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6890200000015

第15章 诗·思无邪(14)

前两句点出初春小雨,诗人用“润如酥”来写“天街小雨”,生趣盎然,给春景蒙上了一层轻烟笼罩的朦胧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诗人在远近不同的地方观察,远看似青,近看却无,将春草的特点写得丰富传神,展现了雨中青草浓郁蓬勃的生命气息,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第三、四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早春草色与烟柳对比,要远远胜过满城的烟柳春色,这种对比别出新意,可见诗人心思之巧妙,观察之细致。此外,“最是”“绝胜”等词语凝炼有力,体现了词人用词的高超。

这首小诗以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图,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给人一种舒适和清新的美感,妙趣横生。

34.刘禹锡:沉稳凝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为匈奴族后裔。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登博学宏词科,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做书记,升任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被贬连州刺史,后又贬为朗州司马。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受裴度推荐,任太子宾客,故而后人也称其为“刘宾客”。刘禹锡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他诗才卓越,白居易誉其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①

朱雀桥②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①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三国时为东吴石头城士兵军营,将士多穿黑衣,故得名。

②朱雀桥:南京秦淮河上的浮桥,在今南京正南朱雀门外。

③王谢:东晋时的王导和谢安两大豪族,两人均曾任宰相。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了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夕阳黯淡西下。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堂前的燕子,而今也已飞入了普通百姓家。

《乌衣巷》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是诗人借写朱雀桥和乌衣巷的今昔变化,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诗作,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白居易读罢此诗,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可见其当之无愧是广为传诵的名篇。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往昔是多么的繁华,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诗人用朱雀桥的凄清来衬托乌衣巷的环境,让人顿生辉煌不再的落寞之感。“野草”象征衰败,一个“野”字渲染出了一种荒凉之色,今非昔比,暗喻历史上的那些光环也早已黯淡。“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是东晋时豪门聚居的地区,而今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夕阳”再加一“斜”字,突出了日落西山时昏黄的景象,给全诗平添了一份惨淡的愁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两句作者将笔锋转向“燕子”,用燕子的飞行去向告诉我们,曾经王导、谢安的庭院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旧时”一词强调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又强调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诗人独特的视角处理方式让沉浮变幻的苍凉之感昭然若揭。

整首诗不加一字议论,选择别具匠心的意象,从侧面落笔进行今昔对比,可谓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①,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②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寂寥:寂寞、空虚。

②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从古以来,每逢秋天,人们就会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要说秋天比春天还要美好。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凌空而上,便将我的诗情引向了碧蓝的天空。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任朗州司马后写的,传统秋词一般都是凄凉的情调,该诗另辟蹊径,歌颂秋天,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写得极富诗意,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原诗两首,此诗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抒写了自己对秋天的不同感受。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句表明自己的不同观点作了铺垫。“我言”既是对上句的否定,也引出了自己的观点:“秋日胜春朝”。诗人独树一帜,敢于提出己见,展现了诗人的自信,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该剧中的“春”字富有朝气,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双重突破,愈发衬托了诗人对秋日的喜爱之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接着,诗人紧承上句,描绘了秋日的生机。诗人以秋日晴空为背景,抓住秋天“一鹤凌云”的开阔景象,表现了秋季的生气与希望。“一鹤”虽体现了鹤的孤独,但其振翅冲天的豪气却呈现出非凡的气势。诗人也仿佛被凌空的白鹤所感染,满腔的诗情直透碧霄,体现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立意新颖,意境优美,气势雄浑,境界高远,表现出诗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是唐诗中的极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①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②无晴③却有晴。

①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为刘禹锡首创。

②道是:说是。

③晴:谐“情”声,此为双关语。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平,忽然听到岸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下着雨,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作下此诗,写的是一位少女爱上了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故而既满怀希望,又饱含疑虑的微妙复杂的心理。

“杨柳青青江水平”,开头用的是起兴手法,描写了美丽的江南景色,为少女眼前所见之景。春光明媚,杨柳依依,江水如镜,这样的景色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环境。下一句引出少女耳中所听之歌——“闻郎江上唱歌声”,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女子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心中不禁怦然一动,起伏难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尾二句则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法,写姑娘听到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晴”和“情”谐音,诗人借“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自然景象,把少女的迷惘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诗含蓄风趣,用谐音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细腻地刻画了少女微妙的心理,表现了女子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历来为世人所喜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①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②凄凉地,二十三年③弃置④身。

怀旧⑤空吟闻笛赋⑥,到乡翻似烂柯人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⑧精神。

①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②巴山楚水:泛指诗人贬谪之地的四川、湖北、湖南一带。

③二十三年:刘禹锡被贬外地,前后近二十三年。

④弃置:抛弃、下放,指被贬谪。

⑤怀旧:怀念老朋友。

⑥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怀念被害的王叔文和曾经一同被贬的柳宗元等老朋友。

⑦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表达诗人被贬迁徙二十多年,暮年返乡,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⑧长(zhǎng):增长,振作。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之地,我被抛弃在那里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思念老友时只能吟诵《思旧赋》,而自己暮年回乡,已无人相识,恍如隔世。我如同沉船,旁边仍有千万只船经过,我又如一棵枯树,前头也有万树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暂且借这杯美酒重新振奋起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写的赠诗。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恰好在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白居易遇到。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写诗赠给刘禹锡,表达了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深切同情,刘禹锡便写下这首诗来酬答他。

白居易赠诗的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既称赞了刘禹锡的才华,也感慨他的不幸遭遇。刘禹锡接过白诗的话头,开篇写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长期被排挤的愤慨,两人一来一往,出语自然。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借两个典故,发出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感叹,涵义十分丰富。“闻笛赋”表述了诗人对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的无奈和想念,王质遇仙的典故则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变迁、恍如隔世的沧桑。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却并没有被贬谪的逆境压倒,而是以乐观的心态形象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毫无忧伤抱怨之色,体现了诗人乐观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尾联诗人听友人“歌一曲”而借助“杯酒”振作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表现出刘禹锡不屈不挠的意志,从而将全诗高昂的格调推向顶峰。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石头城①

山围故国②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③来。

①石头城:即金陵城的旧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②故国:即旧都,石头城为六朝古都。

③女(rǔ)墙:城墙上的矮墙。

群山围绕着故都,潮水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去。旧时的那轮月亮依旧从秦淮河东边升起,夜深时月光还从那城头的矮墙照进来。

石头城即金陵城,历史上咏怀金陵的古诗很多,本诗是其中的名篇,也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第一首。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游览金陵,见原来繁华的城市已变成荒凉的空城,感慨万分,遂作此诗。此诗与《乌衣巷》同为他的代表作,历来广为传诵。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城已荒废。石头城外的山依旧耸立,而国已成“故国”,只有长江的水还在依旧流淌,语调格外凄凉。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后两句写月照空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俯视石头城低矮的城墙,皎洁的月光曾经见证过的繁华都已不再,只剩下一片凄凉,大有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落寂凄凉之情。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具有以古鉴今的现实意义。全诗寓寂寞于广阔,苍凉的意境里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尤其“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令白居易叹赏不已,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35.李商隐:缠绵悱恻,秾丽新奇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曾受牛党令狐楚提拔,表为巡官。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因令狐楚之子令狐绚举荐,进士及第,令狐楚死后,他又为泾原节度使李党成员王茂元掌书记。后李商隐娶茂元之女,牛党斥之为“背主、忘恩”,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杜牧与他齐名,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长于律、绝,有《李义山诗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①

向晚意不适②,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①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②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傍晚时候心里觉得烦闷,于是就坐上马车,来到乐游原上观赏。将要落山的太阳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好景不多时就要消逝了。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的诗。“乐游原”秦时属宜春苑,诗人因“意不适”而在傍晚夕阳将逝的时候登上此原,眺望长安城。此诗描绘了乐游原的晚景,抒写了“时不我待”的感慨以及诗人的身世迟暮之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开篇两句照应题目,写诗人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意不适”三字说明诗人心中抑郁,这也是诗人乘车游原的原因,从而为全诗奠定了惆怅的感情基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为整首诗意义的关键所在。诗人来到乐游原,放眼望去,日落西斜,景色美不胜收,于是发出“无限好”的赞叹,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只是”二字忽又透出深沉的伤感,抒发了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诗人珍惜时光的积极心态,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深深共鸣。

该诗以精简的语言描述了“驱车登古原”这个事件,虽没有过多语言描绘夕阳美景,却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慨,言已尽而意无穷,仅此一端,就足可使这首小诗不朽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①方尽,蜡炬成灰泪②始干。

晓镜③但愁云鬓④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⑤此去无多路,青鸟⑥殷勤为探看。

①丝:谐音“思”。

②泪:双关词,既指蜡泪,又指相思泪。

③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④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⑤蓬山:指蓬莱山。

⑥青鸟:相传为西王母使者,后泛指信使。

聚首多么不易,分别也难舍难分,又兼东风柔弱无力百花一片凋残。春蚕直到死时银丝才可吐尽,蜡烛烧成灰烬蜡油才能滴干。晨起对镜晓妆,只担忧容颜日益憔悴,晚上吟诗不寐,只觉月色分外清寒。好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路程不太远,希望青鸟做殷勤的信使传书,代我把你探看。

这是一首爱情诗,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压轴之作,表现了爱情中的两情相悦、坚贞不渝,蕴含着对爱情的渴望和执著之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起句两个“难”字表明相聚不易,分别时更难的感情,层层推进,最终将重心着落在“别亦难”三字上,突出了情人不忍离别时的悲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寓情于景,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心境,也描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以春蚕、蜡炬作比,两个意象的选择极为熨帖,它们都是用生命无私付出,而且“丝”谐音“思”,代表相思;“泪”又象征相思泪,表明了爱恋之深,含义隽永,因而得以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堪称千古佳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开始写人。晓妆对镜,女子见云鬓已斑,容颜憔悴,不禁暗自心伤。良夜苦吟,推己及人,想象男子应该和自己一样,辗转不能成眠,深深透露了女子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可谓千回百转,情意切切。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末联照应首句,既然会面无望,便只好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此句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诗人寄情于通过青鸟遥寄坚贞不渝之情,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足见其痴情,也暗示了两人相见的遥遥无期,从而使全诗感情更加饱满,内容更加统一。

全诗以女性的口吻描写爱情的缠绵、痛苦以及执著,语言多姿,立意新颖,对意象的运用恰到好处,足见诗人用词之精准巧妙。尤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充满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坚定,历来是表达男女间爱情的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③共剪西窗烛,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①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②巴山:四川山名。

③何当:什么时候能。

④却话:回忆追溯。却,回忆;话,谈论。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还没有确定固定的时间,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水池。何时你我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面对面倾吐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