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6890200000017

第17章 诗·思无邪(16)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①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笼:笼罩。

③商女:卖唱的歌女。

④后庭花:曲名,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引以为亡国之音。

烟雾笼罩着寒江,月光笼罩着白沙,夜晚将船停泊在秦淮河岸靠近酒家。歌女们哪里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岸依然在高唱《后庭花》。

身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牧颇为关心政治。诗人在赴任扬州刺史时路过建康,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流经其内,曾繁华一时。此时唐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灯红酒绿,丝竹声声。诗人目睹唐朝国势日衰,耳闻商女靡废之音,无限感伤,此诗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酝酿而生的。

首句写景。“烟笼寒水月笼沙”,诗人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两个“笼”字重复强调,引人注目,竭力渲染出水边夜色的朦胧淡雅,营造出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叙事,点明时间、地点,从而使首句的景色更加鲜明。“秦淮”二字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则引出下文,平淡中又见不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的后两句是诗人听见酒家里的歌女唱《后庭花》所引发的感慨。句中的“隔江”二字承接上句的环境描写,“商女”在当时是侍候他人的歌女,歌女唱什么由听曲的客人决定,因而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不是“商女”,而是那些欣赏音乐的达官贵族们。诗人委婉而有力地抨击了沉溺于声色的豪绅权贵,表现出诗人对唐朝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忧虑。“犹唱”二字意味深长,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串成一线,将诗人的悲痛和担忧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①(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③红尘妃子④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上,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②绣成堆:指骊山突兀奇秀的样子。

③一骑:指一人骑马。

④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从长安回望骊山,突兀奇秀,美不胜收。设在山顶上的重重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地被打开。急驰而来的快马掀起了阵阵尘土,贵妃看到这样的情景嫣然一笑,没有人知道是岭南为她运送的荔枝到了。

本题为组诗,本篇为其中的第一首,是杜牧经过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全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寓含深刻的兴亡之感。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骊山上,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此寻欢作乐,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玄宗每年都命人从四川、广东一带骑马飞奔,运送荔枝到长安,往往因此劳民伤财,人马僵毙,累死者无数,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而作的。

“长安回望绣成堆”,首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景色。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以“回望”的角度来写,只见佳木葱茏,引人入胜,极力渲染了骊山景色的美不胜收。

“山顶千门次第开”,次句紧接上句,平铺直叙,写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一道地打开。“千门”不仅展现了山顶行宫的雄伟壮丽,也反映了统治者生活的骄奢,同时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紧接着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专使疾奔而来,身后尘土飞扬;宫内,贵妃莞尔一笑。这两句貌似前后并无关联,“荔枝来”三个字和一个“笑”字却揭晓了谜底,其实是对前两句的答案:绝顶处宫门重重,次第大开,本以为是要传递军国要事,原来只缘区区荔枝,为博佳人一笑!入木三分地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蕴涵深广。

全诗语言浅显,层层悬念,寓意精深,蕴涵着深刻的家国兴亡之感,是唐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银烛①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②扑流萤。

天阶③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①银烛:白色蜡烛。

②轻罗小扇:用极薄的丝织品制成的团扇。

③天阶:指皇宫中的走廊。

秋夜烛光冷清清照着画屏,一位宫女手拿轻巧的团扇捕捉流萤。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着抬头仰望星空,看天河上的牛郎织女星。

这首诗是一首宫怨诗,写一位失意宫女孤寂无聊的心境和孤独的生活。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秋”字点出了时间,“冷”字则点明已到寒秋时节,更衬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凄,并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幽怨凄冷的格调。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孤独的宫女无所事事,正用小扇扑打着流萤,消遣孤独的岁月,排遣愁绪。

“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里的石阶,“凉如水”说明夜已深沉,侧面说明了宫女内心之凄凉。“坐看牵牛织女星”,孤独的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看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一个仰望的动作将女子神游天外的形态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里暗喻君情如冰,委婉地表达出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也抒发了她内心的悲苦。

全诗含蓄蕴藉,并无一“怨”字,但宫女那种哀怨的感情溢于言表,耐人寻味,尤其“坐看”二字使全诗格外灵动。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落魄①江湖载酒行,楚腰②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③,赢得青楼薄幸④名。

①落魄:漂泊。

②楚腰:很细的腰。出自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这里用来指代美女。

③扬州梦:喻指作者在扬州十年的生活如一场梦。

④薄幸:薄情。

漂泊江湖,失意潦倒,常常借酒消愁解闷;放浪形骸沉溺美色,歌女体态苗条舞姿轻盈。扬州十年不堪回首,犹如一场梦,只在青楼女子这赢得个薄情郎的声名。

这首诗是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至九年(公元835年)诗人居于扬州时所作。当时诗人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纵情声色,颇好宴游,与扬州青楼女子来往甚多。杜牧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诗酒风流,颇为悔恨,因而作了此诗。表面上是悔恨沉沦,实际上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不能建功立业的感慨,自嘲自责中也包含着诗人豪迈的诗情。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前两句是对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在怀,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放浪形骸,沉湎于酒色的过往。“楚腰纤细掌中轻”一句运用了两个典故——“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表面上看诗人似乎乐在其中,而开头的“落魄”二字却可以看出,诗人对往日生活有追悔莫及之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两句抒发感慨。“十年”和“一觉”两词对比鲜明,显示了诗人感慨情绪之深。往日的放浪和酒色犬马仿佛已如一场大梦般消逝了,梦醒追思,仅存青楼薄幸之名。“赢得”二字是诗人对自己的调侃和嘲讽,也更凸显了诗人对过去十年放浪生活的否定。另外,诗人的生活与他的仕途坎坷相关,因而嘲讽中又含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叹,后悔、自讽、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一齐涌上心头,言已尽却意无穷。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①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③明月夜,玉人④何处教吹箫?

①韩绰:杜牧的朋友。判官:唐时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②迢迢:形容遥远。

③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④玉人:美人。

青山隐隐起伏,绿水悠悠长流,时值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皎洁的月光映照二十四桥,老朋友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杜牧在扬州任节度使府掌书记时,和韩绰相识,后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回长安供职,这首诗就是当时所作。在扬州,杜牧和韩绰都常出没于青楼,有过不少风流韵事。

诗的前两句回忆江南秋景,“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写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迢迢,流向远方,而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这样就更突出了江南之秋的生机勃勃,描述了诗人怀念故人的环境背景,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最后两句诗化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营造出一种优美清雅的意境,“玉人”即年轻貌美的女子,在这个秋尽的时节,你又在哪里教美人吹曲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现状,但却选用这种调侃的语气,不仅显示了双方亲昵深厚的友情,读来还让人感觉情趣盎然,轻松诙谐,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和与友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这首诗情景交融,语言婉转优美,读来朗朗上口,烘托了柔美清雅的江南景色,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和睦亲切的友情,历来为人称颂。

37.白居易:平易通俗,风格明丽

白居易(约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年间考取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京兆府户曹参军等职,唐文宗即位后,受秘书监诏命,升任为刑部侍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四年后病逝洛阳。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晚年信佛,常与元稹吟诗作赋,人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①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②侵③古道,晴翠④接荒城⑤。

又送王孙去,萋萋⑥满别情。

①离离:形容野草繁茂的样子。

②远芳:伸向远方的芳草。

③侵:侵占,覆盖。

④晴翠:阳光朗照下的野草。

⑤荒城:荒凉、破败的城镇。

⑥萋萋:形容野草连绵、茂盛的样子。

古原上的野草长得很茂盛,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和繁荣。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一吹,又蓬勃地滋生了出来。远处的芳草通向那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是应考的习作,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曾被著名诗人顾况赞叹“有才如此,居亦容易”。全诗章法谨严,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首联开篇指出题面“古原草”三字,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用“离离”形容草生长的繁茂。次句“一岁一枯荣”描述了野草的春荣秋枯,重叠的两个“一”字体现“古原草”生命力的强大,并为后面三、四句展开描绘埋下伏笔。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颔联承接上联的“枯荣”而来,前半句写枯,后半句写荣,赞扬了古原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造就了一种悲壮的意境,“吹又生”二字用语有力,与“烧不尽”形成巧妙的对仗,这两句诗也是传唱已久的千古名句。

颈联转而写“古原”,引出“送别”题意,对仗更为工整。“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远芳”,“晴翠”紧扣野草,使古原的形象更具体、生动。“侵”“接”二字力透纸背,进一步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尾联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照应题目,点明“送别”。“又送王孙去”借鉴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王孙”二字泛指行者,“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诗人看见这萋萋芳草,平添了送别的愁情,意味深长。

整首诗语言自然流畅,“古原”“草”“送别”贯彻全诗,情景交融,饱含真情,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节选)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①,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②,在地愿为连理枝③。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①长生殿:骊山华清宫中的一座宫殿,祀神用。

②比翼鸟:雌雄相伴而飞的鸟,常以此比喻夫妻。

③连理枝:两棵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结合在一起,叫连理。

临别殷勤委托道士把话儿捎去,其中的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有一年七月七日,夜半无人,在长生殿上,我们两个话悄悄。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相生相缠的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时任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就写下这首《长恨歌》。全诗以叙事为主,叙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的爱情悲剧,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里节选的四句诗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杨贵妃不忘旧情,托物寄词的片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日,这里用来比喻两人阴阳分隔,再见无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上的山盟海誓,“比翼鸟”为传说中的鸟名,雌雄并列;“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对爱情的忠贞。“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节选中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加深了两人爱情的悲剧色彩,使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更深刻,也将“长恨”的主题进一步深化,感人至深。

这首长篇叙事诗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谱写了一首爱情的颂歌。全诗情感缠绵悱恻,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节选)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①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②,初为霓裳③后六幺④。

大弦嘈嘈⑤如急雨,小弦切切⑥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⑦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⑧,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⑨,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转轴拨弦:指调节琵琶的音调。

②“轻拢”句:拢、捻、抹、挑,都是弹琵琶的指法。

③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

④六么:本名《录要》,即乐工将曲的要点录出成谱。

⑤嘈嘈:指声音沉重而舒长。

⑥切切:指声音急促而细碎。

⑦间关:鸟鸣声,这里形容乐声流畅。

⑧迸:溅射。

⑨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曲子结束时的常用手法。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着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转紧琴轴拨弄丝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就先充满了深情。一弦弦凄楚悲切的声音加上声声哀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低头不语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弹奏出心中无限的伤心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用指尖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急嘈嘈如同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玉盘。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幽咽就像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幽咽冷涩如冰底下的流泉,凝结不通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忽然又银瓶爆破水浆进奔,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同时发声像撕裂绢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琵琶行》是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所作,当时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在送别友人之际,在船上结识琵琶女。诗人通过描写她卓绝的演奏才华,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仕途沦落的慨叹,引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