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左右,是辛弃疾为其好友陈亮作的,此时作者南归已届三十年,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词人壮志未酬,追忆起自己沙场生涯,是一首著名的“壮词”。
起二句通过“醉里”“挑灯”“看剑”,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梦回吹角连营”,由“醉”到“梦”,词意已然悲凉。三、四两句,词人梦回那片广阔的土地上,自己与部下分食八百里炙,聆听鼓瑟齐鸣;将军神采奕奕,沙场点兵,火热的战斗激情喷涌而出,场面极其雄壮。
下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词人用两个特写镜头描写了战斗的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一切都是为了恢复中原,体现了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抒写了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然而末句“可怜白发生”却使整首词的基调再次跌为悲凉,使雄壮变为悲壮,强化了有志难伸的悲哀,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雄壮高昂,节奏紧凑,充溢英豪之气。词中“可怜白发生”的感叹抒发了词人无处报国的苦闷,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使人读罢但觉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落日楼头,断鸿③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④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⑥,怕应羞见,刘郎⑦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⑧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⑨英雄泪?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鲈鱼堪脍:《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便弃职返乡。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
⑦刘郎:即刘备。
⑧倩:请。
⑨揾(wèn):擦拭。
辽阔的楚地一片清秋,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倾诉着无限怨恨。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声声,我这位江南的游子,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也没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秋风吹遍大地,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我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忧愁风雨,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拿着红巾,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该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当时辛弃疾作为一个建康通判,自己抗金复土的壮志难酬,于是登临远眺,触景生情,作下此词,抒发了自己英雄失意的悲愤之情。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在赏心亭上登楼远眺,秋色无边无际,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广阔的视界。接下来三句,词人远远望去,绵绵青山如玉簪螺髻般秀丽,景色算得上美景,却引起词人无尽的忧愁。词人不禁想到,北方许多地区还处在金人的蹂躏之下,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此三句景中含情,落日斜照赏心亭,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加重了作者对自己游子身份的感叹,突出了词人的身世飘零之感。上片末尾三句直抒胸臆,词人壮怀激烈,手拍栏杆,形象地道出了词人有心报国,却不为人理解的痛苦和悲愤。
词的下阕则是直接言志。词人连用莼羹鲈鱼、求田问舍等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晋人张翰因想念家乡味美的鲈鱼而弃官回乡的典故,词人自己有家难归,故土沦落在金人之手,因而只能客居江南,抒发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关心。“求田”三句,作者以品评许汜的口吻,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以国事为重的远大志向。最后词人用桓温之典直述心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词人忧惧时光流逝,以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至此作者的感情发展到最高点。最后三句是全词的收束,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同情与慰藉自己,与前面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使全词愈显悲怆、愤慨。
此词意境慷慨悲壮,境界阔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人百读不厌。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乡子·登京口①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②神州③?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④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⑥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⑦?曹刘⑧,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②望:眺望。
③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④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⑤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
⑦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⑧曹刘:曹操和刘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一片美好风光依旧。从古到今,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的兴亡变更,连绵不断,如同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东流。
当年孙权年轻时就做了三军的统帅,占据东南,不断地和敌人抗战。天下英雄能是孙权的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这首怀古词借古讽今,怀念孙权,词人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蕴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同时流露出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上阕词人对景抒怀。词的开头突发一问,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然而映入眼帘的却只有北固楼的美好风光,意为中原土地已非我有。紧接着词人又是一问,千古兴亡多少事?千年来这里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替?然后词人又自问自答:“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出自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悠悠”者,兼指时间和词人思绪的无穷,犹如滚滚江水绵延不断,内涵深远。
词的下阕怀古寄情,称赞孙权雄踞江东之伟业,表现出词人收复中原的愿望。“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此两句写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从不妥协于外来的侵略,这与南宋统治集团懦怯苟安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了很好的借古讽今的效果。紧接着,词的第三问以曹刘衬托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两句对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并且在词的末尾,词人借用“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典故,使孙权的形象更为突出,同时暗指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含蓄地指责了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懦弱无能,曲尽其妙,使全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全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三问三答,借古喻今,颂扬孙权,贬斥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自然贴切,不露痕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9.姜夔:格律严密,空灵含蓄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迁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一生布衣,未入仕途,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常与当时的诗人词客交游。姜夔诗词俱佳,通音律,词尤负盛名。其词格律严密,空灵含蓄,多写纪游、咏物,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等传世。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③。过春风十里④,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⑤去后,废池乔木⑥,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⑦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⑧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⑨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⑩,年年知为谁生?
①淮左:指淮南东路。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初程:这里指初次到扬州。
④春风十里: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句。
⑤胡马窥江:公元1129年和公元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词中是指金兵第二次入侵中原。
⑥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⑦清角:冷清的号角声。
⑧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
⑨豆蔻词:指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⑩红药:芍药。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满地的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兵南渡之后,荒废了池苑,凋零了乔木,至今还厌恶说起刀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传遍了整座空城。
杜牧曾最善称颂扬州,料想今天他重来此地也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词写得绝妙,面对眼前景象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水波摇荡,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不知道它是为谁而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日,是词人感怀家国、哀时伤乱之作。当时词人客游扬州,看到扬州凋敝荒凉的景色,感慨万千,遂作此词,以怀念扬州昔日的繁华和哀惋今日山河的破碎。
词的上阕通过描绘城池荒芜的凄凉情景,写出了扬州城的凋残和败坏。开头写扬州曾有的优美风光,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竹西佳处”化自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意,这些都吸引客游杭州的词人下马驻足停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路走来,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到处可见,“青青”这种凄艳的色彩侧面表现了凄凉荒芜之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扬州处处可见战乱留下的痕迹,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侧面烘托了当年战祸兵灾之惨烈,仿佛它们也“犹厌言兵”。这其实是一种移情作用,词人将人们的感受转移到了景物上,一个“厌”字烘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悲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末三句转从听觉角度描写,凄厉的号角声回荡在黄昏扬州城孤寂的上空,更衬托出“空城”的寂静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