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68

第68章 严嵩

严嵩(1480-1567),明世宗朝内阁首辅。字惟中,江西分宜人。严嵩窃踞首辅20年之久,贪污纳贿,陷害忠良,培植私党,造成嘉靖时期政治异常黑暗的局面,经济、边防均遭极大破坏,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

投机取巧混入内阁

严嵩在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授编修。严嵩身材修长,浓眉大眼,声音洪亮,诗文精熟颇有清誉。曾充任侍讲,在南京翰林院任职。正是他的文辞使得严嵩步步高升,飞黄腾达。

嘉靖七年,世宗朱厚熜命令身为礼部右侍郎的严嵩到湖北安陆祭告他生父兴献王的陵墓——显陵。祭罢显陵,严嵩回来复命时对世宗说:“臣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时,大雨都适时而停。产石地枣阳,成群的鹳鸟翔集环绕;把石碑运入汉江时,江水突然暴涨。这些都是上天垂怜关爱的吉兆,请命令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念。”世宗听了严嵩神乎其神的吹嘘,顿时龙颜大悦,当即派人办理此事,他也没忘了将严嵩晋升为吏部左侍郎。从此,世宗喜欢上了这个善于曲承帝意、又会撰青词的严嵩。不久,严嵩便当上了南京礼部尚书。

明世宗有一个特点,特别迷信鬼神、幻想长生,因此经常打醮设斋。搞斋醮这类仪式需要“青词”。这种词是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形式上要求写成骈文,并用笔写在一种特制的青藤纸上,因此称为“青词”。由于世宗热心斋醮,所以许多大臣都因擅写“青词”而得宠。善于察颜观色,巴结奉迎的严嵩,摸准了世宗的嗜好与个性特点,再加上颇有文才,青词写得十分出色,所以步步取得了这位昏君的宠信。

嘉靖十七年(1538),世宗准备将生父兴献王神主移入太庙,遭到群臣反对。严嵩开始也追随众议,后来看到世宗面色不悦,随即见风使舵改变主张,并精心策划兴献王神主移入太庙的仪礼。世宗对这件事感到很满意,后来特意赐给严嵩金币作为奖赏。第二年皇城上空出现祥云,严嵩借此大做文章,请世宗入朝,受群臣朝贺。严嵩特意作《祥云赋》及《大礼告成赋》,极尽谄媚之能事。

世宗崇信道教,喜欢佩戴香叶巾,并命宫人仿制五顶香叶巾赐给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认为根据朝廷礼制,香叶巾非大臣所有之物,拒不佩戴。可严嵩为了讨好世宗,每次进宫都佩戴香叶巾,上面再戴上官帽。世宗看到严嵩郑重其事的样子,心里更加亲信他而渐嫌夏言。严嵩见世宗对夏言的态度已发生改变,觉得对夏言下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一方面在世宗面前装出弱者形象,泪如雨下地说夏言欺负他;另一方面又谗言夏言傲慢犯上。世宗果然震怒,手敕礼部,历数夏言的罪过。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月,将夏言削职为民。

夏言去职后,严嵩顺理成章地顶替夏言的缺,官拜武英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坐上首辅的交椅。

迫害忠良贪污受贿

严嵩接掌内阁大权之后,为了巩固地位,开始极力排斥异己,对敢于揭露自己罪行的大臣更是不择手段地予以打击,不少仗义执言参劾严嵩的官员纷纷遭到迫害。

嘉靖二十七年(1548),给事中厉汝进参劾严嵩父子恣行奸恶,被贬为典史,不久又削籍为民。嘉靖三十年(1551)正月,锦衣卫经略沈练针对蒙古族俺答部的骚扰,上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粮库,联合各路勤王的部队攻击俺答疲惫之师。该疏先至严嵩手中,他压着不报。沈练得知此事后愤慨无比,再次上疏指斥严嵩父子奸行,揭露严嵩纳贿、擅权、陷害言官、嫉贤妒能等十大罪,要求世宗翦除此害。一向拒谏护短的世宗接到上疏后不仅没有责惩严嵩,反而下诏将沈练廷杖后贬谪保安。沈练至保安后,当地老百姓对他十分敬重,很多人都送自己的子弟向他问学。沈练向他们教以忠义大节,师生经常在一起咒骂严嵩父子,并扎了李林甫、秦桧、严嵩三个草人作为靶子练习射箭。严嵩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怒不可遏,不久便指使党羽杨顺捏造罪名将沈练杀害。

原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对严嵩的恶行早已痛恨不已。嘉靖三十二年(1553),升任兵部武选司仅一个月的杨继盛,出于为国除奸的一片忠心,愤然参劾严嵩。世宗此时已一意宠信严嵩,接疏后大怒,加之疏中有劝世宗“或召问二王,或询问阁臣”等语,认为这是杨继盛有意挑拨自己与诸王的关系。于是下令锦衣卫将杨继盛逮捕,廷杖100后押入监牢。杨继盛在狱中关了3年,世宗本来无意杀他,但严嵩认为让他活下来无异于养虎,便在另一个重要案件中无中生有地把杨继盛牵连进去,将他杀害。

在陷害忠良的同时,严嵩大树私党,在重要部门遍插亲信。其子严世蕃身任工部右侍郎,因严嵩年老体迈精力衰退,大事均委他办理。严嵩义子赵文华任工部尚书,并把持负责向皇帝呈送奏章的通政司。凡官员呈给世宗的奏章,必先由赵文华交副本给严嵩过目,经他批准的方能上奏。吏部文选郎与兵部职方郎也分别由严嵩的亲信担任。他俩被人称为严嵩的文武管家。此外如尚书吴鹏、欧阳必进、高耀、许炝等人,都是严嵩的死党。由于有严嵩撑腰,这些人个个骄横恣睢、飞扬跋扈。

严嵩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大肆牟取私利。严嵩垮台后被抄家,共抄出黄金3万余两,白银200多万两,其他珍宝价值白银数百万两。

邪不压正穷途末日

严嵩辅政后,常常让其子严世蕃入值房代为票拟,时人干脆称严氏父子为“大丞相、小丞相”。严世蕃通晓朝章国典,又畅晓时务,善能揣摸帝意。世宗交下的咨询手札,有时言辞深奥,严嵩常不能解其意,而严世蕃往往能参透世宗的言中之意,据之奏答,常能迎合世宗的心意。时逢严嵩的妻子病故,严世蕃在居丧期间不能进内阁代严嵩票拟。严嵩年已80余岁,头昏眼花,世宗所下御诏常不能应答,便派人拿回家去问世蕃。而严世蕃正和妻妾们淫乐,不能及时解决,中使守在值房催促,严嵩无可奈何,只好自己硬着头皮批答,往往言词不清,前后矛盾,世宗看后很不满,又拿回来让他修改,结果越弄越糟。本身严嵩年老体衰,反应迟钝,世宗早已有意疏远,如此一来,世宗对严嵩的不满日益加深。

嘉靖四十年(1561),世宗所居永寿宫失火,于是移居玉熙殿。但世宗对玉熙殿很不满意,想新建一所宫殿,为此征询严嵩的意见。严嵩却建议他暂居南城离宫。南城是当年英宗被囚禁之地,世宗听了极不高兴。此后,凡军国大事都不让严嵩再过问了。

就在世宗对严嵩日渐不满之际,宫内来了个善于扶乩的道士——蓝道行。世宗对他深信不疑,问乩仙:“天下为什么不治呢?”蓝道行假借乩仙之意说:“贤不竟用,不肖不退耳!”世宗问贤与不肖各是指谁,蓝道行说:“贤如徐阶、杨博,不肖如严嵩。”世宗又问:“那么乩仙为何不除他呢?”蓝道行假借乩仙说:“留待皇上正法。”一天,御史邹应龙在一个内监家里避雨,从内监口中得知了此事。邹应龙估计世宗已有除严嵩之意,于是下定弹劾严嵩的决心。在徐阶的暗中支持下,邹应龙上疏揭发严嵩“溺爱恶子,召赂市权”,揭发严世蕃“凭藉父权,专利无厌”。邹应龙还向皇上发誓:“我所说的如果不实,请皇上斩下我的头向严氏父子谢罪。”世宗早有除严嵩之意,随即下令将严嵩罢职,其子严世蕃及孙严鹄谪戍边地。严嵩向世宗求情说:“我已经84岁了,儿子和孙子都谪戍到边远之地,请求皇上允许他们移到近便的地方,以赡养老臣,让我度过不多的有生之年。”世宗没有答应他的请求,狂妄自大的严世蕃在去戍地的途中逃回了原籍江西,继续在乡里横行作恶,掠人钱财,并私通倭寇。他组织家兵4000余人,与其门客诽谤时政,收养江洋大盗,有潜谋造反之意。1564年,南京御史林润获悉此情后,起草奏疏,与徐阶讨论修改后,上奏世宗。世宗震怒,下令将严世蕃以大逆不道之罪处死,罢黜严嵩及其孙子为民,家产、房屋全部没收。严世蕃斩首之日,京城之人持酒观看,拍手称快。

年老体病的严嵩失去了往昔的一切权势和财富,乞求世宗允许他在家乡江西祖坟旁搭一草棚度日。隆庆元年(1576),严嵩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