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决定授予他大元帅军衔的,可他无论如何不要,那就只有听他的了。”甘泗淇说。
李贞说:“我们两个可是都授予将军衔啊!”
甘泗淇说:“我们只有用做好工作报答了!”这时,警卫员又来问是否开饭。“吃饭吧?”李贞说。“吃饭。”甘泗淇站起身。他们说起话,一起朝饭堂走去。
眼前在长沙的这种生活,李贞似乎已习惯了,可心里不满意。她常想,自己是个童养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救了她,她投身于革命的洪流,成为一名女将军,在生活上地位上,本来就没有更多的要求,可就是有着排解不开的火气:我怎么是反革命呢?
1976年,那场“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骤然之间,风暴四起,雷鸣电闪。以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干部被打倒了。在军队,早在1959年被错误批判的彭德怀,又遭到了更残酷的对待。接着,就是贺龙被关押。李贞很长时间在彭德怀、贺龙领导下工作,因此也被株连,被加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打发到了湖南长沙,住进干休所里。
长沙,多么熟悉、亲切的名字啊1930年,她和浏东游击队奉命参加攻打这里,后来撤了回去。新中国成立后,她和丈夫甘泗淇来过这里,受到了盛情地欢迎,看过岳麓山、橘子洲和第一师范学校等名胜之地。那是怎样的场面呀!这一次,却是她一个人。甘泗淇1964年就去世了,而她又是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关押在这里,无端地接受审查,确确实实地身处逆境。
逆境最能考验人。处在这样的境遇中,总会想得很多。到了长沙以后,没有工作要做了,李贞有时间回顾了自己走过的道路,感到有许多事情还做得不好,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有一点她自认为问心无愧,那就是努力工作,忠诚于党的事业。从朝鲜回国后,她任军委防空军干部部长,是坚持任人为贤的干部路线的;1957年以后任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积极开展各项检察业务,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勤勤恳恳工作,怎么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呢?
刚到长沙时,李贞没有自由,被勒令揭发彭德怀和贺龙的“罪行”,交代自己的“罪行”。对此,李贞采取两个办法,一是软的:共产党人最讲实事求是,你们去调查好了;二是硬的:没啥好揭发好交代的,历史就是历史,都在那里摆着,谁也改变不了!
李贞这样做,果然也奏了效。以后,来的人渐渐少了,不过也因此又增加了新的“罪状”,那就是顽固不化,与彭德怀、贺龙划不清界限。当然,来的人少了还有另一个原因,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忙着他们更想得到的东西,把老干部当成“死老虎”置于一边,李贞也属于此列。
尽管这样,李贞的心里也不能平静。她不同意强加给她的“罪行”,可又无处去说。有时,她气愤地喊道:历史可以作证,许多健在的老人可以作证,我的入党介绍人张启龙还在,而且就住在长沙,她真想去问问。
有一天,她见到了张启龙,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已是年过六十的老人,走起路来脚步有些沉重。
李贞问:“你的身体还好吗?”
张启龙看到是李贞,笑着点点头,说:“年纪这么大了,又是这样的情况,什么好不好的。你怎么样?”
“也是这样吧。”李贞说,“吃得下饭,睡得着觉。”
“那就好,那就好!”张启龙说,“当年有些人不是闹得挺凶吗?最后历史证明他们是错的。我看,这次也是如此。”
李贞明白张启龙指的是湘赣“肃反”扩大化,就是那次扩大化,把她和张启龙这对夫妻分开的。如今,只是没有明白地点出来罢了。其实,她也不止一次地想过,并把那时和眼前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此时她却不愿再提起。伤感,对谁都不堪回首啊!最后,她关切地说:“你要多保重身体啊!”
“你也要多保重,问题总会解决的。”张启龙说。
李贞也是这样想的。她尽管感到愤懑和压抑,但坚信乌云不能永远遮住太阳,真理终究要战胜谬误,历史一定会恢复本来的面目。因此,她把一封封亲笔写出的信寄往北京,寄往党中央,要求将自己的问题搞清楚。当然,她心中也有个不便说出的想法:只要我的问题搞清了,其他同志的问题也能搞清。她满怀信心地希望着,等待着。
李贞终于等到了。她等到的,首先是喜,接着是悲。
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在邓小平的关心和过问下,李贞恢复了名誉。但是,接着而来的,是周恩来的逝世。
那天,天空阴沉沉的,寒风从门缝吹进屋内,冷飕飕的。李贞还没有起床,迷迷糊糊中听到广播里传出低沉的哀乐声。
是谁逝世了?李贞猛地从床上坐起来。特别的年月,使得她特别敏感。
哀乐响过,是播音员悲痛的声音。李贞听得特别清楚:是周恩来逝世了!
还没听完广播,李贞就匆忙穿好衣服,脸没有洗,头也没有梳,急急地走出房门,向干休所所长的办公室奔去。
所长办公室的门锁着。
“所长到哪里去了呢?”李贞自言自语道。回答她的,是灰蒙蒙的云,冷飕飕的风。整个干休所的院里,寂静无声,不知从谁家的房间,传出播音员悲痛的声音。
李贞想找一个人打听一下,一直找到门口,才有人告诉她:“所长买菜去了。”
李贞没顾上再想别的,一路小跑到了菜市场,挤进黑压压的人群,找到了所长。
所长的年龄并不太大,他心里也明白,别看自己是所长,可所里住的人哪个也比他官大,虽然他们现在挨整,都惹不起啊!因此,看到李贞气喘吁吁地站地面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所长,瞪大了惊奇的眼睛。这可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女将军啊!
“请你去给我买张飞机票!”李贞镇定了一下急跳的心,话中既有和气的商量,又有严厉的命令。
所长听出了话中的意味。对此,他也早就习惯了。住在这里的人,哪个说话不是用的这种口气。他看看李贞,问:“干什么,去哪儿?”“回北京!”李贞说。“谁批准的?”所长问。李贞理直气壮地说:“没有人批准。”所长虽然年轻,可是处理这类事情却很有经验。他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一条,有人批准,他就老老实实去办;没有人批准,他是不能办的。采用这个方法,已顶回了许多人。此时,他听李贞说没人批准,态度便强硬起来:“那不行!”
对这样的年轻人,李贞向来是体谅的。他们也是奉命行事嘛,有人叫他们干,不干行吗?所以平时对他们比较客气。现在,看到这所长如此态度,顿时火了:“今天由不得你,这飞机票非买不可!”
李贞的语气是和缓的,但和缓中的不容置疑,所长也听出来了,他不理解。她丈夫已死去,北京又没有什么亲人,过去不是让她回去她都不回去吗?
那还是几年前,李贞写的信寄到北京,有关部门给湖南打电话,让李贞回北京。李贞说:“我只是要求弄清我的问题,不是要回北京,我不愿让首都的8个人为我一个人服务。”
当然,人们不明白这话中的意思。李贞说:“那年周总理跟我和另外几位老同志谈话,其中说北京增加一个老干部,就要增加8个服务员。”
所长想到这些,一动不动地看着李贞,还是不明白李贞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急于回北京。
李贞似乎看出了所长的疑问,说:“难道你没听广播吗?周总理去世了!”
“周总理去世了!”买菜的行列里有人不相信似地反问了一句。顿时,人们围了过来,有的菜篮子落到地上,有的围巾挤掉了,一片哭声响起来。李贞也哭了。
这场景感动了所长,他抹抹泪水说:“好,你回去等着吧,我马上就去给你买飞机票!”
当天,李贞就飞到了北京。原先住的房子没有了,熟悉的领导和战友都处境艰难,她只好找到一个普通的招待所住下来,然后赶往北京医院,站到了周恩来的遗体前……
将军住进大杂院
李贞坐在客厅的一把藤椅上,对面摆着几张沙发。她不愿意坐沙发,喜欢坐藤椅。这藤椅是搬家时从长沙带回来的。她这么做,是出于一种偏爱,还是要保持腰杆的笔直,她没有说过。
初春柔和的阳光,穿透玻璃门窗,辐射进室内,照在李贞的身上和脸上。一身合体的青色上衣,是旧军装染成的;灰白相间的短发,整齐地梳向脑后;绛色架的眼镜后面,闪动一双沉思的目光……记者将要来采访,她在思考说些什么。
她本来是不愿接受记者采访的。已经辞去了中顾委委员、全国妇联常委等领导职务。为辞去职务,她找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说过,给妇联主席康克清写过信,终于得到了应允。现在,只有在总政治部一个职务了,她也准备辞去,过一个普通党员、普通公民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她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说没有什么好谈的。可是记者说“三八”节就要到了,想请她谈谈战争年代女军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态度是那么诚恳,她也不好意思拒绝了。
司机走过来,问:“首长,今天出去吗?”
“我不出去。”李贞说,“没有急事你也不要出去了,有些事集中在一起办,可以节省汽油。”
司机是个年轻的战士,对这样的话听过不止一次了。从他到这里来当司机起,李贞就对他说:“步行能办的事就不要转动车轮子,一次能办完的事,就不要出两次车;来京的家属,一律不准用车接送和游玩。”小伙子开始还有点不信,慢慢发现,李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久未见面的四妹带着儿子从兰州来看她,想到八达岭玩一玩。司机说:“天气比较冷,是不是开车送一下?”李贞却说:“车是公家的,咱们不能用它来办私事。”便让司机给妹妹及儿子买了去八达岭的旅游车票。
其他妹妹及她们的孩子生活上有了困难,李贞会从生活上给予接济,但要找她解决工作和住房问题,她一次也不答应。由此,小战士对李贞更敬重了,有时甚至把她当成奶奶或母亲看待,亲热而又随便。当司机哪有不爱出车的,一听说又不能出车,就带有几分撒娇地说:“我都快失业了,三四天出不了一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