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西沉,乌鸦啼叫,寒霜满天,面对着江枫渔火我独自对愁而眠。姑苏城外著名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悠扬的钟声传送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秋夜,满怀乡愁的诗人夜泊苏州城外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秋夜幽美的景色使诗人陶醉其中,羁旅情怀也忍不住蔓延开来。该诗意境清远,清丽隽永,寒山寺后来因为此诗名扬天下。
首句写诗人“夜半”时分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景象勾勒出了夜色的静谧和幽寂,也间接表述了孤舟旅人在夜色中的凄凉之感。“霜满天”并非描述实际的景色,而是诗人的一种感受,好像整个冰霜铺天盖地,深化了寒凉、孤独、凄楚之感。
“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二句接着描绘了枫桥附近的景色,并直接抒发了诗人愁寂的心情。“渔火”象征着漂泊,“江枫”暗示了秋意和羁旅情思,江枫渔火,一暗一明,虚虚实实,意境美不胜收。“对愁眠”中“对”字有伴的意味,正面点出夜泊的旅人和浓浓的愁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三、四句写诗人卧闻山寺夜钟。前两句意象繁多,渲染了凄清宁静的气氛,后两句则从听觉入手。暗夜中古刹钟声打破了夜的静谧,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诗中多了几分清逸明洁,似乎耳边也回荡着绵延的钟声,意蕴深远,回味绵长。
28.韦应物:恬淡高远,静雅闲淡
韦应物(约737—792),出身关西望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尚豪侠,天宝年间为玄宗近侍。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始入太学,永泰年间,任洛阳丞,后来历任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等职位。贞元五年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左司”或“韦江州”。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罢官,晚年多闲居苏州诸佛寺。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语言高雅闲淡,今传有《韦江州集》《韦苏州集》等。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①西涧
独怜幽草②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③无人舟自横。
①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②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树荫深处的黄莺在不住地啼叫。春潮夹带着暮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小船儿在随意地漂浮。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游览至滁州西涧,被西涧风光和晚雨野渡所吸引,故有此作。此诗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情浓郁,流露出诗人恬淡的心情和忧伤的情思。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的首二句描写春景。“独怜”二字领起全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幽”字点出了西涧的僻静,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表现的是静景,“上有黄鹂深树鸣”则为静中动景。幽草潜生,深树鹂鸣,此两句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幽深感,表明了诗人恬淡的志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后二句写春暮晚雨将至的情势,是动中静景。天色渐暗,郊野渡口,一场春雨忽然落下,原本就人烟稀少的“野渡”此时就更加无人,甚至于船夫都没在。“自横”二字形象地表现了船悠然空泊的景象,给人如临其境之感,悠闲的景色中隐隐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
这首诗全诗不离“涧”字,动静相映,静谧安宁的环境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恬淡忧伤的心情。
29.卢纶:雄健,清韵,俊朗
卢纶(约748—799),字允言,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年间屡次举进士不第,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因受宰相元载赏识,任阌乡尉。后由王缙推荐,授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王缙获罪,卢纶受牵连,德宗朝为昭应令,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他诗才较为雄放,有盛唐气象,所作边塞诗苍老雄浑,有《卢户部诗集》。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①六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②弓。
平明③寻白羽④,没在石棱⑤中。
①塞下曲: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引:拉。
③平明:天刚亮。
④白羽:箭翎,这里用此代指箭。
⑤石棱:石头的边角。
昏暗的树林中,忽然刮来一阵疾风,草被吹得摇摆不定。将军以为野兽来了,从容不迫搭箭引弓。天明去寻找那只箭,发现整个箭头,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这首边塞小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写的是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着意赞美将军的勇力。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林暗草惊风”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营造了浓郁的紧张气氛。深夜,一阵阵疾风刮来,“惊”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草木被风吹得一片散乱的情形,也烘托了将军联想到草木中藏有虎的心情,非常传神。“将军夜引弓”,“夜”字对应上文的“暗”在这种环境下,将军仍能从容地搭箭开弓,一箭射出,体现了将军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神情。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寻找猎物,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被他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没在石棱中”,“没”字体现了箭入石之深,“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这就更加反映了将军力量之大、箭术之高。诗人对于故事采用了艺术处理,让将军等第二天早晨才去看结果,一方面表现了将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全诗的戏剧化效果。
该诗意蕴含蓄,语言简洁生动,委婉地表现了将军的神勇,出人意料的结局也让人回味无穷。
30.孟郊:瘦硬奇僻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曾隐居河南嵩山,屡试不第,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进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河南水陆转运从事等职,定居洛阳,曾因吟诗荒废政务,六十岁时,因母死辞,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暴卒在赴任兴元军参谋的途中。他一生困顿,作诗苦心孤诣,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有《孟东野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①心,报得三春晖②。
①寸草:比喻非常微小的小草。
②三春晖: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三春:指春季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
慈祥的母亲双手不停地飞针走线,为即将远游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时还密密地缝了又缝,只怕儿子迟迟地不回家园。谁说小草心中那一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
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作品,为作者任溧阳尉时所作。该诗借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为题材,歌颂了深挚的母爱。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常年颠沛流离,故而能够将母子分离的痛苦描写的真挚自然,从而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流传千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的开头两句选取游子将要远行,慈母缝制新衣的场景,诗人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游子与母亲联系起来,以表现母子间骨肉相连、相依为命的情感。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间两句从人的动作和意态着笔,描写慈母对儿子的深爱之情。儿子即将远行,“密密缝”是怕儿子迟迟难归,因而要将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虽无言语,这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却将老母亲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行装的神态和心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朴素自然,感人肺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以反问的语气,寄托了赤子对母亲炽烈的情意,是前四句的升华。谁说区区似小草的儿女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如春日阳光般博大的母爱呢?此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感发了普天下人子的孝心,饱含着儿女对母亲浓郁淳厚的感情。
全诗用词朴素,清新流畅,热情讴歌了伟大的母爱,引起万千游子强烈的共鸣,使人回味无穷。
31.崔护:精练婉丽
崔护(?—831),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进士及第,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京兆尹,同年任御史大夫,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风格精练婉丽,清新淡雅,《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代表作《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①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②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③春风。
①都:都城长安。
②人面:指诗中姑娘的面容。
③笑:桃花盛开的样子。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我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相映成趣,分外的娇媚可爱。而今故地重游,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开得如此灿烂,却不知那含羞的面庞去了哪里。
这是一首抒情诗,据传唐德宗贞元初年,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科举落第,在清明日到城南郊外散心,途中觉得口渴,恰好看到一个很大的庄园,便上前叩门,一位秀美的姑娘接待了他。崔护想和她攀谈几句,女子虽不说话,却仍旧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的同一天,崔护忽然想念这位女子,情不可抑,寻着旧路找去,然而姑娘已不知去往何处,他便在门上写下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和“桃花”点出时间,“此门中”点出地点,桃花娇艳美丽,女子貌若天仙,足见此情此景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记忆。一个“红”字既渲染了桃花的娇艳,也表现了女子的柔媚,表现了诗人当时欢喜、沉醉的心情。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两句回到今年今日。桃花依旧,人面不见,诗人寻而不遇的怅惘昭然若揭。“依旧”二字巧妙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失落之感,也从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
这是一首即兴诗,全诗以“人面”“桃花”贯串全文,语言清新动人,感情浓郁淡雅,隐含着寻而不得的怅惘,令人回味不尽。
32.王建:凝炼浅显,淡而意远
王建(约766—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年间进士,享年约六十七岁。早年曾寓居魏州乡间,贞元年间离家从军,“从军走马十三年”,曾北至幽州,南抵荆州。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元和中任昭应县丞,后任太府寺丞、秘书郎,迁侍御史。太和中,出京任陕州司马,转任光州刺史。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并称为“张王”,都是元白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中庭①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②落谁家?
①中庭:庭中,庭院中。
②秋思:秋天里的情思,这里指思念人的情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乌鸦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在这样一个夜晚,人们都在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只是不知道那秋天里的思乡之情会落在谁家。
本诗的“十五夜”应指中秋之夜,中秋节是家人或亲友团聚的日子,因此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全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景和抒情,手法独特,是唐代咏中秋的名篇。
前两句写中秋夜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说明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树栖鸦”含有“月皎惊乌栖不定”的意味,是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的景象,描写了萧瑟苍凉之景,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秋季的露水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表面写桂花,暗写月色,不禁使人想到月上的广寒宫。“无声”二字细腻地表现了霜露的轻盈,也表现了诗人心思之细腻,手法之独到,诗人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的神态呼之欲出,正是点题之笔。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第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感叹这普天之下不知又有多少人像我这样赏月、凝思,将单纯的赏月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过渡自然。“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由己达人,仿佛能看着秋思飞入千家万户,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拓展了诗的境界,使怀念之情更加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似虚而实,无形的思念也似乎变得具体可感了。
这首诗想象丰富,意境幽美,诗人用妥帖的意象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渲染得格外浓郁,感情真挚,浩茫深涵。
33.韩愈:奇崛怪僻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世称“韩昌黎”。韩愈有读书济世之志,早年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均不能及第,直至贞元八年进士,官监察御史。因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历任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又称“韩吏部”。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著有《韩昌黎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①至蓝关②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③,夕贬潮州④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⑤边。
①左迁:古代贵右贱左,左迁即指下迁。
②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③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④潮州:一作潮阳。旧说潮州距长安八千里。
⑤瘴江:指岭南一带瘴气弥漫的江流。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傍晚我就被贬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我的家在何处?立马蓝关,皑皑白雪拥堵,马儿都停步不前。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就劳你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论佛骨表》,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经裴度等人说情,才勉强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韩愈到达蓝田县时所作。
前四句写“左迁”,诗人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和“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处罚是何其迅急!第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表明自己是因忠获罪,突出了贬谪的荒谬。此联有表白,有愤慨,慷慨激昂,体现了诗人刚直不阿之态。
第五、六句即景抒情,紧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情悲且壮。雪拥蓝关,马也踟蹰,天空中云朵遮天蔽日,自己的家又在哪里呢?这两句中“横”和“拥”写得劲拔有力,景阔情悲,蕴涵英雄失路之意。尾联为诗人示侄孙湘之语,“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种豪迈的语气,大有“虽九死而不悔”的信念,悲中有壮,体现了诗人至死不屈的傲骨。
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感情深沉抑郁,格律严谨,以博大的感情与悲壮雄浑的景象震撼人心,诗味浓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天街②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③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①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其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③最是:正是。
④皇都:指长安。
长安大街上细雨纷纷,滋润万物。远远看去草色一片碧绿,走近了看却稀疏零星,若有若无。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早春景色,远远胜过绿柳布满京城的暮春。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中描摹了皇都萌动的早春之色,风格清新,造句优美,是描写早春景色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