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6890200000035

第35章 词·抒胸臆(12)

词的下阕转为抒情,写“行人”闻杜鹃啼鸣的心理变化。“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晴明的春日里,杜鹃偏又卖弄它的“殷勤”叫声,让“行人”似从梦中惊醒。一声声的啼鸣好像在说着“不如归去”,惹起了行人心中无限的惆怅。最后一句道出了词人的心声:“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游子并非不想回家,只是怎奈归期未定,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词人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使人读来更觉愁肠百转。

全词感情曲折婉转,写游子的思乡之情却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杜鹃的啼鸣来衬托,从而使全词情为物动,婉转回荡,余味无穷。

28.辛弃疾:沉雄豪迈,细腻温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北方沦陷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南渡之后,曾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他不能实现理想,遂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全寄予词,词风慷慨悲壮、沉雄豪迈,笔力雄厚,且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在作词技巧方面对后世贡献很大,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①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④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⑥。

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⑧千百度,蓦然⑨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称为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玉壶:指月亮。

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均指古代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以彩绸或彩纸制成。

⑧他:泛指,古代也包括“她”。

⑨蓦然:突然,猛然。

⑩阑珊:零落,将尽。

夜晚的东风吹在元夕夜的花灯上,好像一夜之间千树繁花盛开,又如让烟火似空中的繁星吹落。华丽的香车宝马络绎不绝,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回荡,月光流转,鱼形、龙形的彩灯在夜晚热闹地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说说笑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在人群中苦苦寻觅她千百次,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她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此词极力渲染了元宵佳节夜晚观灯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词人坚持理想的信念,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

词的上阕着重描写元宵节的灯火辉煌、歌舞欢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开篇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描绘出“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气氛。接着“宝马雕车”四句,描写了车马喧嚣,箫声阵阵,灯月交辉的环境,到处是彩灯飞舞,满眼都是繁华热闹的景象。这在烘托节日氛围的同时,也为下片“那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下阕词人将笔锋转来写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盛大的节日里,穿着盛装的女子结伴而来,行动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众里”以下四句,是全词的核心,热闹的人群中,美女如云,却没有一个是他要寻觅的意中人,词人执意于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忽然一回头,那个意中人正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整首词也至此戛然而止。后人认为,“那人”的孤高自赏是词人对自己的一种写照,体现了词人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美人形象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将此词之境界列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经历的最高境界。

全词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不同流合污的追求,曲折含蓄,余味不尽,为辛弃疾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①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②。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④。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⑤!

①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时曾过博山。

②层楼:高楼。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欲说还休:语出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⑤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其他。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首词是作者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通篇言愁,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与“而今”对比,反映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语言浅显易懂,意蕴无穷。

词的上阕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无愁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此句是上片的核心,面对眼前美景,少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他却“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以彰显自己的文人习气。“为赋新词强说愁”,真实地写出了少年“不知愁”的状态,读来十分真切。

词的下阕转入“而今”,写出随着年岁的增长,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今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引出下文。一个“尽”字道出词人多而且深的愁。两句“欲说还休”叠加,起到强调的作用,词人对“愁”有了切身的感受,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词人虽有满腔愁思,却回避不谈,顾左右而言他,用一句故作轻松的话来转移自己的思绪,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读来反而万分沉重抑塞。

全词平易浅近,含蓄蕴藉,突出了词人如今的愁苦之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④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⑤,山深闻鹧鸪⑥。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

②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也称望阙台。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可怜:可惜。

⑤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⑥鹧鸪:鸟名。因其鸣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故用来形容思念故乡。

郁孤台下奔流不息的赣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的眼泪。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莽莽群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还是向东奔流而去,江边日暮,我满心惆怅,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这首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辛弃疾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登临郁孤台,放眼远望,触景生情,书此词于造口壁上。

词的上阕借景抒怀。词人看着眼前汹涌的清江水,思绪不禁追溯到靖康之变,联想里面有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表达了词人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长安,既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怀念,也暗含着收复中原受到种种阻碍,从而体现了词人的满怀忠愤。

词的下阕承接上阕,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青山”二句,承上“无数山”,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却终究拦不住滚滚的江水,表明词人相信复国大业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结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最后两句以声写愁,为全词愈添沉郁凄迷的氛围,让人愁肠百结。

整首词质朴自然,苍茫悲壮,词情悲凉沉郁,寄托着词人对国土的深情萦念。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为后人千古传唱。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茅檐①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②相媚好③,白发谁家翁媪④。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①茅檐:指茅草屋。

②吴音:吴地口音。

③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④翁媪(ǎo):老翁老妇。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无赖:顽皮。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碧绿的小草。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妇说着带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大儿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最让我喜欢,你看他现在正躺卧在溪边,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是辛词中颇为特殊的一首,创作于词人在江西信州闲居期间。词作描写了纯朴和谐的乡村生活,有很强的画面感,处处洋溢着词人在乡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全词恬淡闲适,似信手写来,意趣横生。

词的上阕侧重勾勒环境烘托气氛。“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此句描写了五口之家简朴而美丽的居住环境。“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体现了他们愉悦的精神状态;“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甜软的吴音娓娓动听,格外凸显了老翁老妇感情的甜美和谐。

词的下阕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生活。大儿锄草,中儿织笼,尤其是对小儿的描写,词人着重描绘小儿卧剥莲蓬的天真活泼,使小儿顽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逗人喜爱。

全词语言清新,形象生动,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农家风俗图,表现出词人对和平宁静的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①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②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③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④草草,封狼居胥⑤,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⑥下,一片神鸦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君主。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随先祖移居京口,在京口起兵平定桓玄的叛乱,后推翻东晋称帝。

④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⑤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⑥佛狸祠:在今江苏六合瓜步山上。佛狸为北魏太武帝跖跋焘小字。

⑦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⑧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二句: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被谗入魏。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之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老,遂罢。

千古江山依旧,却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雨吹散。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说刘裕曾居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是何等威猛!

然而元嘉帝草率出兵,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反而仓皇逃命不敢北顾。四十三年后的今天,我眺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往事怎忍再回顾?如今在佛狸的庙里,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在啄食祭品。还有谁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登上京口北固山,怀古抚今,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备受后人传颂。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写词人怀念孙权、刘裕,想要抗敌救国的急切心情。词人开篇就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句怀念孙权,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可如今一切已被风雨冲逝,英雄不在,江山寞落,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曾率领北伐军气吞胡虏,站在英雄的故地,词人不禁赞美英雄功业的不灭,也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急切心情。

词的下阕引用史实,再次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志。下阕开篇先记述了南朝宋文帝北伐失利的历史事件,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忠告韩胄要吸取历史教训,表现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人们似乎已忘记了光复的事情,一片歌舞升平,词人看在眼里,内心充满不尽的无奈与忧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三句,词人借廉颇自比,自己就像那廉颇一般,雄心犹在,却不受重用,老死无成,难以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怨愤之情萦绕笔端,表示出词人对宋室不能选贤任能的悲叹。

全词豪壮悲凉,以词论政,多用典故,体现了词人想要报国建业的愿望和不得重用的无奈之情。全词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含义深刻,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评论此词为辛词第一,实非虚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③,两三点雨山前。旧时④茅店⑤社林⑥边,路转溪桥⑦忽见⑧。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②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③天外:天边。

④旧时:往日。

⑤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⑥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⑦溪桥:小溪上的桥头。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明亮的月光惊飞了正在栖息的鸟鹊,清凉的晚风吹拂,传来阵阵蝉叫声。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耳边传来一片蛙声,好像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

天空中轻云漂浮,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几滴雨点。大雨将至,行人想赶紧避雨,可是那土地庙树丛旁的茅店怎么不见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忽然就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年间所作,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它语言自然朴素,风格清新爽朗,词人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出发,描写了夏天夜晚的农村田野风光,构思精巧,平淡中透着淳厚的情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词的上阕描写了乡村夏夜之景。开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鹊”和“鸣蝉”动中寓静,使夏夜的夜景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月、鹊、风、蝉等意象的组合,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将乡村夜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视线由上而下,由长空转至田野。稻花飘香,蛙声一片,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嗅觉和听觉的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流露出词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词的下阕描写夏夜的疏星稀雨。“七八个”“两三点”两个数词的运用点出了星的稀疏和雨的细微,和上片清新恬淡的乡村景色遥相呼应。“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点点细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词人想到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可以进去歇歇脚。小桥一过,茅店意想不到地出现在词人面前,词人忽见旧屋时的欢悦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词用语明快,优美如画,描绘了乡村夏夜的恬静景色,表现了词人对田野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①挑灯看剑,梦回②吹角连营③。八百里④分⑤麾下⑥炙⑦,五十弦⑧翻⑨塞外声⑩。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醉里:醉酒之中。

②梦回:梦醒。

③连营:连接一起驻扎的军营。

④八百里:牛的名称,这里指牛。

⑤分:分配。

⑥麾下:部下。

⑦炙:烤肉。

⑧五十弦:本指瑟,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⑨翻:演奏。

⑩塞外声:指雄浑悲壮的军乐。

点兵:检阅军队。

的卢:一种烈性快马。

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天下事:指恢复中原的大业。

生前:活着的时候。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喝醉之后,我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连绵不绝的军营里响彻号角声。军营里的将士们在分大块烤熟的牛肉吃,乐器奏起边塞雄壮的军歌。战地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弦像惊雷那样轰轰作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成就自己当世和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