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俗
6936400000010

第10章 生活风俗(9)

后湖船(即玄武湖船),共有12条船,又分三种,1号楼船,长5丈5尺,供钦差和高官乘坐;2号楼船,长4丈2尺8寸,供黄册库(明代存放全国户口版籍,赋役情况的档案总库)的主事官员和小官乘坐;3号是后湖平船,供黄册库普通工作人员乘坐。黄册库戒备森严,所有船只都“复锁其舟如故,躬验之,加封识焉”,只有到了逢一、逢六“济渡”的日子,进湖的人经盘査、登记,才可按级别登船,由掌管锁钥的内监开船进湖。

到了清代,朝廷实行封海政策,惟南京商人王开泰的商船,仍然特许和海外保持商贸联系,他的商船曾将包括新出版的《红楼梦》(9部18套)在内的67种中国图书,于1793年运抵日本长崎,为发展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人亲切地把中国的船称为“唐船”、“南京号”、“南京船”。

在南京船停泊日本长崎港的那些日子里,日本画家长谷川雪香,临摹了船的外观图,不但有十分严谨的船体尺寸,画兼有一定的美术价值、民俗价值,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先辈是怎样漂洋过海,在浪花中开辟航道的。至今南京船的真迹图,还在日本松浦史料博物馆里珍藏着。

五、其他风俗

13.消灾祛病保康健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疾病染身,旧时南京人、鼓楼人也不例外。由于缺乏卫生医疗知识,一旦碰上小病,便大惊小怪,患上大病则手足无措,有的甚至求神仙拜菩萨,乞求灵丹妙药,渐渐地,有些没有科学道理的习俗,也就流传起来,而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消夜啼婴儿夜间哭闹不停,俗称“夜啼”。“消夜啼”的习俗是,用一张三寸宽七寸长的红纸,写上:“天黄地绿,小儿夜哭,君子念念,睡到日出。”或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把写好的红纸,夜深人静时贴在要道路口等显眼地方,引人去念。有些识字的老年人见到路口贴着消夜啼的红纸,则主动地连念几遍,好让那家的夜啼婴儿早点不哭,认为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其实,这种“消夜啼”无济于事,但人们口口相传,就是乐此不疲。更有荒诞的是将纸条贴在小巷口的小便池上:“出卖重伤风,一望就成功”,完全是一种嫁祸于人的不光彩做法了。

叫魂婴幼儿有时受到惊吓,痴痴迷迷、或昏迷不醒,俗称是吓掉了魂(吓着了),有些父母不去求医问诊,却迷信叫魂,认为要把魂叫回来。“叫魂”形式有三种:一是看“猫眼”。正午时在病孩住房外间门槛内太阳能晒到的地方,放两个小碗,右边装清水,左边空碗口上蒙一张很薄的白纸;病孩的母亲站在房内病床前,请一位老年妇女面向门外坐在碗后,用右手食指蘸清水向白纸上轻淋;同时叫“丫丫(病孩名)回来吧”,母亲应答说:“回来了”。连叫喊七遍。滴的水渗透到白纸下聚成水点,在阳光的照射下成圈圈形状,叫“猫眼”,一旦见到猫眼就证明孩子被叫回来了。如果没有见到“猫眼”,则再叫七遍,直至出现“猫眼”为止,最后将蒙碗口的白纸搓成团,擦擦病孩的脸,或是塞在卧床不起小儿的怀里。二是瓢敲门上方。夜深人静时,用一个木质饭勺(俗称“饭瓢”),包以老年妇女的青头巾,敲病孩住房的上门框,每敲一下喊一句“丫丫回来吧”,有人应声“回来了”,共敲七下喊七遍。叫魂时呼喊病孩子名字的声音要高而长,“回来”的“回”字更要高而长。最后把青头巾盖在病孩的头上,饭瓢放在其身边,使其睡觉。三是泥盖脑门。婴儿头顶有一块迟迟不长的骨头,叫脑门。俗以为人的灵魂出入肉体,都须经过脑门。夜深人静时,把病孩抱到原来被吓唬的地方尿泡尿,两个指头捏一点土放在脑门上揉揉。再把病孩抱回家,边走边喊“丫丫回来吧”,应声“回来”了。“丫丫上床了吗?”答曰:“丫丫上床睡觉了。”民间认为,孩子灵魂出窍后已经给找回来了,睡醒后孩子一切都好了。

鬼摸头有些小孩会莫名其妙地喊头疼、脑热,问他是否着凉受了风寒,还是穿得太多,热得犯昏,孩子小,说不出个所以然,讲迷信的长辈就会说,这孩子被家鬼摸过头了。旧习俗是家长取来一只装了清水的海碗,取3根方头筷子立于水中碗底,左手扶着筷子,右手用水淋到筷子另一头,口中念念有词,“是爷爷(已故)摸了孙子的头了吧,你要喜欢他就得保佑他,别让他头疼脑热了,你要什么,我们马上烧纸烧给你。”如果筷子站不住,再念他奶奶、外公、外婆,只待筷子能在碗里站稳,即表示孩子的头已被那个“祖鬼”摸过,于是就在路边墙角,给孩子的祖宗烧香磕头,笃信孩子的头疼病就好了。

除晦气老南京,不管是官是民,如遇到疾病或不顺心的事,就在购置的风筝上写好自己的姓名和不吉利、不顺心的事由,然后放飞风筝至高空,有意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飞得无影无踪,谓之将一年的晦气统统交给风筝带走。

还有一种除晦气,是那些家有丧事,为出殡人专门订下的习俗,每一个送丧回来的人,在进自己家门前,一定要点燃一支火把,并从火把上跨过,谓之将晦气一扫而光。

倒药渣旧时,南京地区多中医,在福建路、娄子巷的居民家门口,常有人将一罐子中药猹倒在路中心,让行人践踏、跨越,谓之“千人踢、万人踩”,可以把病家的恶疾带走,亦是将病魔踩得稀巴烂,他就不会再祸害老百姓。

进入明清时代,人们信医的多了,对照医书,也能自己买药治疗一些小病小痛。

清代文献家、藏书家甘熙在他的《白下琐言》中曾列举二例。一是道光壬辰年,儿子患鼻痘,有人讲热重了,让以生梨汁灌之,结果病未治好,反而洞泻不止,甘熙无奈,翻阅《聂新吾话幼心法》,乃服用参归鹿茸汤,次日,加倍服用,“顶起浆浓,竟保无恙”。景岳云:“治痘不宜迟,痘之不同,无过寒、热、虚、实四证。大都虚则寒,实则热,虚宜温补,实宜清解……”二是一小儿出痘,被世俗之医耽误,后经号称“耿痘”耿天池医治,以大剂温补投之,催发一番新痘,服药后果如其言,而浆回痂结矣。

甘熙还提到大荒之后必有大疫的规律。道光壬辰三年,“疫气流行,互相传染,死亡甚众,其症大略相同,发热、内烧、发狂、发斑、发黄,治以达原饮、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等剂,有验有不验的,各家门口挂红插柳枝,谓之‘送瘟神’,比户皆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清代对瘟疫流行的几种处理方式。

民国时期,南京的卫生状况很差,市容市貌脏乱不堪,当时的民国政府卫生部就规定每年夏冬两季,开展卫生运动,以唤起民众注重清洁及公共卫生,促进全民身心健康。1929年还规定5月15日为“全国污物扫除日”,采取不少改变旧卫生习俗的做法,诸如在电台宣传卫生运动的重要意义,免费为市民办医疗卫生展览,免费发放宣传资料,为部分市民免费进行健康检査,接种牛痘和打霍乱预防针等等,卫生运动逐渐走进市民心里。

解放后,我们从国民政府手中接过来一副烂摊子,百废待举,百业待兴,针对满目疮痍的市容,于1952年开展了全市爱国卫生运动。鼓楼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美帝细菌战”的号召,男女老少十万人齐上阵,开展以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除四害的积极分子、卫生模范,这一年鼓楼区被南京市评为“卫生模范区”。

区内盐西街的林桂涛,虽然一只手臂行动不便,但他坚持上午灭蚊下午灭蝇,成绩显者。1953·1955年全区开展春季、夏季爱国卫生活动,发动全区市民为水井、厕所消毒,填平污水坑,为粪坑加盖,清除垃圾和卫生死角,切断传染病传染渠道。龙仓巷一条臭气冲天的“龙须沟”,被彻底清理。其中1954年南京遭遇特大洪水,当时的三牌楼、丁家桥等街道水患严重,受淹群众3万多人,脚被泡烂、患痢疾者比比皆是。为此,区里组织机关干部和365名消毒员分赴各街道喷药消毒,为居民注射预防针,有效地杜绝了大灾之年发生大疫情。区内居民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尤其是消灭蚊蝇等“四害”,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也成为新时代一种好的卫生习俗。

捞孑孓凡有积水的阴沟、暗角、水洼,一个也不漏过,用纱布罩捞上蚊子的幼虫(孑孓)予以消灭。

脸盆扑用肥皂浸水擦在洗脸盆的内沿,傍晚时分去沟、塘边、荒草地,挥舞脸盆,向蚊群罩扑,不一会儿脸盆里就会沾了黑黑一片蚊子。用开水烫死,再抹肥皂再扑。

灭蚊袋用纱布缝成口袋,袋口用粗铅丝弯成一圆圈,用其在草地、灌木丛里兜捕,只要翻转纱布袋速度快,“飞来将”就无法逃遁。

诱蝇笼用旧铁纱网做成长方形的苍蝇笼,上留小小入口,内置鱼肠、虾头虾壳、梨子皮,放在菜场、鱼摊、厕所等处,以诱捕绿头苍蝇,苍蝇逐腐逐臭,进入蝇笼就再也飞不出来。

捕鼠器在老鼠夹子钩子上,或捕鼠笼里放进油条,洒入花生、玉米粒等香饵,诱捕老鼠,然后用开水将老鼠烫死。

鼠咬鼠区内一小学生发明灭鼠奇招,那可绝了,他将捕到的老鼠,往肛门里塞几粒黄豆,然后用针线缝上,或用小别针扣死,放鼠归洞,黄豆在老鼠肛肠里涨大,老鼠又拉不出屎来,只好疯狂地噬咬其同类,甚至把一窝小老鼠都咬得死光光。

扣麻雀用一根筷子支起一只竹匾,匾子下洒上米粒,用一细绳系于筷子下头,延伸至隐蔽处,待麻雀飞来觅食,猛拉绳子,筷倒匾扣,便能捉住刁滑的麻雀。

1956年全区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分别成立除“四害”工作组和突击队,到1958年,大张旗鼓,掀起除四害的高潮,全区上上下下同仇敌忾,“排山倒海除四害,造福子孙万万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十个月里仅捕鼠一项就达85690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境内居民生活中,缺医少药的情况比较普遍,于是人们口口相传觅得不少民间秘方,有的就十分管用。

墨鱼骨一名海螵蛸,是乌贼鱼(墨鱼)的主脊骨,色白两头略尖,味咸,无毒。据《本草纲目》称,“乌鰂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对跌破出血,用乌贼鱼骨刮下白色粉末,撒在出血处,血立即可以止住,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此土方子对有淘气孩子,乃至常常用菜刀的主妇来说,可是一帖灵药。另外用墨鱼骨末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白矾末吹伤,治蝎蛰疼痛;同麝香吹耳,治聘耳有脓及耳聋等症。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备一小瓶乌贼鱼骨骨粉,无疑是备下一剂止血圣药。

红茶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区境内掀起了一股培养、饮用红茶菌的热潮。

据说某发酵研究所培植了一种红茶菌,只需将一小块菌体(粉红色如海蛰皮状)置入干净无油污的玻璃缸里,倒入冷却的红茶,即可培养出红茶菌饮料,可治肠炎等症,被誉为“海宝”。这在《实用知识》里有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说封建帝王和民间都有培养饮用红茶菌的习惯,饮用红茶菌,对高血压、糖尿病、肠胃病、痔疮、便秘、失眠都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