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诗的别体,它作为诗歌的一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亦称曲子词、诗馀、长短句等,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与诗并行发展,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词进入了全盛时期,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文学形式。词的意境、形式、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词牌不同,词的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也会有所不同。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基本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即婉转含蓄,李清照、柳永、秦观等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作品的风格曲折委婉,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着意雕饰,以致许多人认为词应“以婉约为正”,在陶冶情操方面带给人们很高的艺术享受。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仪的《姑溪词》以及欧阳修的《六一词》等。
同婉约派一样,豪放派亦是中国宋词风格的主要流派之一,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他开拓、创新了词的题材、风格和意境。苏门弟子如黄庭坚、贺铸等,也都能各开蹊径,卓然成家,使得豪放词震烁宋代词坛,并深远地影响词林后学,使文人词最终脱离了柔媚纤巧的樊篱。
1.李白:豪迈奔放,瑰丽浪漫
作者简介请参考本书上篇第51页。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①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①菩萨蛮:词牌名,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隐没了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忧愁。
她在玉梯上茫然地久久站立,一群群鸟儿匆匆飞回栖宿。行者回来的路程在何方?只见一个个长亭连着短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久候远方行人而不见归的心情,寓情于境,历代传诵。宋黄晟曾赞此词为“百代词典之祖”。
开头两句为远景,写平林寒山境界。平林秋山,苍茫一片,“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远行之人眼见得那烟树寒山,但觉“伤心碧”。“伤心”一词点出了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日暮景色,横亘天末,倍显凄凉。然而诗人只说伤心,却并未点明原因,从而为后面的描写埋下了伏笔。“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此两句为近景,描写了楼与人,突出了“有人楼上愁”这一中心,“愁”字唤醒全篇,喟然自叹,其情可怜。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下阕主人公玉阶伫立仰见飞鸟,点明“归”字,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思念之情愈加浓烈。“空”字对应前面的“愁”字,将寂寞悲凉的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结句主人公遥望归程迢递,长亭连着短亭,但见归程,不见归人,不知行人何时才能归来,语意含蓄不尽。“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意象,突出了对远人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乃画龙点睛之笔。至此诗人将怀人之情尽数抒发,语意委婉,却情真意切。
2.张志和:鲜明生动,清新自然
张志和(730—810),原名龟龄,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幼聪明好学,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曾上书朝廷,为唐肃宗赏识,供奉翰林。后因事贬谪,遇赦归隐,不再复出,到处漂泊,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著有《玄真子》十二卷和《述大易》十五卷,均已散佚。他的词仅存《渔歌子》五首。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①
西塞山②前白鹭③飞,桃花流水鳜鱼④肥。
青箬笠⑤,绿蓑衣⑥,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③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
④鳜(guì)鱼:俗称“花鱼”“桂鱼”,细鳞,味道鲜美。
⑤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⑥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水中游动的鳜鱼是那样肥美。头戴青色的斗笠,身穿绿色的蓑衣,渔父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流连不归。
此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张志和的代表作品。全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烟雨迷蒙的图景,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语调清新,情高意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前”点明地点,这里有青山白鹭,两岸红桃,“白鹭”与“桃花”相对照,对比明丽,再加上江水猛涨,鳜鱼正肥,万物正得其时,渲染了渔父闲适自在的生活环境。“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是描写的渔父形象,他面对着斜风细雨,乐而忘归,生动地表现了渔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忘情神态,充满了生活情趣。
此词语言清新明丽,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塑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流传颇广。
3.白居易:平易通俗,风格明丽
作者简介请参考本书上篇第113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①·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③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④。
能不忆江南?
①忆江南:词牌名。
②谙: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朵。
④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江南是个好地方,美丽的风光久已熟悉。日出时,江边的鲜花比火还红;春天来时,碧绿的江水绿如蓝草。叫我怎能不怀念江南?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晚年在洛阳,诗人仍然恋恋不已,这首小令就是诗人回洛阳后作的。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回忆江南生活的三首词中的一首,也是其代表作。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表明作者对江南的美景印象深刻,“江南”二字点明地点。江南好,好在何处,诗人先没有具体描述,而是抒发一声感慨——“风景旧曾谙”。谙熟的美景依然在眼前闪现,至今忆起依然很熟悉,这就为下面具体的回忆江南美景做了铺垫。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下来两句是对江南风景的具体描写,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将风景写得色彩浓艳,突出了花红、水绿,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意盎然,从而将江南春江美景渲染到极致,似乎已跃然眼前。
结尾,词人情不自禁地用反问语气说“能不忆江南”,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并照应了第一句的“江南好”,表达了强烈的赞叹和眷恋,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①·汴水流
汴水②流,泗水③流,流到瓜洲古渡④头,吴山⑤点点愁。
思悠悠⑥,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汴水:水名,源于河南,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③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④瓜洲古渡: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状如“瓜”字,故名。
⑤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⑥悠悠:深长的意思。
汴水和泗水不停地流淌,一直流到古老的瓜洲渡口,江南群山似乎也凝聚了无限的哀愁。
思念和怨恨呀,何时才有个尽头?除非你归来时刻才能止住。一轮明月下,只有人倚靠在高楼。
这篇作品是中唐较成熟的词作,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古代文人常用“长相思”来形容相思之苦。据说本首词是白居易写给小妾樊素的,女子倚楼怀人,充满了哀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相思和离别之苦。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词的上阕用三个“流”字,写出了归人行程和愁怨。作者在想象爱人南归的路途,水的蜿蜒曲折牵动着作者的情思,表现了作者对爱人的关切,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点明主旨,直抒胸臆,一个“愁”字深沉地传达了愁思的绵长,就连那吴地山陵仿佛也蕴含了无限的哀愁。
下阕连用两个“悠悠”,刻画了词人的思念之深。“思”和“恨”绵绵不绝,不知何时才能终结。要待到何时才能不恨呢?除非爱人能够回到自己身边,这实际是在以“恨”写“爱”。然而爱人“归”了吗?这不过是个空想,因而作者也只能“月明人倚楼”,迎着流泻的月光,独自神伤。“思”和“恨”缠绵往复,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抒发了相思之痛,烘托出了哀怨忧伤的气氛。
这首词语言浅显流畅,短小精悍,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念之情、离别之痛,尤其是流水、远山和明月等意境的运用,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气韵凄婉悠长,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4.林逋:恬淡高逸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自幼聪颖好学,通经史百家,喜恬淡。年轻时在江淮一带游荡,四十余岁后归隐于杭州西湖,单身一人,种梅养鸟,超然物外,相传二十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陶然自乐,终生不仕不娶,无子,只喜欢种梅养鹤,因而被人们叫做“梅妻鹤子”。他为人狂放不羁,安贫乐道,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其《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卒,年六十一。今存其词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长相思
吴山①青,越山②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③,妾泪盈。罗带同心结④未成,江边潮已平⑤。
①吴山:泛指钱塘江北岸群山。
②越山:泛指钱塘江南岸群山。
③泪盈:含泪欲滴。
④同心结:将罗带系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象征定情。
⑤潮已平:指江水已涨到与岸相齐。
钱塘江北岸吴山的树木青青,钱塘江南岸越山的树木青青。两岸青山好像在送迎着离别的人,只是它们又怎会懂得离别的情感。
离别的男子含泪欲滴,离别的女子含泪欲滴。用香罗带打成的同心结都没有完成,钱塘江边的潮水已经涨到了与岸齐平。
这首小词以女性的口吻描写了一幅江上送别的场面。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吴山青,越山青”,起首两句采用起兴手法,点染出钱塘江两岸山水如画的景色,色彩鲜明,渲染了一派郁郁葱葱的自然风光。“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词人不知它们曾迎来送往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人,但青山无情,无法理解离人之恨,这就更加衬托了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词的下阕侧重抒情。“君泪盈,妾泪盈”,词人把笔触落到具体人物身上,正面刻画了情侣间伤别离的凄婉神态,大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境。在末两句中,“同心结”作为古代男女定情时的“信物”,代表着两情相悦、永结同心,然而江潮已经涨满,船儿起航在即,这对离别男女却“结未成”,真实地表达出了无尽的离愁别恨,营造出了一个隽永悲戚、余味无穷的情境。
全词深冶凝炼,明白如画,同时句句押韵,含蓄不尽,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空间。
5.韦庄:清丽婉曲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登进士第,时年五十九岁。唐末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谥文靖。他的诗词极富画意,词风清丽,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的重要词人,并称“温韦”,著有《浣花集》。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①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④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⑥。
①游人:这里指漂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②只合:只应该。
③垆边:指酒家。
④皓腕:洁白的手腕。
⑤须:必定。
⑥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人们都说江南很好,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春天的水比天空还要碧绿,躺在画船上,悠闲地听着细雨入睡。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洁白的手腕如霜如雪。人还没有衰老就千万不要回家乡,回到家乡后会因思念江南而愁肠寸断。
这首词写于韦庄晚年留居蜀地的时期,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抒发了词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开头两句是朋友们对词人的规劝,人人尽说江南之好,应终老于此,点明全词的主旨。然而友人的规劝却恰恰体现出词人意在回乡,“游人”和前面的“人人”形成对比,是词人对自己游子身份的强调。“只合”二字意即只得、不得不,读来暗含无限凄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此两句写江南的美景,春天的碧水和江上的画船都具有江南的柔美之气,从多角度绘出江南水乡之美。
“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垆边人”借代江南的女子,江南物美,人更美,其实还是照应了前面的“江南好”。作者不直接描写女子容颜姣美,而是从江南女子的手腕洁白细腻入手,在细节上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末句陡转,作者说“未老”则不还乡,其实是说江南纵好,却犹不忘叶落归根,仍思还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6.冯延巳:闲逸朦胧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仕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冯延巳任宰相,后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年(公元948年),出任抚州节度使,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再次荣登相位。公元960年,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他多才艺,生活优裕,是当时词坛的大家。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语言清新,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很大影响,有《阳春集》。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
谁道闲情①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②,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③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①闲情: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这里指爱情、相思。
②病酒:醉酒。
③青芜:丛生的青草。
谁说平日闲散久了抛弃心中那份惆怅?等到春来之时,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还是一样。于是每日对花饮酒,借酒驱愁,不敢看镜里的消瘦容颜。河堤上清风扶柳,是为何岁岁年年都有新的惆怅?独自伫立在小桥上,风灌满袖,密林里的新月在人回家后升起。
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人,善于写情,这首词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表现出士大夫的主题思想情感,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谁道闲情抛掷久”,“抛掷”是搁置、闲置的意思,“闲情”一词实际是士大夫的身世之感,“谁道”有反问、质疑之意,以反问语气发问,否定了“闲情抛掷久”的说法。“久”说明受这闲情纠缠时间之长。下面承接上句回答:“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久”和“每到春来”之间具有紧密的连续性,每到春天到来,惆怅之情便涌上心头,强调了爱情为相思所苦。“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三、四两句更进一层,写主人公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憔悴不堪,在惆怅之外,还流露出主人公那种虽死而不悔的执著。
“河畔青芜堤上柳”,全词仅这一句描景。眼前的堤上柳、河畔草,都在主人公的心中唤起一种悠远的的情思。“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词人的自问,“新愁”之深,年年增添,使人无尽惆怅。“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此二句写主人公形单影只到小桥上,在万籁俱寂的氛围中,寒风满袖。风息林平,月亮重新探出头来,塑造出主人公孤寂忧伤的形象,让人读罢引起无限遐想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