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66

第66章 国粹·技艺(1)

琴棋书画

001“八音”是指哪八类乐器

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八十多种乐器。古人将这些乐器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弦、木、匏、竹。这就是所谓的“八音”。所以说,“八音”是我国古代的乐器分类法,也是对乐器的统称。

金是指青铜铸造的编钟;石是用坚硬的石块制成的磬等打击乐器;土是指用黏土制成的埙;革是指用皮革制成的鼓;弦是用木料及纤维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木是用木料制作的板等打击乐器;匏是用竹管和簧片制作的笙等吹奏乐器;竹是用竹管制作的笛等吹奏乐器。

002“八佾”,为天子跳舞的队列

所谓“佾”,就是跳舞时的队列,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另有一种说法称:“每佾八人。”现在没有定论哪种说法更为准确。《论语》中孔子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身为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认为是不能容忍的事。

003“十二律”是怎样的一种律制

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004古代音乐都用“工尺谱”记谱吗

所谓工尺谱,它是一种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在古代,词、曲、戏曲等音乐都是用工尺谱记谱的。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产生。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l/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发展到极致,出现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著名的《弦索十三套》。

005古琴,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在我国,关于琴的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严密的制琴工艺和众多的造琴名家。南朝梁代丘明(公元494年~公元590年)传谱的《碣石调幽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明代朱权(公元1378年~公元1448年)编订的《神奇秘谱》为现在最早的琴曲谱集。

006编钟,我国古代的槌击乐器

编钟,就是将多个钟按音程高低悬在架子上编成一组,它是我国古代的槌击乐器。

早期的编钟是用泥土烧制的,是陶钟。夏商之际开始出现了用青铜制造的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了一套编钟,全用青铜铸造,共65件,总重量有5000多斤,编钟分三排悬挂在钟架上,每件铜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

整个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音域宽广,包含5个8度,比钢琴仅两端各少一组音域。在中心的三个八度范围内,有着完整的半音阶。不但可以“旋宫转调”,甚至可以演奏现代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多声部乐曲。

此外,曾侯乙编钟每件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共2800字,记录着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

这套编钟的铸成,显示了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和音律科学达到的高度,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007筝,一种拨弦乐器

筝为中国拨弦乐器。东汉刘熙《释名》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见,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其形制为扁长方形,底板平直,上开设两个出音孔;面板为弧形,上面排列着数量不等的琴弦,每根弦都用一个柱码支起。整个筝体即是一个共鸣箱。其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演奏时将其放置于支架上,左手抚弦,右手弹奏发音。

筝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一文。说明春秋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国(今陕西省),故有秦筝之称。有人认为,筝起源于一种名为筑的击弦乐器,后又受到瑟的影响。筝在汉、晋以前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来为15弦和16弦,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音域达四个八度。筝弦也由传统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并试制出利用机械变音装置进行快速转调的变调筝。

筝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右手主要有托、劈、勾、剔、摘、撮、摇等;左手主要有吟、颤、揉、按、滑、泛等。筝既常用于合奏、重奏和伴奏,也是非常优秀的独奏乐器。由于广泛流传于民间,筝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以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法为特色的地方流派,并造就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和乐曲。

008琵琶是波斯传入我国的乐器

琵琶二字本为中国古代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直项圆形琵琶、曲项梨形琵琶及五弦琵琶等乐器的统称。唐代以后,作为独立乐器名词专指曲项梨形琵琶。

公元350年前后,随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琵琶由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当时它有4弦4柱(只有相位,没有品位),横抱,用拨子弹奏。

唐以后,从乐器制作到演奏技法,借鉴了中国阮的一些特点,如将品位增至14柱;改拨弹为手弹;改横弹为竖弹,使其在逐步中国化的同时,大大丰富了表现力,除了担任唐代歌舞大曲的领奏、伴奏外,独奏艺术得到迅猛发展。载入史册的琵琶专家人数众多。历代诗词与文献对琵琶演奏与作品也多有涉及。

琵琶流派众多、曲目丰富。华秋苹(公元1784年~公元1859年)于19世纪初采集编订的《琵琶谱》是刊行于世的第一部琵琶谱集。

009古今的箫有何区别

“箫”是指一种编管乐器,又名洞箫,以竹制成。箫有着悠久的历史。《风俗通》说:“舜作箫,其形参差,以像凤翼。”说明那时的箫并不是单管,而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直排而成的,形制很像飞鸟张开的翅膀。

今日横吹的单管箫,古代叫“笛”,又叫“羌笛”。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才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最初,它只有四个按孔,西汉音乐家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在背面加一孔。西晋乐工列和在公元247年左右所演奏的箫,已有6个按孔,与今天的箫很接近。

箫大多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厘米左右。其品种很多,其中产于黔东玉屏县的玉屏箫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曾作为朝廷贡品,有“贡箫”之称。

010瑟,我国原始的丝弦乐器

瑟是我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多用整木制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下嵌底板。多为25弦,也有23弦或24弦的。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记载。可见,早在西周时期,瑟就已经出现了。

据有关文献记载,古代宴享仪礼活动中,常用瑟伴奏歌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瑟是相和歌与清商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宋末元初的熊朋来(公元1246年~公元1323年)曾编著6卷本《瑟谱》,包括介绍瑟的形制及演奏方法、旧谱12首和所创新谱20首。从中可知当时的瑟弦25根,按12律吕半音排列,指法有擘、托、抹、勾等8种,用拇、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演奏。从古代有关诗文的记述推断,瑟似乎宜于表现悲哀幽怨的情调。

011雅乐与俗乐有何不同

雅乐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所用的正统音乐。相传孔子听了尽善尽美的雅乐《大韶》后,竟至“三月不知肉味”。

雅乐最早出现在周公时期,是为巩固统治所制订的一套礼乐制度。西周雅乐有“六代之乐”,歌颂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有“诗乐”,即后来《诗经》中“风”、“雅”、“颂”的内容;有“四夷之乐”及敬神礼鬼的宗教性乐舞。雅乐的应用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王的乐队排四面,诸侯的排三面,卿、大夫的排两面,士只排一面。

雅乐的演奏乐器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材料制成,主要是编钟和编磬。

俗乐,是指在民间流行的音乐。《诗经》十五国风中的郑风与卫风,也即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属于俗乐。

由于俗乐历来受到儒家的排斥,因此,自战国时代起,雅乐和俗乐就成了历代音乐的两大壁垒。但在隋、唐以前,还没有明确区分雅乐和俗乐,宫廷宴会时二者都可采用。隋文帝时,音乐分雅、俗二部。唐玄宗时设左右教坊,选乐工演奏俗乐,教法取自梨园,称为皇帝梨园弟子,于是俗乐达到极盛。俗乐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清乐”和“燕乐”。

012《乐律全书》,一部古代的音乐理论文献巨著

朱载堉(公元1536年~公元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又号狂生。他是明太祖第九代孙。嘉靖年间,朱载堉的父亲因皇族内讧获罪,朱载堉也被削夺了世子冠带。对这场变故,朱载堉“筑土室于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19年里,朱载堉潜心于天文、历算、乐律和音乐艺术的研究。

公元1606年,朱载堉将自己的13种著作编纂成音乐理论文献巨著《乐律全书》,献给皇帝。这些著作涉及声律、音乐、舞蹈、历算等多种学科。而其中价值最大的则是十二平均律的创建。

013《广陵散》,古代的著名琴曲

《广陵散》为古代著名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是以战国时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曲。东汉末至三国时已流行。三国末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

今存见的曲谱最早为明代朱权所编《神奇秘谱》一书。全曲45段,即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每段皆有小标题,如“取韩”、“投剑”等。音乐特征与标题吻合,采用一种作为琴的调弦法的慢高调,即降低第二弦商音与第一弦宫音相同。双弦弹奏低音,浑厚坚实、气势磅礴,有助于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

《广陵散》曲体结构庞大,旋律丰富,曲调激昂悲壮而不失优美,表现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014《霓裳羽衣曲》,唐朝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一个带有宗教意识的、表现仙女姿态的艺术珍品。《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作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年至公元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所作。

第二种说法是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年部分(歌和舞)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分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015《破阵乐》,唐代宫廷的乐舞大曲

《破阵乐》又名《七德舞》,原名《秦王破阵乐》,为中国唐代宫廷乐舞曲。最初用于宴飨,后用于祭祀,属武舞类。

唐灭隋后,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此曲即为歌颂秦王李世民带兵平叛将刘武周所编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称帝,在宫中首演《秦王破阵乐》。后唐太宗亲绘《破阵乐图》,令太常编制音乐。

《破阵乐》的表演形式较多,有一百二十人的男子舞,有几百人的女子舞,还有十几人或四人表演的小型舞。其音乐以汉族清乐为基础,吸收龟兹乐因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

016《阳关三叠》中“三叠”如何叠法

《阳关三叠》也是有名的古曲。明清时有不同传谱,但都是配有歌词的琴曲,可独奏,亦可弦歌。

《阳关三叠》的歌词,就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抒写离愁别绪很有典型意义,在唐代是一首“流行歌曲”。唐朝时被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而“三叠”是宋人提出的。

三叠如何叠法,后人记法各异。以苏轼之说为例。是第一句唱一遍,后三句皆重复唱一遍,共七唱,极尽回肠荡气之能事。现在流行的《阳关三叠》琴曲,是清末《琴学入门》的传谱。

017《阳春白雪》有哪两种版本

《阳春白雪》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不少资料对《阳春白雪》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该曲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所传。

“小阳春”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

《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

018《胡笳十八拍》是怎样的一种乐曲

《胡笳十八拍》是古代乐曲。胡笳是一种吹奏乐器,汉代流传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