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眼下正是江南风光美好之时,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想到能在这与你相逢。
李龟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春,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偶然重逢这位著名歌手,此时二人境遇相似,惊喜之余,诗人感怀世事沧桑,遂作此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此两句是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开元盛世两处著名的文艺场所,“寻常”“几度”表明诗人常常出入文艺名流雅集之处,流露出作者对盛世和平年代的深深眷恋。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原本应流连于美景,但现在一位老诗人却遇到了潦倒的朋友。“落花时节”暗喻世事的衰颓,哀景衬出愁情,让人读来心情格外沉重。“正是”和“又”,语调一高一低,正要将诗人的感伤之情全盘托出,却又黯然收尾,悲伤感叹如涓涓细水,隐藏着诗人的深深慨叹。
这首诗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概括了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空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①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③百年:一生。
风急天高猿猴的哀鸣显得十分悲凉,洲清沙白水鸟在上下翻飞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飘下落叶,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他乡为客,年迈多病今日孤身独上高台。历尽了世事艰难两鬓频生白发,穷愁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因为严武病逝,诗人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草堂,寄寓夔州。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引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感慨,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的悲苦之情。
前四句写了诗人登高时的见闻。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夔州以猿多、峡口风大闻名,“风急”带动全联,猿猴“啸哀”之声不绝于耳,勾画出秋日猎猎多风的景象。“沙”对“渚”,“猿啸”对“鸟飞”,对仗工整,意象丰富。第二联是描写景色的千古名句,烘托了秋季苍茫的氛围。“无边”与“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长江汹涌奔腾之状跃然纸上,为全诗铺垫下了悲凉的基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虽然描写的是秋景,但直到颈联才出现一个“秋”字,“悲秋”写出了诗人感情的沉重,诗人见秋之萧瑟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作客”,是指诗人客居他乡,“百年”指诗人自己年岁已高,“独”又代表诗人自己一人,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感愈发深远沉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转入对个人境遇的悲叹,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白发日渐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的心情便更加无法排遣,顿生无限悲凉之意。
全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一个“悲”字贯通全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潦倒愁苦的心情和为国忧虑的情怀。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③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④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⑤向洛阳⑥。
①剑外:剑门关以南,此指杜甫所在蜀地。
②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曾是叛军的根据地。
③漫卷:胡乱地卷起。
④青春:指春光明媚。
⑤襄阳:今属湖北。
⑥洛阳:今属河南。
剑门关以南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喜地涕泪交流。回头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愁颜哪里还有。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我要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春天美景正好和我做伴还乡。我要即刻乘船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转过襄阳,直奔洛阳。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杜甫在梓州避乱时,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听到这消息,心中惊喜异常,写下了这首顿挫之致、千古传颂的名作。诗中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后,内心的狂喜和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心情,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首联起势迅猛,“忽”字凸显了捷报到来的意外和突然,描写了诗人对得知捷报信息的喜悦心情。“初闻”二字紧接上句中的“忽传”,“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描写了诗人在饱尝了世事艰辛后终于可以远离战乱之祸的情绪爆发。所谓“喜极而泣”,可见诗人听到捷报后是多么心潮澎湃。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第二联承接首联,落脚于“喜欲狂”,进一步表现诗人及其周围家人的反应。“愁何在”三字写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头上的愁云也都已消散,家人不禁笑逐颜开。“漫卷诗书”从动作着手,将喜悦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诗人近乎发狂的极端表现也恰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战乱带给诗人的愁苦之深。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第三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狂喜心情。诗人此时五十二岁,进入晚年,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但诗人却要趁着这大好时光纵情欢乐,并要伴着“青春”正好“还乡”。“青春”指春季,阳光明媚的景色也代表了诗人舒畅兴奋的心情,这点明了诗人的回乡之意,和上文的“喜欲狂”承接起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承接上一句的“好还乡”,描写了诗人对自己回家行程的设想。其中,“巴峡”与“巫峡”相对,“襄阳”与“洛阳”相对,形成工整的地名对仗。“即从”、“便下”的贯串体现出了舟行而下,疾速飞驰的画面。四个地方虽然相距甚远,但在诗人的眼里,回家似乎就在瞬息之间,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急于归乡的心情。
全诗一气呵成,通篇围绕“喜”字而作,情感表达酣畅淋漓,汹涌澎湃,颇具感染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层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岱宗: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
②未了:无尽。
③造化:天地、大自然。
④钟:聚集。
⑤割:划分。
⑥决眦(zì):极目远望。眦,眼眶。
⑦会当:定要。
泰山你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青翠的山色郁郁苍苍,看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着神奇秀美,山南山北如同被分成黄昏与白昼。望着那迭起的云霞不禁胸怀激荡,极目远望,暮归的鸟儿飞入山林。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俯瞰众山是如何低矮渺小。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诗人在洛阳应试落第,于是北游齐鲁,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作下此诗。该诗是杜甫已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意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首两句紧扣一个“望”字,视角独特,写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其高峻伟大带给人的兴奋和仰慕之情。“齐鲁”二字烘托了泰山之雄伟高大,“青未了”意为苍翠欲滴的颜色绵延无际,此五字而囊括数千里,突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地势,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联写近望,展现了泰山秀丽和巍峨的姿态,承接了上句的“青未了”。“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了人的情感;“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色,在诗人笔下,山的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准确地反映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五、六句写遥望泰山所见之景,侧面写出了泰山之美,让诗人心潮澎湃。由于泰山美不胜收,诗人长时间出神地望着,以至于感觉眼眶有似决裂,传神地体现了诗人的兴奋心情。“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由此可知时间已至薄暮,而诗人还在望着,足见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尤其精妙,概括地总结了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极具气魄和不凡的气势,突出了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精神和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也间接反映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一个“会”字突出了诗人的坚决,“众山小”三字则让读者生出热血沸腾的心情,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被世人所传诵。
全诗用字凝炼,气势磅礴,以“望”字统领全篇,情景交融,层次清晰,非常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①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②客扫,蓬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④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⑤。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唐人把县令称为明府。
②缘:因为。
③蓬门:茅屋的门。
④盘飧(sūn):泛指菜肴。飧,熟食。
⑤旧醅(pēi):隔年陈酒。
⑥盘飧:泛指菜肴。
草堂的南北都是春水汪洋,只见鸥群天天结队飞来。花径因无宾客前来不曾清扫,柴门今天为您打开。远离集市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浊酒相待。你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呼他来一道干杯。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杜甫五十岁,定居在成都草堂,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作者曾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说明“客至”中的“客”是指崔明府。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客来访,诗人喜不自禁,表现了诗人质朴的性格以及对朋友来访的喜悦之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首联先写居处冷僻,交游稀少,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一个“皆”字写出了春季江水充沛的情景。“群鸥日日来”则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也写明了草堂环境的幽静。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颔联写诗人迎客入门,热情好客的喜悦心情。画面视角由远及近,地点也转移到了庭院之中,引出“客至”。诗人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打扫了庭院小路,打开了柴门,这两句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的待客之诚,语言亲切质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颈联写酒宴待客之事。诗人自述贫穷待客不周,不免歉疚,我们好似看到了主人淳朴殷勤、热情待客的画面。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买东西不甚方便,诗人只能拿一些简单的酒菜招待客人,平常的话语间体现了氛围的融洽、和谐,充满生活的气息。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尾联写诗人邀邻共饮,无须事先约请,隔着篱笆随意来饮。这将乡村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峰回路转、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
全诗语言平白如话,描绘了农家淳朴的生活环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情趣盎然,流露出了诗人诚朴恬淡以及热情好客的情怀。
26.岑参:雄奇壮丽,乐观昂扬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出身官宦,自幼遍读经史,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进士,二十岁时,到长安求官,失败后漫游长安、洛阳等黄河以北地区。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掌书记,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入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为判官。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之后辞官,死于成都旅舍之中。他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善于表现塞外的山川景物和战争场面,有《岑嘉州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①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②折,胡天③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④,狐裘⑤不暖锦衾⑥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⑦,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⑧阑干⑨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⑩,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判官:官职名,唐时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大使。
②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季干枯后变白。
③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④罗幕:用丝绸做的幕帏。
⑤狐裘(qiú):狐皮做的大衣。
⑥锦衾(qīn):丝绸做的被子。
⑦控:拉开。
⑧瀚海:沙漠。
⑨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⑩辕门:军营的大门。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胡地塞外八月就满天飞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好像盛开了梨花一般。雪花飞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袍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衣冰冷难以穿戴。
浩瀚沙漠百丈纵横结着冰,万里长空布满惨淡愁云。主帅帐中设宴欢送回京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雪花在辕门前纷纷飘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吹也不翻动。从轮台东门送你回京去,出发时大雪落满天山路。山路迂回霎时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连串马蹄印迹。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冬,岑参第二次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诗人的前任,诗人在给其送行之时作下此诗。该诗句句写雪,勾出天山奇寒,笔调浪漫奔放,抒写了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围绕“雪”展开。“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通过人的感受,描写突如其来的奇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写出了边塞天气变化之快,也形象地表现出了将士的惊奇心理,勾画了壮丽的塞外雪景。“千树万树”渲染了雪景的壮美,而诗人将雪花堆满枝头的意象形容成“梨花开”,更表现了诗人构思之奇,想象之丰富,故成为千古名句。“不得控”“冷难着”既道出了天之奇寒,也间接反映了边疆将士毫无怨言,仍然坚持训练的情境,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为下文的送别铺垫环境。“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苍凉浩瀚的大漠雪景,壮丽非凡。接着诗人由写景转写人事,写饯别的欢乐场面。“胡琴”“琵琶”“羌笛”等乐器的罗列,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而席次间的劝引和话别则被诗人在器乐的名称中略过,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但是在热闹背后隐藏的,却是诗人的离愁别绪,这就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宴饮过后已经是黄昏,诗人送友人出辕门时但见大雪纷飞,一片银装素裹。此六句含有三个“雪”字,照应题目的同时也渲染了离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辕门上的红旗被冰雪冻住,一动不动,雪越下越大,充塞了“天山路”,此两句隐含着诗人对朋友要在冰天雪地中赶路的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客人越走越远,渐渐不见,诗人却依旧远望,直到地上只剩下行人和车马走过的脚印,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至此达到高潮,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27.张继:激越淋漓,寄意深远
张继(约715—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人。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53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在武昌任职,后因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最后任盐铁判官,管理洪州财赋,一年后死于任所。他的诗不事雕琢,激越淋漓,寄意深远,不过流传于世的不到50首。有《张继诗》,代表作《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①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②渔火对愁眠。
姑苏③城外寒山寺④,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
③姑苏:为苏州别称。
④寒山寺:离枫桥西边一里的寺庙,初建于梁代,相传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住此寺,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