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67

第67章 杨士奇

杨士奇(1365-1444),宣宗朝和英宗初年内阁大臣。名寓,字东里。江西泰和人。曾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初进左谕德,成祖北巡,常使留辅太子。仁宗即位,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宣宗朝和英宗初年,长期辅政。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着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谨慎供职辅佐东宫

杨士奇自幼丧父,随母改嫁罗家,后恢复原来的杨姓。虽然家境贫寒,但杨士奇刻苦攻读,终于学业有成,为了生计,杨士奇便设馆以教授学生为业。建文帝初年,召集各地儒生纂修《太祖实录》,杨士奇被召入翰林院,担任编纂官。不久,建文帝命吏部考试评定史馆中各位儒生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修养。吏部尚书看到杨士奇写的对策,说:“这不是平常儒生所能说的话”,于是上奏他为第一名。朝廷由此任命杨士奇为吴王府副审理,但仍然让他在实录馆里供职。明成祖朱棣即位,改任编修。后来,选入内阁,掌管机密的军国大事,几个月后提升了侍讲。

永乐二年(1404),成祖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按惯例要挑选品行学问俱佳的大臣入太子东宫,对太子进行教育辅导。杨士奇被任命为左春坊左中允(东宫官),成为太子诸多老师中的一员。

永乐六年(1408),明成祖朱棣巡幸北方,命杨士奇等人留在南京辅佐皇太子朱高炽,这期间,杨士奇发现朱高炽生性仁厚,笃好经史,更是尽心教导。

当初朱棣起兵靖难时,其次子汉王朱高煦屡建战功,成祖曾许诺朱高煦,靖难成功后立他为太子。朱棣很喜欢这个类似于自己的英武善战的儿子。但是这个朱高煦不喜欢读书。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不善骑射,并有足疾,朱棣不喜欢他。但朱高炽笃好经史,仁爱宽厚,这一点很得他的那些文人出身的老师们的喜爱。后朱棣在群臣的建议和习惯法统的压力下,不得不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但他本人内心依然不满。汉王朱高煦也为此心中怨恨。成祖又很怜爱幼子汉王,恩宠有加。

永乐十二年,成祖带兵北征,杨士奇等人仍辅佐太子留守京师。这时汉王朱高煦更加激烈地诬陷、中伤皇太子,在朱棣面前进谗言,搞得成祖朱棣又心神不宁。这时,杨士奇始终竭立教导、维护太子,在成祖面前替太子说了不少的好话。成祖班师回京时,太子迎驾迟缓,一气之下,朱棣下令将东宫官员黄淮等人都缉拿下狱,唯独宽免了杨士奇。成祖把太子严厉申斥一顿,又把杨士奇叫来问太子的状况。杨士奇说:“太子的孝顺诚敬一如既往,所以接驾迟缓,都是我们臣子的罪过。”经过杨士奇的一番好言相慰,朱棣的怒气才慢慢平息下来。在杨士奇的竭力进言下,皇太子又度过了一次信任危机。

永乐十四年(1417),成祖在北京听说汉王朱高煦有异心,有图谋取代太子等不轨迹象,立即从北京赶回,召问蹇义。蹇义说不知此事。成祖又召见杨士奇,当成祖问及汉王之事时,杨士奇则直言不讳地请皇上认真考虑汉王的用心。成祖默然不语。王子谋反之事,关系重大,蹇义不敢说,但机智的杨士奇含蓄而有分寸地向朱棣暗示了汉王的异心。

汉王朱高煦图谋反叛的事情完全败露。朱棣大怒,下令削夺汉王的护卫,将他安置在乐安州(今山东广饶)。乐安州距离北京较近,即使作乱,也能很快将他擒获。至此,汉王朱高煦对太子地位的威胁基本解除。

执掌机务效力显功

永乐二十二年(1424)秋,明成祖朱棣最后一次北征蒙古,于南返途中病逝。同年,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杨士奇晋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刚一即位,仁宗就令杨士奇草拟诏书,将诸如制造下西洋的宝船,在云南取宝石,在交陆(今越南)采金珠,在撒马儿等处取马和其它采办、烧铸、进供等事项一概停办,以节省财政开支,同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一次,杨士奇面奏仁宗说:“皇上开恩减少岁供的诏令刚下达两天,惜薪就传圣旨征收供枣80万斤,这和前面所下的诏令是相矛盾的。”仁宗听后,当即命令将征收数字减去一半。

实行礼仪制度是保持统治者权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又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作为文官的杨士奇深谙此道。成祖去世,仁宗为成祖服孝已过27天,礼部尚书吕震请求皇上改穿吉服,皇上未答应。士奇认为按照礼制不可以改穿吉服,就此事与吕震发生了争执。第二天,仁宗身穿白冠麻衣临朝巡视百官,大臣中只有杨士奇和英国公张辅穿着孝服。皇上表彰士奇懂礼节,升他为少保,并赐予他与杨荣、金幼孜“绳愆纠缪”银章,准许他有权密封上奏事情。之后不久,杨士奇又被晋升为太傅。后来,又兼兵部尚书,同时领取三个职务的俸禄,但杨士奇坚决辞谢尚书俸禄。

1425年,仁宗驾崩。六月,宣宗即位。宣宗继承其先父的事业并将其推向前进。

宣宗即位后很快就改革了科举制度。新的科举取士法是由杨士奇提出的。仁宗在位时,杨士奇建议科举考试兼取南、北士人。原来由于文化水平高低的不同,严重出现了会试多取南方士人的现象。改革后,朝廷将考卷分南卷和北卷,让考生在试卷上标明,并分配录取比例,北四南六,从地域上加以平衡。宣宗继位后,就按这一改革方案录取士人。科举取士的改革,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这时,明王朝同安南(越南)的关系又趋恶化。安南企图独立,明军几次征讨都失利,王通损失约3万人,柳升损失7万人,物资损耗则不计其数。是否放弃安南的议题摆到了内阁的桌面上。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的大臣都认为放弃安南,只能表明明王朝向其示弱。出于现实的考虑,杨士奇和杨荣都主张放弃安南,并以汉代放弃珠涯为例,向宣宗说明了利害关系。宣宗下令遣使承认安南独立。双方罢兵,明王朝因此每年节省了大量军费。

辅佐幼主抑郁而终

1435年正月,宣宗病死,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而70岁高龄的大学士杨士奇受命辅佐,又开始了他辅佐第四个君主的历程。

皇帝年幼,军国大政实际上由张太皇太后裁决,太皇太后又委任德高望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主持政务。凡朝廷政务,都先决于内阁“三杨”,而后送太皇太后核准,最后交百司执行。而“三杨”从政日久,经验丰富,精明强干,也很自信,指挥若定,锐气不减当年。

正统初年,逐渐强大起来的蒙古瓦剌部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边境。杨士奇深知北方边军物资短缺,武备松弛,担心边患一起,无力抵御。因此在正统初年他所建议实施的第一件事就是训练士兵,巩固边防力量。

不久,太监王振为英宗所宠信,逐渐干预朝廷政务,诱导英宗用严酷的的手段驭臣下,大臣们往往被投入监狱。朝廷大臣个个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面对如此局面,杨士奇心急如焚,却也无能为力。

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傲慢狠毒,曾经侵害平民并用暴力杀人。主管监察的官员纷纷上奏弹劾杨稷。朝臣议论应立即对他依法惩处,于是便将杨稷押入监牢候审。杨士奇此时年老生病休假在家,英宗害怕他一时难以接受而伤了身体,便急忙下诏予以安慰勉励。杨士奇十分感动,但又因忧虑而使病情加重,卧床不起。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去世,享年80岁。追赠太师,谥“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