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最大的特点是寓情于景,以景物写出离愁。全诗文字绮丽,语言唯美,虽写离愁但不忧伤,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②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③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④情。
挥手自兹⑤去.萧萧⑥班马⑦鸣。
①郭:古人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②白水:明澈的水。
③孤蓬:随风飘浮不定的蓬草,这里喻友人。
④故人:李白自称。
⑤兹:现在。
⑥萧萧:马的鸣叫声。
⑦班马:离群的马。
巍峨的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流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今天在此地你我即将离别,你要像孤零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浮云飘忽不定,如同你的心绪;落日迟迟不忍沉没,犹如朋友的依恋深情。忍痛挥手告别,我们从这里各奔前程,马儿似乎也不愿离别同伴,一直在萧萧长鸣。
这首送别诗是诗人于天宝三年在长安所作,诗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共同构成了高朗阔远的意境,再现了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时的情景,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头两句用“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极为工整。“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有静有动,色彩明丽。在这多彩而秀丽的风景中,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城外,然而两个人仍旧并肩骑行,不愿分别,表达出无尽的依依惜别之意。
中间四句写分别时的离愁,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两句中“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诗人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四处漂浮的白云和天边慢慢落山的太阳呈现给读者辽阔的背景,同时将别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更进一层,巧妙地化用《诗经·车攻》中“萧萧马鸣”的语句。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在辽阔寂静的傍晚显得那样的凄凉,愈加彰显了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这首诗意境开阔,新颖别致,对仗工整,感情真挚热忱。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节奏明快,别具一番风味。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①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开元年间曾任泾县县令,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他。
②踏歌:一边用脚踏地作节拍,一边唱歌。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泾县西南。
我乘船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以脚踏地告别的歌声。即使这桃花潭的水深有千尺,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厚!
天宝十四年,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今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游历,居住在桃花潭畔的汪伦常酿美酒盛情款待李白。诗人离开时,汪伦赶来相送,用脚踏地打节拍为他送行,诗人十分感动,遂吟此诗赠别。该诗用十分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普通村民对待朋友的真挚情感,也体现了诗人对汪伦情谊的深厚。
头两句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为我们展示了离别时的画面。“李白乘舟将欲行”,首句的“将欲行”三字表明了事情发生在轻舟待发之时,直截了当地叙述了诗人即将离开桃花潭,语言自然洒脱。“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和上句的“将欲”相对应,表明了汪伦的到来确实是出乎诗人意料的,暗含着诗人的惊喜。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似乎已呼之欲出,表现了两人不拘泥儿女情长的豪迈气概。
后两句着重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说桃花潭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诗人以比物和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情谊有形化,形象性地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语言朴素平淡,却凝聚了深厚的感情,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也从此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②啼,闻道龙标③过五溪④。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⑤直到夜郎⑥西。
①左迁:古人尊右卑左,此指贬官。
②子规:即杜鹃鸟。
③龙标:今湖南黔阳。
④五溪:是五条溪流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部。
⑤随风:有的版本写作“随君”。
⑥夜郎:古地名,在今湖南阮凌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不住地哀啼。听说你被贬龙标,此去要路经五溪。我将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你一起到那夜郎以西!
这首七绝,是李白在听说王昌龄由于“不护细行”而获罪贬官的不幸遭遇以后,抒发感愤、寄以慰藉所作的诗。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诗中反映了李白、王昌龄二人在现实中遭受排挤打击的共同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同情和关切。
诗的第一句写景,一开头诗人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这两种景物都含有飘零之感,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伤。诗人接着直叙其事,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足见迁谪之荒远,体现出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切,也为后面二句抒情奠定了基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后两句抒情。诗人与友人被分隔两处,无法相见,只有将忧愁之心托付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在有些地方,“风”字亦作“君”。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让“愁心”和明月一起伴随友人一路前行,字句中充满了惆怅与忧思,但这份思绪无处相诉,唯明月可鉴。全诗既有对友人的无限挂念,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发人深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①歌
白发三千丈,缘②愁似个③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①秋浦:唐代属池州,在今安徽贵池县。
②缘:因为。
③个:这样。
头上的白发几千丈长,只因心中无限的愁绪也像这样长。我端坐在镜子前,不知道镜中的鬓发为何会白如秋霜!
《秋浦歌》共十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五首。在秋浦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离开长安已接近十年,但却仍未找到政治上的出路。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积压已久的忧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诗的首句“白发三千丈”,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三千丈的头发用现在的长度单位来计量就等于是一万米长,令人咂舌,也不近情理。诗人紧接着写到“缘愁似个长”,读者到这里才突然明白,白发原来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该句新奇别致,极具爆发性,使“愁”的氛围更加浓重。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自己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头上的斑斑白发,愁肠百结。这两句诗人通过向自己提问,突出了对年华已逝的手足无措之感,串起了诗人前半生所遭受到的排挤,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同时,诗句中饱含着凄怆的感情,使这首小诗更加韵味悠长。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②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③,轻舟已过万重山。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
②江陵:即今湖北省江宁县。
③啼不住:不停地啼叫。
早上告别彩云环绕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在长江两岸猿猴不住的啼叫声中,客船已经顺江而下,越过了青山万重。
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行至白帝城时遇赦得还,诗人忽闻赦书,惊喜交加之情可想而知,这首诗便是诗人遇赦后乘船下江陵时所作,所以又名《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此句写早上开船时的情景,交代了诗人离开白帝城的时间。“彩云间”三字既交代了白帝城的高峻,为下文回舟作了铺垫,同时,太阳照耀下色彩缤纷的云雾非常漂亮,也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承接上句,写江陵路远和船行的疾速。“一日”说明行舟之快,“千里”说明空间之远,而“还”字则将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含了诗人获赦还乡的欣喜。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描绘了沿途两岸的景色。诗人在江中不断地听见两岸的猿猴啼叫声,舟行如飞,使得啼声阵阵,侧面强调了舟行之快。“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个“轻”字,不仅表现了行船轻如无物,船速之快,也体现了诗人遇赦的惊喜之情。此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表达了诗人遇赦后乘长风破万里浪,不畏艰难险阻,前途开阔的畅快心情。
全诗风格轻松明快,一泻直下,充满了诗人遭遇困难之后突遇转折,从而突然爆发出的一种感情力量,饱含着豪情与欢悦,充满动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危楼①高百尺②,手可摘星辰③。
不敢高声语④,恐惊⑤天上人。
①危楼:高楼,这里指建在山顶的寺庙。
②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③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④语:说话。
⑤惊:惊吓。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这首诗是李白的一首记游写景短诗。某日,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诗人登高远望,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危”字与“高”字相照应,凸显了楼之高耸。“手可摘星辰”一句,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来烘托山寺的高大挺拔,仿佛与天相接,伸手便可触碰到美丽的星空,不禁引起人们对“危楼”的神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三、四两句从侧面烘托寺楼之高。“不敢”和“恐”形容了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在诗人笔下,似乎天宫就悬在顶上,自己一旦大声说话,就会惊动了天上居住的神仙们。这两句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赋予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极其丰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寥寥数笔,却反映出了诗人想象之奇特,性格之豪放,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浓霜。我抬起头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低下头深深思念远方的故乡。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在月夜中思念家乡的诗。全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却用朴实的话语雕琢出明静安宁的秋夜意境,传达出游子真实的思乡之情,传唱千古,感人至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夜晚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疑”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夜里睡梦初醒,朦胧恍惚的样子。以至于产生错觉,把床前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既表明了月光皎洁,又暗示了天气已经寒冷,还烘托了诗人因寂寞而显得精神有点恍惚的状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遥望明月,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禁想起了父母以及故乡的一切,所以诗中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只能默默地思念故乡。“疑”“举头”“低头”这一系列的动作反映了诗人细腻的感情,一个“思”字更包涵了丰富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化成了永夜的寂寞。
这首五绝清新隽永,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浅显易懂而又意蕴深远,足见诗人的功底之深。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①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③成古丘④。
三山⑤半落青天外,二水⑥中分白鹭洲。
总为⑦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②吴宫:三国时孙权建都金陵,故称吴宫。
③衣冠:指代豪门贵族。
④丘:坟丘。
⑤三山:山名,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⑥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⑦总为:都因为。
凤凰台上曾经有过凤凰来这里翱翔,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唯有江水独自流淌。昔日华丽的吴王宫殿,如今花草早把小路埋没,晋代的豪门显贵们,如今已长眠于古坟中。远处的三山矗立,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两道绿水分流,白鹭洲在中央。总是因为那浮云遮蔽了太阳,使我看不见长安城,心中不禁感到非常忧伤。
此诗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登上凤凰台写下了这首诗。诗虽咏古迹,字里行间却感慨世事无常,是李白的少数律诗之一,也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起首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三个“凤”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丝毫不显重复。“凤去台空江自流”,而如今凤凰台上的凤凰已经飞走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时空变幻的感慨,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世事变化无常的现实。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进一步深入,承接上句的“凤去台空”,写东吴、东晋繁盛的破败。东吴曾经繁华的宫殿现在也被荒废了,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曾经的显赫什么也没有留下。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颈联从对历史的凭吊转到对大自然的景色的描写,对仗整齐,景色壮美,让读者从感时伤世的压抑中得到暂时的缓解,也为整首诗染上了一层飘逸辽远的意韵。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两句诗人由六朝古城金陵想到了唐都长安。诗人极目远眺,长安却被浮云遮蔽,暗示朝政被奸邪掌控,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痛心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①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②,只有敬亭山。
①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县北。
②两不厌:彼此之间不感到厌烦。
所有的鸟儿都飞得无影无踪,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向远处飘去。能与我互相凝望而又不彼此感到厌烦的,也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秋游宣州,这时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十年,到处漂泊的生涯使他倍感世间的辛酸,对现实愈发的不满。因此,他写了许多山水诗,以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本诗便是诗人独坐敬亭山上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所有的鸟都飞走了,唯独诗人自己,只能望着天空中的白云慢慢地飘远。头两句既是在写眼前之景,又是在写诗人的孤独之情,用孤独写孤独。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技巧,“尽”和“闲”两个字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的氛围,也更加衬托了诗人自己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