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咏的是离别之愁,百般写情,表现了作者秋夜伫倚高楼的愁苦心情,抒发了他离乡去国的无限哀痛,感人至深。
词的上阕描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无言独上两楼”,首句虽然只是陈述,却为全诗定下了哀婉的感情基调。“无言”“独上”两词足见词人之孤独、哀愁。“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作者上得楼来,凭栏所见。词人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庭院深锁,“寂寞”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实际是表达了自己的寂寞愁苦。另外,句中的“锁”字不仅表现了秋之寂凉,还透露了作者幽禁独处的状态。
下阕因景抒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词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加以具象化,突出了离愁无法根除的无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最后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并没有致力于描述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因为其所尝之滋味很难说得出,故而词人用“别是一般滋味”来概括,体现了愁之深、愁之苦,看似随意拈来,却能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
全词用语平白,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叙写离愁,以离愁代指失国情绪,融情于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读后使人产生深深的共鸣,可见作者善于写情的功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①,往事②知多少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⑤应犹在,只是朱颜⑥改。问君⑦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了:了结,完结。
②往事:过去的事,此指亡国之前的事。
③知多少:指记得很清楚。
④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
⑤砌:台阶。
⑥朱颜:泛指美人。
⑦君:作者自称。
春花秋月何时才会了结?悠悠往事难以计数。小楼昨夜又刮来一阵东风,明月一轮当空,勾起了我对故国的思念。
美丽豪华的宫殿应该还都在吧,只是宫女们都老了。若问我能有多少哀愁,就像春天的滔滔江水,浩荡东流。
此词是李煜的代表作,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全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相传也是词人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寓景抒情,流露出了词人不加掩饰的悲痛,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全词以问起。“春花秋月”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却引起词人深深的惆怅,词人不禁发问:这美好的情景何时才能结束呢?回首往昔,生活无限美好,对比今日的惨淡,引起词人无限的伤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被风吹拂,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生出对故国不尽的怀念。一个“又”字,表明此景经常出现,让词人难以忍受的凄楚之感跃然纸上。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宫殿应都还在,然而物是人非,丧国的宫女朱颜都已改变,“朱颜”一词在这里象征过去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发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慨叹,在词人的心中,重重的哀愁就如无边春水,滚滚东流,无穷无尽,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将愁思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语言清新,哀伤入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曲折回旋的哀愁。其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①,春意阑珊②。罗衾③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④,一晌⑤贪欢。
独自莫凭栏⑥,无限江山⑦。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①潺潺:形容雨声。
②阑珊:衰残。
③罗衾:绸被子。
④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⑤一晌:一会儿。
⑥凭栏:靠着栏杆。
⑦江山:指南唐河山。
帘外传来潺潺雨声,春意凋零。罗织的锦被抵挡不了五更时的寒意,只有在梦中才能忘了自己是阶下囚,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切莫倚栏远眺,旧时山河无限远。离别它是容易的,想要再见到,却是难上加难。流水和落花都随着春天逝去,今昔对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这首词是李后主后期软禁汴京时所作的,语调低沉悲怆,反映了他的悲凉心境,深深地打动人心,是他后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倒叙,先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外春雨潺潺,词人触景而生伤春之感,但觉“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一个“寒”字准确地传达出了词人内心的忧愁孤冷,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梦里”两句反衬现实,只有在梦里,词人才能忘记自己阶下囚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娱,梦里梦外强烈的反差烘托出词人深深的痛苦。
词的下阕着重抒情。以“独自莫凭栏”起笔,“独自”一词直言词人的孤独。至于莫凭栏的原因,词人是怕“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一个“莫”字以反语说出作者悲愤的情绪,引出词人无限悲苦。“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天之情况,一易一难形成鲜明对照,感叹了失国之苦,复国无望,这也正是词人不敢凭栏的原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末句写水流花落尽,好景一去不复返,暗示了词人的一生即将结束。“天上”和“人间”分别指代词人今昔不同的人生际遇,两种境况一天一地,形成强烈的对比,气势纵横,境界宏大,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首词语句平实,直抒胸臆,把词人国破家亡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①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②,相留醉,几时重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谢:凋谢。
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指代美好的花。
③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林花凋谢,落一地残红,未免过于匆匆,无奈呀,早晨有寒雨,夜晚有冷风。
残花如女子落泪,使人迷醉,不知何时才能再次重逢,人生长恨绵绵无尽,恰如江水滚滚东流。
这首词即景抒情,随手抒写,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无比眷恋,寄寓着人生失意的惆怅,是李后主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阕写暮春时节春花凋谢的场景。“林花谢了春红”,起句托出作者的惜花之情。林花是春天常见的事物,暮春时节,由于受雨打风吹,春花已经凋谢,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作者却说“太匆匆”。词人感慨林花凋谢太快,越美好的事物越容易结束,伤春中寄托着词人亡国的悲伤。“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此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是因为遭到了晨雨凉风的摧残,“无奈”二字透出词人爱莫能助的惋惜之情,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与林花的惜别。“胭脂泪”三句采用拟人手法,花本无泪,词人却将春花想象成美人,读来异样哀艳。“相留醉”着一“醉”字,花固怜人,人亦惜花,表现词人与花互相留恋得如痴如醉的情状。而“几时重”则抒发了词人满怀希冀而又知其不可能的怅惘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以“恨”比作“水”,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感慨,也愈发突出了词人内心愁恨的绵绵不绝。
23.潘阆:浑厚飘逸,意境阔达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为人疏狂放荡,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潘阆因宦官王继恩推荐,赐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后获罪去官,漂泊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潘阆晚年遨游于大江南北,卒于泗上(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遗骨葬于杭州。有诗名,亦工词,与寇准、王禹倡、林逋等为文字之交,今仅存《酒泉子》十首,有《逍遥词》。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酒泉子·长忆观潮
长①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③中。
弄潮儿④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⑤尚心寒⑥。
①长:通“常”,常常、经常。
②满郭:满城。郭,城。
③鼓声:比喻潮声。
④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宋时杭州风俗,钱江大潮来时,善泅者数百,手持彩旗,浮游江中,以旗不沾湿为能。
⑤觉:睡醒。
⑥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常常想起以前钱塘江观潮时候的情景,全城的人都争着去看江上的景色。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宛如一万面鼓齐发,震耳欲聋。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上举着的红旗,丝毫没有被潮水弄湿。回来后几次都在梦中见到,梦醒时还觉得心惊胆战。
这首词是潘阆离开杭州后回忆钱江观潮而作,气势豪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历来咏钱塘江之佳作。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词人回想当年杭州观潮,全城人倾城而出,聚集江边,此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钱塘江观潮之盛。三、四句从听觉的角度着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疑”字写作者的感受,“万面鼓声”形容潮声之大,可谓声容俱壮,形神兼备。
下阕写弄潮的场面。“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此句描写弄潮儿不凡的身手和无畏的气概,“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作者离杭后不禁在梦中多次重温这一幕,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足见场面之惊险。弄潮儿表演的惊险程度,恰恰衬托了钱塘江潮水的雄壮,使人读罢但觉惊心动魄,不能自已。
全词浓墨重彩,从视觉和听觉出发,再加上弄潮儿表演的侧面烘托,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并最终通过自己“梦觉尚心寒”的切身感受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运。
24.温庭筠:精巧清新,辞藻华丽
温庭筠(约801—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相传温庭筠文思敏捷,词赋出众,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被誉“温八叉”。温庭筠恃才不羁,讥刺权贵,得罪宰相令狐绚,因而数举进士不第。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再次应试,代人作赋,搅扰科场,被贬为隋县尉。懿宗时他曾任方城尉,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徐商知政事,任国子助教。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他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词清婉精丽,多写闺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有《温飞卿集》。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①脉脉②水悠悠。肠断白苹洲③。
①斜晖:偏西的阳光。
②脉(mò)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形容阳光微弱。
③白苹(pín)洲:长满白色水草的江洲。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倚靠在望江楼上,凭栏远眺。
千帆过尽都不是心上人的船只,斜阳夕晖含情脉脉,江水慢慢流淌,让人愁肠寸断于白苹洲头。
这首词是一首言简意赅的闺怨词,表现了女子登楼远眺,企盼爱人归来的千般柔情。空灵疏荡,读罢不禁令人黯然神伤。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女子早晨醒来,匆匆梳洗后,便独上高楼。起句看似平平,却饱含着一派深情:女主人公黎明即起,对镜梳妆,时刻盼望着丈夫回来,因而盛装打扮,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句中一“独”字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也点出主人公与心上人分隔两地的现状,从而为下文埋下伏笔。
下阕写女子独倚江楼的所见。“过尽千帆皆不是”,本句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她精心打扮,引颈长望,张望着每一条经过的船只,然而“皆不是”她盼归的那条船,情绪不由一下低落下来,看来今天又是白等了。“斜晖脉脉水悠悠”,此时的落日流水在思妇眼里似乎也有了感情,它们缠绵于暮色,不忍心分离。最后,尾句“肠断白苹洲”直抒胸臆,妇人远远望见当初分离的白苹洲,不禁柔肠寸断,抒发了思妇极度的相思之苦,也加重了全词哀婉凄怨的情调。
全词温婉含蓄,撷取思妇一日的盼望镜头,精于描写人物心理,寥寥数语,便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堪称千古绝唱。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①重叠金②明灭③,鬓云④欲度⑤香腮雪⑥。懒起画蛾眉,弄妆⑦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⑧,双双金鹧鸪⑨。
①小山: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⑤度:覆盖。
⑥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⑧襦:短衣、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
早晨醒来,蛾眉有深有浅,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披在雪白的脸上。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慢吞吞地梳洗妆扮。
用两面镜子照一照新插的花朵,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本词通过描绘女子在早晨的生活细节,描写了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体现出她孤独苦闷的处境。词中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生动地再现了妇人的穿着及妆容,甚至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极富生活感。
词的上阕写女子醒来梳洗时的娇慵姿态。首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突出了主人公脸孔雪白、头发浓密的形象。后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梳妆,“懒”字和“迟”字衬出了她的闲散孤寂,极见其无精打采的神情。
词的下阕写妆成后的情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女子对镜簪花,以两镜前后对应,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面庞和花朵交相辉映,人面如花,却无人欣赏,只得顾影自怜,暗示了她孤独寂寞的心境。“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最后两句写其妆成后穿着衣服的细节,看着衣服上的一双双金鹧鸪,愈发反衬出她的孤独,从而引起主人公强烈的惆怅之情。全词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余味。
全词委婉含蓄,从女子梳妆到着衣,浓墨重彩,虽不言情,却似字字关情,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有着极高艺术技巧。
25.范仲淹:豪放苍凉,壮怀激烈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世称“范文正公”。他自幼好学,宋真宗朝中进士,曾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历邓州、杭州、青州。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曾主持庆历改革,皇祜四年(公元1052年),在赶往颍州上任的途中死去,终年六十四岁,卒谥文正。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赋也颇有佳作,但仅存五首,格调多苍凉悲壮,或深婉缠绵,有《范文正公集》。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②碎③。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④,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⑤枕头敧⑥,谙⑦尽孤眠滋味。都来⑧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①香砌:洒满落花的台阶。
②寒声:秋风中飘落的树叶发出的声音。
③碎:细碎,微弱。
④练:素色的绸。
⑤明灭:灯光忽明忽暗。
⑥敧(qǐ):同“倚”,倾斜的样子。
⑦谙:熟悉。
⑧都来:即算来。
纷纷凋零的树叶落在台阶之上,寒夜一片静寂,风吹落叶的声音凄凉而细碎。珠帘高卷,玉楼空无人迹,清明的天空中银河斜垂到地。年年月月都如今日的夜晚,月色如白绸般皓洁,而人却相隔千里。
愁到深处,我如何能用沉醉来忘却,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成了眼泪。深夜里残灯忽明忽暗,独自斜倚枕头,尝尽了孤枕难眠的滋味。这离愁别怨,不是在心中作痛,就是在眉间凝聚,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通过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秋夜离情愁绪,情景兼融,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