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607),文帝朝尚书右仆射。字玄昭,又名敏,渤海蓨县人。北齐皇族同宗,汉化鲜卑人。父高宾,曾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僚佐。高颎辅佐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对朝廷忠心耿耿。隋炀帝杨广即位,将其以不敬不尊等罪名处死。
受知杨坚镇压叛乱
高颎的祖先原是汉官,因到辽东上任,于是与当地人融合。高颎的父亲高宾是独孤皇后父亲独孤信的门客。高颎自小就喜欢文史书籍,长大后更是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精明强干,文武双全。
高颎是独孤信的家客,而独孤信的女儿又是杨坚的妻子,因此高颎与杨坚非常熟悉。高颎17岁之时就步入了北周的中央政权,在对齐的战争中多有功勋,杨坚对他十分器重。
高颎有着杰出的才干,又与独孤氏族关系特殊。周武帝时,高颎便承袭父亲的爵位武阳县伯,并迁升为内史上士,不久又提升为下大夫,后被拜为开府。此时任丞相的杨坚,已经不满足于总揽朝政,更打算取代周室,于是他开始招揽人才,培植党羽。杨坚看中了他,在密谋取代北周帝位之前派心腹与他面谈,他欣然接受杨坚的招纳,并对杨坚表达自己愿意追随他,即使事败全家被杀也情愿的决心。于是杨坚让他在丞相府担任司录,官虽不大,却很被重用。
周宣帝驾崩,静帝继承王位,因为他时年仅7岁,杨坚便以外戚的身份“受命”辅佐朝政。此时,他的篡周之心昭然若揭,引起了部分忠贞之士的反对。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反叛给杨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杨坚心腹崔仲方、刘防、郑译均不敢赴前线任监军,形势危急至甚,高颎自告奋勇接受使命。
高颎到达军中,根据事实对将官进行升黜奖惩一番,由此军心大振,形势迅速改观。原来韦孝宽的军队停顿在沁水的西边,以胆怯、观望的架势临敌。为了改变形势,高颎命令立即造桥渡河。他估计到敌人会从上游以火烧桥,乃预先防备,使敌人的破坏未能得逞。大军过后,效仿古人破釜沉舟、背水列阵的故事,烧掉新造的桥,以示决一死战。随即深入敌境,与宇文忻、李询等人商量,设策以破敌军。尉迟迥据守邺城,军威正盛。那时,两军对阵打仗,旁边往往有许多老百姓观看。这次宇文忻征得高颎的同意,先挥军攻入旁观者人群,由此引起旁观者人群大乱,宇文忻乘机大呼:“敌人被打败了!”于是,尉迟迥大军受到4万逃散人群的冲击,队伍大乱。高颎、宇文忻等挥军乘势攻入邺城,尉迟迥大败而逃。
最后,走投无路的尉迟迥自杀。当高颎凯旋回朝之时,杨坚高兴至极,加封高颎为柱国、相府司马,封其为义宁县公。
改革旧制平定南陈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史称隋文帝。高颎高居相位,被拜为尚书左仆射、纳言,封渤海郡公,权倾一时。
高颎任相不久,便与苏威等人对北周遗留下的旧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首先从重新修订北周的法律开始。他们所修订的法律,不仅为隋朝所施行,而且亦为后世所沿用。针对税赋过重这一弊政,他们提出减税的主张;同时请文帝下诏检查户口,以防止偷漏赋税。高颎提出的“输籍法”,凡民间赋税皆记其数于籍账,使州县长吏不得随意增加减少。此外,高颎还主持兴建了新都大兴城,大大加强了对北方突厥强族的防御。
文帝在高颎等人的辅佐下,国家政局安定,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隋朝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隋文帝便着手开始统一大业。
开皇元年,在高颎的推荐下,文帝派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以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要他们筹划平陈之事。次年。任命高颎为总指挥进行试探性南征。兵出之后,陈宣帝死讯传到,高颎以“礼不伐丧”为理由停止进攻,班师回朝。
不久,他又接受处理萧岩叛乱后带来的属民。高颎主张隋朝与陈通使以礼相待;抓到陈朝的间谍都是发给衣服,客客气气地将他们送回。文帝问高平陈的具体策略,高颎说:“由于气候原因,江南要比江北收获较早。在江南收获季节,我们稍稍集中兵马,扬言要出战江南。这自然会使他们屯兵守御,从而收获的时间就会被耽误。当他们集中军队时,我们就解散军队,反反复复地这样干,他们必定习以为常,从而麻痹大意起来,然后我们再调集军队,乘他们犹豫之际,乘机渡江,登陆作战,我方定可一鼓取胜。况且江南土质不好,房子都是竹子茅草做的,所有积藏都不是在地窖里。我们秘密地派人过去,乘风放火,如再修复,则再烧之。如此反复几年,必将耗尽他们的财力。”杨坚按照他的设想去做,果然收到理想的效果。
开皇九年,隋朝分三路大军攻陈,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杨素为各路元帅,统归杨广节度。此时的高颎是晋王府长史,掌握着实际的指挥权。东路大军将领贺若弼早有准备,他卖了五六十艘旧船,给陈军造成了近期隋军不会大举进攻的错觉,松懈了陈军的斗志。贺若弼下令江防军人,每接防之时,一定要到广陵集中,并且大张旗鼓,营房帐幕遍于田野。陈军最初看到这种情景以为是隋军要渡江,就急急忙忙准备抵御,结果发现隋军是换防,就习以为常,不加警惕了。贺若弼又经常派兵沿江狩猎,人马喧嚣,如此反复,也使江南陈军逐渐麻痹起来。结果是贺若弼由广陵渡过长江时,陈军还不知道。与此同时,另一支军队在韩擒虎的率领下也渡江到了采石。很快,隋军攻入建康,抓到了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隋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
高颎在平陈之役中,功劳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一次宴会上,文帝说:“高颎平定了江南,虞庆则使突厥降服,可以说是功勋卓着啊!”
受诬失宠直言被杀
高颎功高盖世,受到朝中官员的嫉妒,说他图谋不轨的谣传时有发生。好在隋文帝非常信任高颎,不仅将那些告密者尽皆杀掉,而且还并好言安慰高颎,并亲授他为上柱国,封齐国公。
君主的厚遇和高度评价,并没有使高得意起来,相反,他却是更为谦虚,对隋文帝也更加由衷地感激。但即便如此,依然没能逃脱位高权重之人的诋毁陷害。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特别善妒,她不准文帝接触任何后宫的妃嫔。尉迟迥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因为父罪被没入后宫。一次,文帝见到她,很是喜爱。此事被独孤氏知道后,愤恨之心促使她在文帝上朝之时将她杀死。文帝得知大发雷霆,骑马跑出皇宫,一下跑出了20多里。高颎、杨素等人随后追赶,抓住文帝的马缰苦谏。高颎说:“皇上你怎么能够因为一个妇女而轻易地丢开天下呢!”文帝听了这句话,情绪稍稍和缓了些,直到深夜才回宫。高颎、杨素双双从中斡旋,文帝、皇后二人才算言和收场。
事情虽然不大,但却给高颎理下了祸根。高本是独孤氏的家客,独孤氏与他一直来往密切。但自从他说独孤氏是一个妇女之后,独孤氏就怀恨在心,不与他来往了。
高颎的女儿嫁给太子杨勇为妃。杨勇由于喜好奢侈、亲近女色,文帝与皇后渐渐不再宠爱于他,还打算废其太子之位。文帝在向高颎征求意见时,高颎就以“长幼有序”相劝,文帝则认为高颎是为谋己利,有意袒护亲家。后来,高颎的夫人去世,文帝夫妇打算帮他再娶一位。谁知被高颎却婉言谢绝,说自己退朝只读佛经,而无心再娶。文帝很是高兴,独孤皇后却不然。她听说高颎的一个小妾刚刚产子,另一小妾正在怀孕,所以就对文帝说高颎不愿意娶妻是在欺骗皇上。从此文帝对高颎就更加疏远了。
开皇十八年(597),文帝打算征讨辽东,高颎坚决不同意,但在文帝的一再坚持下,只好出征。后因疾疫流行,军队人马十之八九病死,无功而返,独孤皇后于是趁机在文帝面前中伤高颎。这次统军主帅名义上是汉王杨谅,高颎则掌握实际指挥权。高颎为人耿直,自觉责任重大,常常以大局为重不避嫌疑,对于杨谅的意见也多不采纳。杨谅恨透了他,返京后在皇后面前告状说:“儿万幸没有被高颎杀掉。”不经调查分析的文帝信以为真,对高颎更为不满。
隋军攻入建康之时,在枯井中活捉了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身兼统帅的杨广因为迷恋张丽华的姿色,想将她纳为己有,便派高颎之子德弘前往建康要求留下张丽华。不料想,高颎得知后勃然大怒,引用古训阻止说:“武王灭殷,杀了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娶张丽华!”怒斥杨广并将张丽华斩首。此事招致了杨广对高颎的记恨。
杨广与独孤皇后认为要废掉太子杨勇,必须先得除掉高这把太子的保护伞。所以杨广和独孤皇后都意图用谣言来打倒高颎,这是他们母子共同联合的阴谋,那些在朝中诋毁高的人只不过是替他们传话而已。
604年,晋王杨广弑父杀兄,夺得帝位,史称隋炀帝。炀帝起用高为太常卿。此时,高仍像原来一样恪尽臣道,见有不正确的地方,就直言不讳。很快又招致炀帝对他的不满。大业三年,杨广以诽谤朝政罪将其连同宇文弼、贺若弼一起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