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夜雨夜话
6910000000027

第27章 风雨寄情(7)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使读者在散文作品的阅读中,时不时可以体会到作品与自己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探讨散文的诗性智慧,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由此孕育的诗性智慧。众所周知,中国的诗性智慧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以逻辑思维为特征的理性智慧。三国魏玄学家王弼说“意以象尽”、“尽意莫若象”、“得象忘言”。在他看来,作者想要获得“意”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借助于“象”的显示,而“象”中所表达之“意”,则必须通过语言的阐释才能抵达,即所谓的“象以言着”。再加上中国文字立足于象形这种特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以规范和分析为主的完全不同,使得“象”与“言”相互印证和流动,在造成概念的模糊和多义的同时,又通过联想和交融,促进了作者思维的活跃与机智。因此,我愈加偏重于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更倾向于艺术化和形象化。既有直观性的整体智慧,保留着博大的文化情怀,整合和融合了多种文化,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化;同时,也具有特殊的审美感受,比如在佛教的创立国印度并没有佛像,而自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运用非常丰富的想象力,给佛教中的神塑造出人性化的雕塑。这一点还可以在中国的禅庄那里获得更加满意的印证,这就是形象化。

当下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带有明显的禅宗式和宗教式的诗性智慧。

这类散文,无论是寄情于山水,还是感悟于生活和个人经历,即就是发掘沉积于古老城廓和颓废篱墙之下的文化,所主要表达的并不是对山水形态的描摹,而是如实记录生活的场景并借形象来思考民族、文化和个人的命运,追求的是生命感受之中的顿悟。这样,在创作中,就不能仅仅拘泥于文字表面的意义,而是要通过文字的张力,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所能够全部承载的诗性智慧,要选择一种阅读心态,才能体会其作品的“韵外之致”和“言外之意”。

三、散文的诗性空间

散文创作是最少约束,题材又最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看,散文题材的广泛和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生活素材、人生体验和环境感受转化为富于艺术质感,即既具理趣文采又有鲜活灵动艺术形象而韵味悠长的“美文”。

从诗性建构理论来说,意象的营造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开拓诗性空间。

在我看来,在散文创作中重视意象,不但是散文形式上的一种革命,并且在审美张力和审美表意范式与审美形态学方面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前文已述,理论思路和参照点的不同,足以导致所发现的散文诗性的不同层面和特征。于是,我不想从总体上去解析散文意象。无需讳言,本文所采用的思路是一种狭义的、个人化和地方性的策略,也就是说我首先充分注意到所谓散文意象并不是一个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完全一致的观念或者概念。散文评论界广泛存在的不同的声音已经表明散文意象自身的涵义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不应该强调散文意象统一的、完整的某种属性或特征,而应该承认每个人的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和矛盾性的存在,或者正是作者的风格之所在。

散文意象的建构是散文诗性空间的重要表现,但散文意象过去极少受到散文研究者的关注。由于种种原因,意象一词,被通常认为是诗歌的专利,这样一来,意象仿佛成为散文的奢侈品,甚至有学者认为意象与散文根本无涉,事实上,这对散文来说是不公平的。意象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意义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我国古代散文中,早就有大量的意象存在,如枟庄子枠等。在现代的散文大家何其芳、余光中、王鼎钧、余秋雨、贾平凹、汪曾祺等等的部分散文作品中,意象不仅丰富绵密而且组合建构意象的能力绝不亚于诗人。

现代意义上的意象内涵的体认,得益于二十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从意象的类型来看,有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听觉意象、静态意象、动态意象等等,从其构成来分析,有单一意象、组合意象以及意象群之分。上述意象的分类主要是针对与一般的文学体裁而特别注重于诗歌。从诗歌与散文的意象比较总体上来说,诗歌的意象比较尖新和峻峭,跳跃幅度大。散文的意象则侧重于细节和综合,其发展和推进的速度比较平缓和连贯;诗歌的意象多含蓄朦胧、缥缈参差,甚至可以有些玄妙;而散文的意象尽管也有隐喻、象征等之类,但却要比诗歌明确和浅显许多。

四、散文的诗性结构分析散文的诗性结构,我们不能忽视散文的结构是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多重语义这一特性。散文的结构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字面和表面的外部组织方式,更加应该分析作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思想等,特别要注意把握作者如何把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文字这一物质形态。换言之,一个作者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式,总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外部与内部的交融、规范与独创的共存、经验与超验的统一。在分析一个作者散文作品的诗性结构时,不能回避散文文本的结构。

一般来说,现当代的散文有四种结构形态:情感结构、意识结构、意象结构和语言结构。情感结构和意识结构在很多散文中可以得到印证,而意象结构在本文第三个问题中已经作过比较详细的论述。

语言是构成散文诗性的源泉,是存在的家园,是作者(人)的存在地域。

过去我们在散文创作中反复提倡说散文应该讲究文采和炼字锤句,强调散文语言的优美性,主要是从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是从语言修辞的层面上来理解语言,所以,要求散文语言要做到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形象,以致使这样的要求成为了散文这一文学体裁标准化的审美原则。在这个标准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散文理论在语言研究方面有着先天的缺失,那就是不仅忽略了汉语言所具有的“诗性资质”,而且忽视了语言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最为基本的表现,是一种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和凝结,尤其是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人的存在的家园。

事实上,散文语言在具有“世俗语言”的同时,也具有呈现出“诗(歌)性语言”的特质,更多的时候,散文语言以诗性语言居多。换言之,在许多优秀散文中,我们感受到的语言是一种来自于存在的本源,是作者内在的根性本真语言,是思与诗的交融和生命对于世界体验的自由创造。散文在语言的诗性化方面,有三个特征,一是语言的感性化强于理性化,二是陌生化优于隐喻化,三是韵律化多于口头化。

感性化强于理性化。在散文中主要的表现是作者的个体生命对生存、文化、自然、命运环境等的感受是独特的,由此而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语感的氛围。陌生化优于隐喻化。在散文作品中主要表现于通过民族地域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以及古老文化沉积的挖掘和发现,用一幅幅对一般读者而言的陌生化的场景,描写那种生机勃勃、充满激情、又具有博大胸怀、人文精神和地方特色的以及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感性神秘状态。韵律化多于口头化,最主要的是指散文语言富含诗歌的音乐性。“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韦勒克、沃伦枟文学地理枠)。”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到散文创作必须重视散文语言的声音节奏,首先因为汉语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具有其他语种的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所不能比拟的艺术魅力,这是汉语民族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从文气方面来说,提倡语言的韵律化,可以使散文更加生动有味,更加优美精致,还可以加强散文的吟诵性和可读、耐读性,可以使散文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认同。散文语言的韵律性是构成散文诗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散文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语言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人生状态,浅析散文的诗性建构,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一个散文作者,想要将哲学思辨、生活状态和对文学以及人类的思考转化为可以感知中的散文,就必须以诗性的语言来构筑散文,在文字的组合中寻求真实与美好的对话,使得散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词与物的融合,思想与表达的一致,人本与文本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和谐,民族同世界的交流。 附:主要参考书目

周宪着.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3

鲍曼着;流动的现代性.洪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库恩着;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

朱光潜着.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张智辉着.散文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苏珊·朗格着.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同上.艺术问题.1997

吴承学着.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薛世昌着.文学创作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范培松着.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袁勇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陈剑晖.诗性散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方遒.散文学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枟中国散文论坛枠、枟中国现代散文初探枠、枟中外散文比较与展望枠、枟结构与意义枠、枟散文研究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