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29

第29章 元澄

元澄(467-519),本名拓跋澄,字道镜,北魏孝文帝时宰辅。支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原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少年挂帅初露锋芒

元澄的祖父是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景穆太子拓跋晃,因过早逝世而未登上皇位;他的父亲是任城康王拓跋云,曾都督中外诸军事,后死于雍州刺史任上。

元澄出生时他的祖先已经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对中原的稳定统治,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原文化也处在缓慢的对抗、碰撞与交融之中。也就在元澄出生那一年,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了她对北魏朝政长达24年的控制。这位出身汉族的女主粗通文墨,生性严明,颇具革除时弊的魄力与决心。她大量引用汉族士人,让他们制定法令,按中原政权以儒教古训为传统的模式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她崇尚儒家文化,执政后便马上下令在全国各郡设置太学,选当地大族子弟入学,以复兴儒教;她还下令设立皇宗学,让皇族子弟入学读书;用《劝诫歌》、《皇诰》等书向孝文帝及鲜卑贵族灌输儒教观念。因而,幼儿和少年时期的元澄接受了不少汉族文化知识,加上他勤奋好学,聪明灵悟,除了善于吟诵诗文外,还能言善辩,往往令大人们啧啧赞叹。

太和五年(481),14岁的元澄因父亲的去世承袭父爵,成了一位少年王爷。当时,与他同岁的元宏恰巧当了皇帝,他经常亲切地称元澄为“任城”,并让他随自己南征北战。太和九年(485)十二月,漠北大草原的柔然又贸然入侵北魏边境。为了消除边境的威胁,保卫边疆,孝文帝任命元澄为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进行讨伐。柔然在北魏大军威慑下,仓皇北逃,元澄取得他仕途中的第一个胜利。

除掉北方强敌,解除边境威胁后,西南又发生了叛乱。这年,梁州的氐人又起来造反。朝廷便让首战告捷的元澄转任征南大将军,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并担任梁州刺史,并且还受到了太后的亲自召见。元澄来到梁州,深入民间,考察当地氐羌人的风俗习性,采用了以招降为主的怀柔之道。他上表朝廷让这些凶狡的氐帅做地方官吏。他让仲显做循城镇副将,杨卜做广业郡的太守,叱盘做固道镇副将,其余的氐族首领,也量其才能而任用,奖赏归附者,严厉打击诛杀违命不从者。没过多久,等元澄回京时,仇池一带已安定下来,西南各族也都归顺了朝廷,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传诵着少年刺史元澄的美名。

元澄回朝后,朝廷对他平定叛乱的功劳加以奖赏,加侍中,随后转任征东大将军,并开府,任徐州刺史。由于他治理有方,不仅在当地深得民心,而且在朝廷也有了一定的声望。

有一次,元澄到京城上朝,孝文帝事后专门将他留了下来,两人谈论历史古今人物,十分融洽、投机。元宏将元澄与子产相比,元澄坦然地说:“子产的政道合乎当时,美名流传史册,这不是平庸的我所能相比的。依我之见,陛下如今固然广有国土,但天下仍未统一,江南还控于异姓之手,这时我们只能来慑服他们而不能采用礼治;暂时还应使用子产的办法,等到天下大同,再以王道教化黎民。”元澄这番议论使正计划改革,却苦于无人知晓他的想法的孝文帝龙颜大悦。于是,孝文帝决心重用元澄来帮助自己完成改革大业。元澄很快被征为中书令,后改授尚书令,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深受重任拥护迁都

迁都,是孝文帝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北魏的首都还在平城,它地处边陲,不是水土丰饶之地,不便控御北方而统一全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再加上交通不便,从外地运粮很难,使得本来就很少的物质供应更显得紧张。与此同时,南方中原大地上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明是最吸引孝文帝的,所以迁都就成了他改革成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因而必须慎重而周全地策划迁都大事。

鲜卑的王公贵族在平城一带已盘根错节,安居立业,迁都是很难令他们接受的。由于迁都阻力很大,于是孝文帝精心设计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计策。

首先,他按照惯例,召集群臣在明堂占卜。太常卿王谌亲自占卜,得了个《革》卦。孝文帝说这正是顺应天时,符合人意的卦象。群臣虽然不愿南伐,却没有一人敢提出异议。元澄憨直,也不理解孝文帝的真正意图,于是站出来表示反对。孝文帝见他不理解自己的意思,也不好点明,只好将其训斥一番,君臣不欢而散。

孝文帝起驾回宫之后,又召元澄入宫。还没等元澄走上台阶,孝文帝便远远地对他解释说:“因为怕众人纷纷进言,所以假装生气以震慑文武百官。”同时,又斥退左右,悄悄地向元澄说明了假意南征,实为迁都的计策,并征求他的意见。听完孝文帝一番肺腑之言,元澄才领悟了这位君王的志向与苦衷,他十分赞同迁都的主张。孝文帝很欣慰他的想法会得到元澄的理解与支持,但他随之又担心这样会引起北人的惊慌。元澄转过来又鼓励孝文帝说:“这既然是一件非常之事,就不必让常人知道,应当采取非常手段。只要陛下圣心坚定不移,料别人也不敢反对。”孝文帝一听这话,龙心大悦,将元澄视为自己的子房并决定按计划行事。

太和十七年(493)七月,孝文帝率步骑30万向南进发。一路连绵阴雨,到了洛阳以后,大雨还是不停,孝文帝依然下令六军继续向南。孝文帝身着戎装,手执鞭子,御马而出。六军将士都不愿意南伐,大臣们纷纷在孝文帝马前跪下,劝谏停止南征,孝文帝不听,下令继续南征。

安定王元休、任城王元澄等也出来一边哭泣一边劝谏。孝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公开提出迁都之事了,便对群臣说:“今天劳师动众而没有结果,日后肯定会被后人耻笑。如果不南征,就迁都洛阳,二者选择其一,同意迁都的请站在左边,不欲迁都的请站在右边。”元澄马上站在了左边,其它人一看也纷纷站在了元澄的一边。

迁都大计定下之后,令孝文帝不放心的是在平城还有许多留守的鲜卑贵族和百官,还须要做广泛深入的说服动员工作,才能使大家接受迁都主张,顺利实现迁都大计。于是,他决定派任城王元澄回平城,让他去说服那里的官员同意迁都洛阳。

元澄宣布迁都的诏令后,果然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元澄便充分施展其辩才,引经据典,将迁都的道理向大家逐一说明,众人这才平静下来,并表示愿意从命迁都。事情完后,元澄担心孝文帝着急,便马上兼程回洛阳汇报。孝文帝果然等不及,已经到了滑台,在那里孝文帝听了元澄的汇报,十分高兴,说:“如果没有任城,朕的事业便不会成功!”不久,元澄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493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又留命元澄选拔旧臣。他本着量才录用,公正合理的原则从几万名冗官繁吏中选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官员,并按优劣程度分为三等,以便任用于新都的职官体系中。而这些旧都官吏无论是否被任用,都毫无怨言接受了安排。元澄本人也马上兼职尚书右仆射。

带病平叛稳定时局

太和二十年,以恒州刺史穆泰为首的一大批反对迁都及汉化改革的鲜卑贵族,企图拥立喜爱平城的皇太子元恂谋反。十二月,元恂趁孝文帝游幸嵩山,企图率众归平城,事情败露后,被削为庶人。随后,穆泰在恒州谋反,推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不料元颐却向朝廷报告了这个机密。此时元澄正卧病在家,孝文帝将元澄召至凝闲堂,说明了原委,并决定派他负责征讨。元澄赶忙表态,并且以生命担保一定消灭穆泰。

元澄立即动身前往雁门,听说穆泰已经掌握重兵西奔阳平后,元澄下令部队全速推进。当时右丞岳斌主张召集并肆的部队,然后再慢慢出动。元澄却认为只有迅速去镇平他们,才可以安定民心。于是下令从几条道路一齐进发,打算出其不意,一举歼灭。他同时又派遣治书侍御史李焕先单车入城。突然到来的李焕向穆泰周围的人晓以祸福,劝诱投降,于是叛党离心,都站到了朝廷军队一边。穆泰见形势不妙,准备破釜沉舟,突围出城,结果被李焕擒拿。元澄也接着赶到,安抚民众,惩治参与谋叛者。将钜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都抓起来,投入了大牢。孝文帝看完元澄写来的表状之后大喜,召集公卿以下官员,让他们传阅元澄的表文,并让元澄做了正尚书。

太和二十三年(499)正月,南齐大将陈显达率军进攻沔北,身患重病的孝文帝仍坚决亲率大军前往迎敌。临出发前,他在清徽堂会见元澄,并下诏对他委以大事。元澄听说此言,不禁潸然泪下,他答应孝文帝要竭尽股肱之力,死而后已。四月,孝文帝病逝于行军途中。元澄接受遗诏,与彭城王元勰秘密商议,为稳定政局决定暂不发丧。一面命人奉诏召太子,一面密报留守洛阳的于烈注意消除一切不安定因素。

获罪遭贬不忘平南

孝文帝驾崩时安排的辅政大臣共有六位,除了元澄等四位皇族成员外,还有汉族人士吏部尚书宋弁、尚书令王肃。王肃本来是南齐人,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由于其父兄都被杀害,所以从建康来投奔北魏。孝文帝见到王肃,很快便为他的才能智识所折服,大有玄德之遇到孔明的感觉。虽然元澄在他的改革活动中立有大功,但孝文帝依旧让王肃做了宰辅(尚书令),居于元澄之上。元澄对此心中非常不满,并时常对人说起。

宣武帝元恪即位的景明元年(500)正月,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内附。四月,彭城王元勰与王肃带兵前去攻打,沿淮而上,逼降寿春的南齐大将陈伯水等人。王肃等人凯旋而归,不料,降兵严叔懋报告说,尚书令王肃遣孔思达私通南齐皇帝萧宝卷,试图反叛。不经调查的元澄立即将王肃以谋反之罪囚禁起来。事后查明,严叔懋是在诬告,王肃也随即被释放。首辅六人中的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平日擅权不法,贪聚财物,此时又对元澄投井下石,弹劾他擅自囚禁宰辅。无奈之下,元澄只好辞官回家了。后来,朝廷又改授他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

元澄虽身任州官,但仍心系朝廷,始终关心着元魏的安危。他时刻铭记孝文帝的遗言,渴望早日完成孝文帝平定江南,行儒教于天下的未竟之业。

景明三年(502),齐末主肖宝融被梁武帝萧衍杀死,他16岁的弟弟萧宝夤来到寿春投靠北魏。扬州刺史元澄得知后,亲自以车马侍卫迎接这个落难的南齐贵族,并按丧兄之制,让他祭奠亲人,元澄亲率百官赴吊,让肖宝夤感激涕零。不久,元澄派辅国将军成兴赶走了入侵夷陵戍的南梁大将张嚣之。元澄令军队乘胜追击,又派奇道显攻取了萧衍的阴山戍,不仅斩了戍主龙骧将军、都亭侯梅兴祖,而且还斩了梁的宁朔将军、关内侯吴道爽。在元澄的请求下,宣武帝决定南伐,他调动冀、定、瀛、相、并、济六州兵马共2万人,马1500匹,在中秋时汇集淮南,与寿阳的3万兵士一道,由元澄全权统领,向南进发。

元澄不仅精于政道,还懂兵法战略。他联合东扬州刺史萧宝夤、江州刺史陈伯之,协同作战,全盘布置,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他派遣统军傅竖眼、王神念等依次逼进大砚、东关、九山、淮陵。不久,王神念先攻克了关要、侨颖川二城,斩军主费尼。元澄又派遣统军党法宗、傅竖眼先后攻克白塔、牵城、焦城、淮陵,擒获萧衍的徐州刺史司马明素,斩杀徐州长史潘伯邻。其余各路敌将都弃城溃逃,南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身在洛阳的宣武帝得到报告后,龙颜大喜,下诏对元澄又是一番嘉奖。

正始元年(504),魏、梁在钟离大战,元澄虽始尝胜果,俘获萧衍冠军将军张惠绍、游击将军殷暹、龙骧将军张景仁及其屯骑校尉史文渊等27名将官,然而天降暴雨,淮水涨满,元澄无奈引归寿春,狼狈还州,兵士死伤4000余人。元澄以指挥失利向宣武帝引咎辞职,未被答应。后朝廷有关机构以元澄兵败,剥夺其开府资格,给他降职三级的处分。这时,萧衍有信要求换回他的冠军将军张惠绍,元澄表示反对,但尚书令元嘉还是将其放了回去。在此后的时间里,张惠绍果然如元澄所担心的那样又来寇掠。大家想起元澄远见卓识的话,但为时已晚。

尽力匡辅无力回天

延昌四年(515)正月,宣武帝病卒。继位的孝明帝年仅5岁,而高肇却在外拥兵自重,政局极不稳定。领军于忠、侍中崔光等建议让素有声望的元澄担任尚书令,于是,元澄在国家危难之际,再度出山担任宰辅。

孝明帝元诩即位,他的母亲胡氏在宗室诸王拥戴下临朝听政,人们称之为“灵太后”。灵太后不久便专权独断,完全以皇帝的身份处理朝政。元澄虽居宰相之职,但已无回天之术,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元澄针对宣武帝正始末年百官晋升一级,但刺史、郡守、县令却不能享受此待遇一事向灵太后提出异议。灵太后以前朝之事不准再提为由加以拒绝。元澄并不善罢甘休,再次奏明太后,作为君主应善于纳谏,有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随后,他奏上《皇诰宗制》及《训诂》各一卷,想让灵太后充分认识劝戒的裨益。灵太后接到这奏章让百官讨论,终因百官意见不一而没有实施这一举措。

当时,四中郎将兵少力寡,保卫京师则略显薄弱,于是元澄建议以东中郎将带管荥阳郡,南中郎将带管鲁阳郡,西中郎将带管恒农郡,北中郎将带管河内郡,并选二品或三品称得上亲贤的官员担任负责人,只有到危急关头才能出动。灵太后开始想听从这个建议,但因反对者的阻挠被搁了下来,虽然元澄后来又再三请求,但最终未被采纳。

自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深入推行汉化后,鲜卑族原来的北方重镇地位逐渐降低,镇守兵将的身份也日趋卑微,镇将的选拔更是不受朝廷重视。元澄担心边贼会乘虚进入魏境,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他建议太后要认真选拔重镇将帅,让他们大修城防,积极做好战备工作。可是灵太后又一次忽视了他的意见。后来,边境少数民族入侵,一直打到平城,镇将叛逃,入侵的敌兵甚至践踏了魏室山陵。这时大家才想起元澄的忠告,可惜后悔晚矣。

灵太后主持下的北魏政权,政局混乱,官僚腐败,贵族们竞相奢侈,太后自己又热衷于佛事,经常大兴土木,修建无数的寺庙,除了京师中的永宁寺、太上公寺之外,还在外州各造五级佛塔;又频繁举办各种斋会,赏钱动辄数万。百姓劳役沉重,国家财政吃紧,元澄对此忧心不已。于是又上奏太后,先是讲明与南朝关系,说明取外先要内强,图人先要自备的道理,强调要澄清吏治,促进经济,搞好防备,集中一切财力、物力治理国家,然后他又讲大兴土木之害,劝戒太后要积蓄财力。

神龟二年,朝廷的太常卿占卜说“有相死”,还有人梦到任城王元澄家墙毁垣断。不久,53岁的元澄逝世。灵太后除了大量赐丧物之外,还特加殊礼,并亲自送元澄的灵柩到郊外,扶棺悲哭,哀恸左右,文武百官也都哀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