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墙回忆(上)
6890800000014

第14章 真火炼出凤与凰:朱德与康克清(13)

朱德在寻找共产党的路上所走过的途径,当时的康克清并不清楚,但她看到丈夫沉思的面孔,猜测他一定想到了什么事情,先是静静地看着,过了好长时间,才问道:

“你在想些什么呢?”

这句话使朱德猛醒过来,摇摇头,答道:

“哦!没想什么。”

“我入党后应该怎么样做呢?”

朱德伸出粗大的手,摸了摸剪得很短的头发,说:

“一句话,凡是对党有利的,就要不怕牺牲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使党受损失。”

康克清听着这简短而又沉甸甸的话,看着面前这位朴实的人,心想,他自己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是他写的?

康克清看到桌子上放着最新出版的《战斗》第3期,便轻轻拿了起来。

是朱德影响的潜移默化,是耳濡目染的结果,无形之中,她也养成了习惯,一闲下来,总要读书或看报。小时候没有上过学,参加红军后又是行军打仗,没有时间坐下来学习,而自己所做的工作,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她就像朱德说的一样,边学边干,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

她的目光一落在那密密麻麻的铅字上,就发现了《怎样创造铁的红军》的题目,赫然署着朱德的名字。是他写的!康克清心头一动:他还写文章,我可是第一次读到呀!这位妻子这时还不知道,她的丈夫在滇军驻守泸州时,家里置了一个精致的小书屋。10多平方米的房间,几个漂亮的书柜靠墙壁放着,摆有《诗经》、《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道》、《李太白集》、《孙子》等大量书籍,他和当时的妻子陈玉贞一起贪婪地读着这些书和订阅的《新青年》、《新潮》等杂志,热烈地讨论,不时写点诗和文章,或在清晨,或在傍晚,弹琴吹箫拉二胡,奏出《牧羊曲》、《小夜曲》等欢快悠扬的曲调。只是后来没有时间去弄这些了。他的精力,他的心思,都用在了打仗上,用枪炮和硝烟写着战争的壮丽诗篇。

遗憾的是,文章在前一期上就开始发表了,这第3期上登载的是后一部分。康克清不满足,在桌子上寻找。他这里会有的,我要从头好好读一读。还好,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战斗》的第2期。

她从头到尾地读起来。文章开头就写道:

“创建铁的红军是目前党的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铁的红军必须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

康克清看了6个条件:1.确定红军的阶级性;2.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3.政治训练的重要;4.军事技术的提高;5.自觉地遵守铁的纪律;6.要有集中的指挥和统一的训练。

看过几个条件后,她又挨着往下读:

“红军是工农的军队,也可以说是一切劳苦群众的军队。红军的历史任务是夺取政权,建立和巩固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权,使无产阶级及一切劳苦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完全得到解放。为要达到这一历史任务,红军的组织成分必须有充分的阶级性,就是工农劳苦群众才有资格来当红军。”

她一口气读完了全文,在最后的一段上念出了声:

“最后我要说的是,铁的红军的创造,要在斗争过程中进行。我们现在比任何时期更加需要来搜集并整理过去红军斗争的经验,切实依照上述的条件,创造并扩大铁的红军,来完成红军的伟大历史任务。”

尽管文中的道理康克清还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有个别的字也不认识,但她读懂了这篇文章。她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来理解红军是工农的队伍,是劳苦群众的队伍以及党的领导、训练、纪律和集中指挥等道理的。从字里行间,她看到了井冈山的斗争,赣南的战斗,闽西、闽中的枪声和第一、第二两次反“围剿”的胜利。

康克清又想起了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国民党出动20万军队进攻红军,红军靠着3万人,在15天里走了700里地,打了5仗,就把敌人粉碎了。而这其中,富田战斗给她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深夜,毛泽东还不放心,思考更好的歼敌方法,半夜里赶到三军团部去,和黄公略一起找向导调查路线,在东固通往中洞大路的南侧,选择了一条小路。拂晓前,朱德率总部人员由敖上出发,来到中洞时,看到了毛泽东留在途中小镇上的一张纸,通知朱德率总部人员上白云山。朱德按照毛泽东纸条上说的,命令总部改变行军路线。不一会,走在总部前面的特务连就遇上敌人,战斗打响了。正在这时,毛泽东从山上下来,带领总部人员上白云山。毛泽东一边走一边对朱德说:

“我一早登上白云山,山头还是一片白云哩!”

近午时分,山上白云已经消散,右前方的观音崖、九寸岭方向响起了激烈枪声,并逐渐由东向西移去。从中洞出来的公秉藩二十八师先头部队被我总部特务连阻止,无法前进,电台上传出敌人求救的呼声,接着王金钰四十七师师部的电台也在呼救。下午3时,战斗就结束了。红军歼灭敌二十八师大部和四十七师一部,缴获各种枪5000余枝,火炮30门,以及电台和无线电人员……

这篇文章是过去的总结,也是以后反“围剿”的指针吧?康克清心里这样想。

正在这时,朱德回来了,看到康克清在聚精会神地看《战斗》,轻轻走到她身边,站了一会,说:

“你在看什么呀!”

康克清没发觉朱德进屋,听到问话,猛地一惊,见是朱德,红着脸说:

“你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吓了我一跳。”

“我看你读得认真,就没有惊动你。”朱德说。

“我在读你写的文章呢!”康克清举起《战斗》杂志说。

“写得怎么样?”朱德问。

康克清未加思索地说:“写得好,要是按这样做,红军一定能建设得更好。”

朱德微笑着问:“是吗?”

“你是怎么想到要写这篇文章的呢?”

朱德陷入了沉思,好半天才说:

“我们已经打破了反动派两次大规模的‘围剿’,马上又要开始第3次,靠的就是铁的红军,所以要把红军建设好。”

“这第二次反‘围剿’打得太痛快了!”康克清颇有感慨地说。

“是呀!毛主席还写了一首词呢。”朱德说。

对于词,康克清似乎很生疏,但听到朱德极力夸奖,就问:

“是什么词呀?”

“词是这样写的。”朱德说着就立即背诵《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朱德背得抑扬顿挫,津津有味,康克清还是摸不到要领,弄不清好在何处。几十年以后,当她重读这一名篇时,确知这首词写出了反第二次大“围剿”胜利的神韵,但在当时,她确实没有弄懂,眼睁睁地看着朱德,目光中有着难以说出的困惑和不解。

看着妻子这副样子,朱德急忙换了个话题:

“你这个青年干事当得怎么样呀?”

“还可以,”康克清说,“就是感到水平太低,要是能去学习学习就好了。”

朱德说:“是呀!那就得看有没有机会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工作,学习的事情再说吧!”

“嗯。”康克清理解丈夫的心情,点了点头。

红军第一位女号手

1931年11月,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民们一片欢腾景象。他们刚刚庆祝过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三次“围剿”,又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朱德是带着胜利的喜悦参加这次会议的。国民党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又被粉碎了。那是多么激烈的战斗啊!不论毛泽东还是他,早在打破敌第二次“围剿”后,就估计国民党还会发动第三次“围剿”,可没有料到新的进攻来得这么快,以至敌人进攻时,我军各部还处于分散状态,况且红军只有3万余人,以3万对30万,是10:1呀!但红军稍经整顿,迅速完成了回师集中的战略任务,经过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高兴圩、方面岭等战斗,就打败了敌人,毙敌17个团,3万余人。所以,才能有时间召开这样的会议。

会议是在叶坪村召开的。村中的谢氏祠堂,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前后三进院。院后有个竹木搭起的台子,台下有宽大的草坪,原先是进行宗族祭祀等活动用的,现在作了会场。在当时,要算是很阔绰的地方了。

举行这样的会议,在根据地是空前的。从时间上说,是很长的,共开14天,有6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法等法律及专案,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应争取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号召救国斗争的决议。更使人们振奋的是,它宣告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63人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红军总司令。

康克清虽然不是正式代表,但她参加了这次会议,而且,她与曾志、彭儒、钱希均等人都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她坐在草坪上的人群中。大会的每一项议程,都使大家欢欣鼓舞,激动不已。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啊!工农有自己的政府和为自己掌握印把子的政权了!

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带着寒意的风也变得暖和了。康克清坐在台下,炯炯的目光注视着台上,等待一项新议程的开始。

她看到,朱德迈着有力的脚步走上台。他穿着整齐干净的灰布军装,戴着灰布军帽,打着灰布绑腿,脚上的草鞋也新修理过。虽然还是平时的打扮,但在妻子的眼中,他显得格外英武,格外精神。仔细一看,原来他的胡子新刮过。女人的心和眼睛,总是那么细,尤其对自己的丈夫。

朱德的双手向下按一按,那哗哗的掌声才慢慢停息下来。他和蔼而又敏锐的目光扫视过全场,使劲咳嗽一声,便开始了他的讲话。

他讲话的题目是《红军问题报告》,浓重的四川口音,不时流露出来。他首先说,中国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土地革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红军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日益发展和壮大,否则就要失败。中国红军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阶级,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

会场上很肃静,人们的脸向着台上,向着朱德,那些凝神而又喜悦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朱德的身上。他讲得多么好啊,党的领导,肩负的任务,全都讲到了,而且讲得通俗易懂,明白透彻。

康克清一边看着朱德的手势,一边听他讲话,心里突然想到了读过的那篇《建设铁的红军》的文章,那上面也讲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正确地配合全国的革命力量,了解全世界革命运动进展的程度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定出完全有利于革命的策略,坚决地去执行和完成。”今天,他又讲这个问题,可见是十分重要的,也说明这是他的一贯思想。

“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朱德继续说,“中国红军必须努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加强无产阶级领导,加强政治军事教育……”

朱德的讲话,不时受到人们鼓掌欢迎。当他讲完向全场敬礼时,全场更是长久热烈鼓掌,响了很长时间。

康克清也很高兴和激动,既是为了自己的丈夫,又不单单是。

更使康克清心潮澎湃的是大会闭幕之前举行了授旗授章典礼。当宣布授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8人奖章时,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场外的号手们吹奏起雄壮的军号。

在这军号声中,康克清似乎听到了廖仁美的号声,她是红军的第一个女号手啊!那是第一次打开龙岩城的时候,朱德刚在中山公园里把从军阀陈国辉部队中缴获的100多枝枪授给龙岩地方游击队后回到司令部,大嗓门的参谋长朱云卿就在门口喊起来:

“朱军长,看我带来个什么人!”

朱德停下脚,看到一个矮胖的黄毛小丫头。他迷惑不解地看着。

“她叫廖仁美,龙岩小池人,今年16岁。”朱云卿介绍说,“小池暴动时,她背着一把老掉牙的铜号,跟着暴动的队伍前进。在攻城的节骨眼上,她吹响冲锋号,鼓动战士们攻下了城。我就把她给带来了。”

“好啊!”朱德走上前握住那双小手,“你能不能吹给我听听?”

廖仁美没有说话,摘下身上背的军号,运足气吹了一段冲锋号。

“吹得不错!”朱德看着眼前这个矮胖女孩子,“你怎么会吹号呢?”

廖仁美不好意思地说:“家里穷,从小就给人家当‘等郎妹’。打柴下山时,为减轻背上的重量,就用青树叶吹山歌。夜校乐队里有个号手,我跟着学的。”

也许是小时候有着同样的命运吧,站在一旁的康克清格外同情面前的妹子,希望她能参加红军,成为一名女战士、女号手。

听了廖仁美的介绍,朱德对朱云卿说:

“好样的!让她到三纵队去当司号员吧,你看怎么样?”

“好啊!”朱云卿说。

朱德到隔壁司号班墙上摘下一把锃亮的军号,递到廖仁美的手上,说;

“你是红军第一个女号手,好好干吧!”

廖仁美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怎么能想到,会用朱德授予的军号,在朱德和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的领导人获得奖章时为他们吹奏呢!

这些,是在康克清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回忆。她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台上。她看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接过闪闪的奖章,脸上也闪耀着兴奋的光彩。这是人民的奖励,党的奖励啊!

晚上,康克清久久地抚摸着那枚奖章,没有说话。

“这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功劳应该是广大官兵的。”朱德说。

康克清明白丈夫的心思,默默地点了点头。

五、相投——心中皆有一团圣火

红军女子义勇队队长

就要离开前线到后方去了,夫妻分别,相对而坐。朱德和康克清都知道,处在战争年代,不管前方还是后方,哪里也不是安全之地。

在这样的情境下,最担心的还是妻子。康克清又想到去年的那段分别,她担了多少心啊!出现在她梦中的,常常是血与火的战场,是枪炮声的轰鸣,醒来后泪湿枕被。而今又要分别了,时间多久,难以预料。女性的柔情,使她有很多话想交待,可又不知从哪说起。

朱德又何尝不是这样。频繁的行军转移,一个接一个的战役战斗,虽然他们不能像一般夫妻那样终日厮守,但总可以经常见面的,战斗胜利之后或闲暇时,对坐交谈,该是多么甜美。她又要走了,根据组织的需要,去担任180多人的女子义勇队的队长,那也是个不轻的担子啊!碰到难题要自己去解答,有了委屈要自己去冰释。该向她嘱咐一点什么呢?

他们心里都有很多话要说,但都相视无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最后,还是朱德先说了话:

“你倒很像我,喜欢带兵。”

“我怎么能和你相比呢?”康克清说。

朱德看着妻子真诚的面孔,微笑着说:

“不管怎么说,这回算满意了吧?”

“是的。”康克清心里是喜欢那项工作的,但也不无遗憾,“就是要离开前线,不能和你在一起了!”

朱德知道康克清是挂念自己,就说:

“你放心去好了,我自己会照顾自己,去年几个月你没在身边,我不是很好吗?再说还有警卫员帮助我嘛!”

“还说呢,那一次你瘦多了,后来在罗坊病了一次,也是长期劳累的。”康克清说。

朱德笑了:“革命就是累,你在身边我也是照样累。从参加共产党起,随时准备牺牲生命,累点算什么!”

康克清说:“那你也得注意身体啊!”

朱德感激地点头:“我要注意,你自己也多注意!带好女子义勇队,也不轻松咯。”

“那你认为我该怎么做呢?”康克清问。

朱德的目光扫视一下窗外,仿佛看到了正在勇猛战斗的部队。他颇有感慨地说:“烈火炼真金,严将带精兵,治军必须从严。你要严格要求,才能带出一支真正的女子义勇队。”

灯光照着两个面孔,把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

康克清晶亮的目光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辉。她默默地点着头,把朱德的话记在心里,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