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6890200000004

第4章 诗·思无邪(3)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自主想到了生命的路程。全诗以托物起兴起笔,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指出事物必有生有死。而“老骥”以下四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千百年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励志名言。这四句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思想情感,纵然生命有限,形老体衰,诗人却依然怀揣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体现了作者慷慨昂扬的情怀。接下来两句总结上文,归于理性,指出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与天,只要调养好身心,便可延年益寿,显示出诗人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

5.陶渊明: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弃官归隐,从此隐居,过着躬耕的田园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也是田园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对中国文学史影响巨大,留有《陶渊明集》。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①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②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③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④,守拙⑤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⑥堂前。

暧暧⑦远人村,依依⑧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⑨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尘网:指尘世犹如罗网。

③羁鸟:笼中之鸟。

④际:间。

⑤守拙:守正不阿。

⑥罗:罗列。

⑦暖暖(ài):暗淡的样子。

⑧依依:轻柔的样子。

⑨虚室:闲静的屋子。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习性,性格本来爱好田园和丘山。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别故园屈指三十年。笼中的鸟儿眷恋居住过的树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如今在故乡山野开荒种地,依着愚拙的本性回家耕种田园。在住宅周围开垦十余亩土地,盖上八九间茅屋。榆树、柳树遮掩着后面屋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家家升起袅袅炊烟。狗在深巷里吠叫,鸡在桑树顶啼鸣。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简朴的屋里倍显安静清闲。像鸟儿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如今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

这是陶渊明五首《归田园居》诗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排斥,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全诗以追述往事开篇,将官场斥为“尘网”,倾吐了诗人对过去仕途生活的鄙弃,也交代了自己弃官归田的原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后面四句点题,“开荒”“守拙”照应标题。接下来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和平的田园景象,既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又侧面反映了其悠然自得的心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最后写诗人重返自然的感受,全诗以惬意与欢欣作结,形象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①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②理荒秽③,带月④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⑤,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⑥。

①南山:指庐山。

②晨兴:早起。

③理荒秽:除杂草。荒秽,杂草。

④带月:走夜路。

⑤草木长:草木丛生。

⑥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到了晚上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狭窄的归路上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但求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这是陶渊明五首《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抒写了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起句很平实,似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子在埋怨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让豆田荒芜,诗人清晨便下地松土除草,直到晚上才归家。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透露出来的悠闲笔调,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劳动后轻快愉悦的心情。

全诗后四句侧重于抒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和开头两句一样,朴素如随口而出,白描中不加任何修饰,真切朴实,宛如眼前之景。最后诗人说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裳打湿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了。这里的“愿”寄托了诗人反朴归真、安贫乐道的情感,也洋溢着诗人归隐的愉快和自豪。

全诗在平淡中幽美,在朴实中真挚,被认为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结庐①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④下,悠然⑤见南山。

山气日夕⑥佳,飞鸟相与还⑦。

此中有真意⑧,欲辨⑨已忘言。

①结庐:建房子。

②人境:众人聚居的环境。

③尔:如此。

④东篱:这里指种菊花的地方。

⑤悠然:自得的样子。

⑥日夕:傍晚。

⑦相与还:结伴回家。

⑧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⑨辨:这里是解释、阐明的意思。

把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环境中,但却从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既远离了尘俗,所处的环境自然僻静远邈。在东墙菊圃中采撷菊花,悠然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美景中蕴藏着人生的真义,让我难以用语言来表述。

这首诗是陶渊明二十首《饮酒》诗中的第五首,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全诗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诗的前四句表现了一种避世的态度,诗的开头就说自己的住所“无车马喧”,在这里,车马的喧闹指代了人世间的纷繁杂尘。“而无车马喧”,则说明诗人已经远离了尘世喧嚣。那么诗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原来是“心远地自偏”,诗人依靠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即使身处闹市,也怡然自得,如同居住在偏远的地方一样。后面全诗便围绕“心远”二字展开,描述了诗人恬静而悠然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遥见南山,“悠然”二字体现了作者清淡而闲适的状态。“山气日夕佳”两句则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继而对人生的真谛心领神会,发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慨。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认为这样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语言已经不足以表现。用语虽质朴无华,却更突出了诗人感慨之深,感情之真挚。

整首诗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明白如话,却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使人读罢但觉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6.王勃:刚健圆润,雕刻入微

王勃(649—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生长于书香世家。少年英才,十四岁便中举及第,被世人惊为神童。乾封初年(公元666年)曾在沛王李贤处任侍读,后因事被逐,游历于巴蜀之地。成亨三年(公元672年)任虢州参军,其因擅杀官奴被判死罪,虽从轻发落被革职,但其父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王勃渡海探父,不幸溺水而卒,年二十六。王勃主张文学实用,诗多清新自然,工于五律、五绝,为“初唐四杰”之一,现存有《王子安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滕王阁①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②,佩玉鸣鸾③罢歌舞。

画栋④朝飞南浦⑤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⑥今安在?槛⑦外长江空自流。

①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故址在今江西南昌。

②江:指赣江;渚:水中小洲。

③佩玉鸣鸾:指贵族佩戴的玉饰和车子马勒上悬挂的铃铛。

④画栋:雕画的栋梁。

⑤南浦:送别之地。

⑥帝子:指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

⑦槛(jiàn):栏杆。

高高的滕王阁紧邻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华歌艳舞早已停止。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倒映在江水中,日复一日,悠悠不尽。时光流逝,不知过了几个春秋。阁中的滕王现在在哪里呢?如今只有栏杆外的长江在空自流淌不息。

此诗作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当时洪州官吏于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中经过其间,于是在滕王阁宴中作了《滕王阁序》,而《滕王阁诗》便是《滕王阁序》的结尾。全诗首先描写了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滕王阁是李渊之子滕王所建,居高临江。诗人登于楼上,极目远眺,不禁遥想起当年歌舞结束后,贵族们相继离开,场面繁华异常。“画栋”缭绕朝云,“珠帘”卷着暮雨,突出体现了建筑物的自然美和人工美,然后诗人融情于景,自问自答,问“原来阁中的帝王将相现在何处呢”,回答他的却是阁外兀自流淌不息的江水发出的滚滚江声,抒发了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通过“闲云”二字烘托出悠闲恬静的氛围,让人们陶醉在诗人营造的悠闲自在中,然后诗人惊起一笔,“物换星移几度秋”,不知不觉中日月星辰不停移动,已度过了几个春秋。全句大开大合,点出物换星移、繁华不再的主题,抒发了盛衰无常、时过境迁的无尽感慨,委婉含蓄,结构严谨,是以景写情的佳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①任蜀州

城阙②辅③三秦④,风烟⑤望五津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⑦。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⑧在歧路⑨,儿女共沾巾。

①之:到。

②城阙:指长安城。

③辅:护卫。

④三秦:泛指长安城附近地区。

⑤风烟:自然景色。

⑥五津:指四川岷江古时的五个著名渡口,此则泛指四川。

⑦宦游人:在外做官的士人。

⑧无为:不用。

⑨歧路:岔路,分手处。

雄伟的长安城由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遥望四川,一片风烟迷蒙间,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和你握手离别,彼此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你我同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知己,即便远隔天涯,也如若比邻。请别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儿女那样悲伤痛哭,泪湿佩巾。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经典名篇,是作者供职长安时所作。当时王勃的一位杜姓好友要到蜀地为官,诗人在送别此人时作了此诗,意在劝慰友人不要在离别之时过于悲哀。

诗起首两句对偶严谨,交代送别地点的同时也说明了友人的去处,自然流露出了对朋友远去他乡的不舍和伤别之情。“与君离别意”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同是宦游人”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结尾两句紧扣送别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希望,既是对朋友的娓娓叮咛,也是自己心迹的告白,劝勉之情溢于言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整首诗的高潮。即使相隔很远,我们还是知己,即使远在天涯海角,我们也还像邻居一样亲近,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同时,此句一洗哀伤之态,使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变得爽朗、豪迈,表达出了积极豁达的情感,故而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首五言律诗一改离别诗惯有的酸楚、伤感,深厚的离别情感真挚、旷达,属于壮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表达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仍能友谊长存的经典名句。

7.杨炯:气势轩昂,瑰丽豪放

杨炯(650—692),十一岁考取功名,任校书郎,被举为神童。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任崇文馆学士,继而任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因其弟得连坐之罪,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改任盈川县令,卒于任期内,故而世人称之为杨盈川。杨炯擅写五律,是初唐四杰之一,诗文多豪放,反对齐梁时绮靡的宫体诗,留有《盈川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烽火①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④,铁骑绕龙城⑤。

雪暗凋⑥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⑦,胜作一书生。

①烽火:古代边防的军事通报设施。

②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调兵的符牒。

④凤阙:指汉代长安的宫阙。因饰有铜凤得名。

⑤龙城:是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⑥凋:凋蚀。这里指颜色暗淡。

⑦百夫长:泛指低级武官,可指挥百人。

战争的烽火逼近西京,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军队领兵符后离开京城出征,快速抵达敌军前线包围了敌方要地。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朔风呼啸,夹杂着战鼓之声。我宁愿驰骋沙场,做一个下级军官冲锋陷阵,也胜似做个书生一事无成。

该诗是杨炯的代表作,写的是永隆二年(公元681年),西北突厥部族来犯,一个读书人投军请缨的壮志。首联交代了事件的背景,“烽火”连天,体现了战争在即的紧张气氛,也引起了年轻人心中的“不平”。紧接着,颔联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描写了当时军队出征和战场上的形势。颈联诗人侧重对边疆战事环境的描写,“凋旗画”和“杂鼓声”从视觉和听觉上展现了战场上的情况,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氛围。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直抒胸臆,突出了本诗的主题。结合前文来看,即使从军如此艰苦,诗人仍愿征战沙场,进一步凸显了诗人满腔的报国热情,抒发了其情愿弃笔从戎的豪情。纵观整首诗,气势雄健,豪情万丈,堪称是对诗风的开拓和创新,因而此诗也是初唐早期较为成熟的五言律诗。

该诗对仗工整,节奏感强,短小精悍,是唐代早期边塞诗中的名篇。

8.杜审言:朴素严谨,清新雄健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巩县(今河南省),是杜甫的祖父。高宗成亨元年(公元670年)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被陷害入狱,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出狱后任著作佐郎。唐中宗时,因攀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次年被赦,召还后授国子监主簿、后任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格律谨严,朴素自然。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①陆丞②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③,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④催黄鸟,晴光转绿苹⑤。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①晋陵:今江苏常州。

②陆丞:晋陵县丞,杜审言的好友。

③宦游人:离家做官之人。

④淑气:和暖的天气。

⑤绿苹(pín):浮萍。

唯有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特别敏感季节风物的变化。霞光从海面上涌起,旭日即将东升,春风渡过江南大地,柳叶发芽,梅花缤纷。黄莺在温暖的气候里欢快鸣叫,水边的萍草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越来越绿。忽然听到你咏叹古调的诗,思乡之情使我泪湿佩巾。

这首诗属于一首和诗,系对陆丞《早春游望》的和作。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诗名虽高,却仍然远离京城。因而诗人在与友人早春出游时,因物兴感,勾起心中苦闷,抒发了自己宦游他乡,不能归家的苦闷心情。该诗描写景物历历如画,将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抒发得真实自然,堪称山水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