开始在校园里忙碌起来了。捐款捐物献血当志愿者,凡是能够做的,大家都竭尽全力去做。一群80后占主体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地震是我们的成人礼,也是清水河校区的成人礼,经过了灾难的考验,信任、互助、奉献、责任这些从小到大无数节政治课也没教会我们的东西,开始在清水河沉淀,开始在余震中震撼我们的心灵与思想。

经过地震洗礼的清水河没有停下脚步,各项建筑依然在加班加点的赶工中。可是不等这幅宏图绘成,我们就要离开“她”了。离开的前一天,我们最后一次以清水河人的身份,骑车远行,夜幕降临时费力地骑上了校门附近的立交桥桥顶,遥远的地平线上一轮红日,灿如夏花,红色的光芒尽染大地,夕阳中的校园,安静得像幅画,宁静得像部历史,幻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同学扔下车,迎着阳光激动地朗诵巴尔蒙特的诗——“为了太阳我来到这世界上”。这是清水河留给我温暖记忆中的一个,镶嵌在那个冬日的傍晚。

离开清水河已经快半年了,留在相片里的清水河拓荒岁月,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中没有被琐事冷却,却反而被记忆无数次地翻出来晾晒而充满了热度,一如在路上追逐太阳的青春。

银杏赋

陈静

携素叶之葳蕤兮,披韶光之淑气;

撰杏姿之窈窕兮,沁幽芳而远发。

夫银杏者,叶慕清风兮,钟灵毓秀;

枝迎天地兮,灼灼其华;

洁若兹雪兮,一尘不染;

奕奕神韵兮,清芬淡雅。

其春也,乍暖还寒,未枝先发,抽黄吐绿,微雪初化,气凝椒兰,韵挺蒹葭,云嫉其洁,桃妒其华,无绕梁之天籁,无傲世之奇葩。

其夏也,远山青黛,近水秀拔,莺歌燕舞,蝶飞上下,静若璞玉,明如绿蜡,薇风流紫,掩映橙霞,却万物之芳始,绽玲珑于天下。

其秋也,暮云将和,夕阳欲下,落叶成冢,散落天涯,良辰时短,凭酒酹花,宁逐水流,不恋繁华,夺日月之精玄,共逍遥似飞花。

其冬也,苏幕微遮,西风渐撒,巷陌流光,北冥无涯,舟桡唉乃,白草素花,新枝拂雪,老榆未挂,盖漫天之凉风,沁来世之芳华。

银杏者,如绣阁绿眉,明眸善睐,青丝流转,粉面桃腮,袖展青冥,足点碧水,罗黛轻舞,顾影自垂。如西子淡抹兮,恰如落花追飞絮;似贵妃殒香兮,犹似春风拂柳荚。

银杏者,博大如帝王将相,恬淡似贤人骚客。枭雄桀骜,相似庄周之至;流光溢彩,旁通贾谊之极。垂虹胸襟,捉月气概,平步入云,放荡不羁充思;裁剪春秋,轻松有度丰色。

刘梦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吾成电之银杏也,外揣风华之雅,内蕴龙虎之气。银杏以成电之力而扶摇,成电以银杏之气而腾云,挟山之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超海之势,观海则意溢于海,今敝人作《银杏赋》一篇,虽一言而不能尽银杏之美也,但欲与成电人共勉:借银杏之超凡气度,行回天之事,奋学业之优,做社会之脊,岂不幸哉?

我的成电,圣洁的殿堂

孙瑞琛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所以我想,我这一生,和四川、和成都平原、和电子科技大学的渊源,一定可以追溯到若干年以前,我的若干前世在这片土地上心有灵犀的一次次停留、一次次观望。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虽然我身上有着一半的外地血统,但是早已经找不到任何痕迹了。22年在成都平原的生活,已经将我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成都人。我的性格已经很好地同成都平原这片土地契合了,细腻、随和、包容……我们之间有太多的共同点,唯一的不同便是我的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她带给了我另一种全新的感受。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在成电度过,我想我是幸运的。成电的校园文化和成都的城市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使得我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这两种风格的文化都在我身上得到体现,分别塑造了我的人格中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面。来到成电,便是来到我心目中的殿堂。

关键词一:爱情

说到大学,就不能不说说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而在成电,最让人感到惋惜的是我的爱情胜地——西花园竟然被拆了!然而情侣们却眼见着一天天多起来,在强大的市场推动下,西花园的替代品终于被开发出来了——那就是经过了更新升级的——沙河生态走廊!于是,一对对欢喜冤家继续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日升月沉之间,改变的是一张张幸福甜蜜的笑脸,不变的是一段段青春无悔的诗篇。关于爱情,成电人延伸了我们在学术上的踏实的风格,只想一心一意守着另一半,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我想用张爱玲的那句话便能做出完美的诠释: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成电人的爱情,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浪漫,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平淡。每天一起上上自习,一起吃个饭,一起散散步,临别时互相道声晚安。就是这样的平淡,让人切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真实。爱情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修成了正果。

关键词二:栀子花&银杏树

栀子花开、银杏叶落并称为成电校园的两大美景。初夏时节,校园里的栀子花竞相开放,那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白色精灵,在万绿丛中痴痴把你凝望,便勾起了无限怜惜。她们静静地守候在那里,就像水做成的雕塑,浑然天成,让人十二分地想去呵护,却又不忍心地发现,似乎任何轻微的触碰,都会破坏她完美的和谐。如果说栀子花开象征着我们的青春的话,那么银杏叶落无疑象征着我们的成熟。深秋时节,金黄的银杏叶从枝头落下,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将地上覆盖了一层,踩上去软软的,沙沙作响。这样清爽的画面,这样动听的旋律,便组合成了大自然那独有的高雅的宁静。我曾许下愿望,等将来的哪一天,一定回到成电三系楼前的银杏林中参禅悟道。只是不知道这一天是否遥遥无期,也不知道是否即使我能回来,这里却早已物是人非。滚滚红尘,总有太多需要我们去面对,不经意间便迷失了自我,等到找回来时,已是此去经年,虚设了良辰美景,更与何人说。即便如此,我仍希望上天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在银杏林中参透人生之后,可以毫无痛苦、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就像佛祖释迦圆寂于桫椤双树之下一样。然后,在奈何桥上饮一碗孟婆汤,消去今世的所有记忆,走入我的来生。

关键词三:润新公寓

“成电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南苑,现在是早已并房屋一起卖给润新的子孙了……”这是宿舍网论坛上的才子9527蝈蝈的文章中的文字。于“润新的子孙”看来,这篇文章虽是在风格上仿照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其原创内容却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的生活,在当时的润新公寓中引起一片轰动,9527蝈蝈的才气由此可见一斑。是的,我们便是住在南苑的润新的子孙,并且还是第一批住满了四年的人。因为润新公寓加上对面的寓苑,住学生共有约万人,因此有学生就将这一片宿舍区称为“万人公寓”,却也是早已闻名遐迩了。润新公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寝室文化便是我们的宿舍网。人多了,便难免生出些才子来,又难免有人手痒,不时写些通或不通的文字挂在宿舍网上,引来众人嬉笑怒骂,而后发奋图强,自己也想要成为才子,于是便有了更多的通或不通的文字,形成了规模效应。一旦有了规模,精华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9527蝈蝈便是最好的典型,俨然一朵插在我等这些牛粪中并且被牛粪滋养着和反衬着的鲜花。只可惜鄙人天生懒惰成性,不要说发帖,就是看帖都懒得回,要不早就成为众多牛粪中的一坨。所以纵有风情万种,也还没让其他牛粪发现我竟然是同类。然而临近毕业,余心切切焉,总想留下点什么,既为自己临别的纪念,也为自己和润新公寓深厚情谊的见证,还为自己看过的众多牛粪帖和少数鲜花帖的回报。只有多出些新的牛粪,才能发现插在新的牛粪上的新的鲜花。正是这样,润新的寝室文化才被我们这第一代人树立了起来;也只有这样,润新公寓的寝室文化才能代代流传、经久不息。于是,借着此次学院出毕业纪念册的机会,我便写了这篇文章,回头挂在宿舍网上,也终于实现了我做一坨滋养鲜花的牛粪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呜呼,怎一个爽字了得!

关键词四:圣洁殿堂

有人问我:“天堂在哪里?”我说:“天堂就在你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