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6945700000022

第22章 保持弹性,进退自如(1)

(第一节)能上还要能下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这时候你不妨把生命弯成一张弓,弯成一张能屈能伸弹性极佳的弓,以平和的·心态,坚韧的性格去坦然面对一切。经历风雨、经历阴暗,饱尝挫折、饱尝磨难,其实这都是在为你成大事储备必要的资源。

以蟑螂为例,蟑螂和恐龙是同时期的物种,可是恐龙旱已绝迹,而蟑螂存活至今,并且大量繁衍。因为蟑螂在墙缝里可活、壁橱里可活、阴沟里也可活。作为一个人’若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最卑贱的时刻、最痛苦的时刻也能像蟑螂一样能屈能伸,以屈求伸地活下来,那么还有什么大事不能成就呢?能上还要能下步,就被浑水潭叫住了:“朋友,将就着喝点吧,否则,你会死掉的。”“我要去找清水。”“清水?我旁边就是清水潭,你好好看看吧!”话音刚落,旅行者就迫不及待地往浑水潭的旁边看去,果然,发现旁边有个又大又深的水潭,可是,它已经完全干涸了。浑水潭说道:“怎么样?看清楚了没有?实话对你说吧,方圆百里内,除了我之外,再没有一滴水了。”旅行者万般无奈,只好捏着鼻子喝了几口臭水。他感叹道:“先干涸的总是清水潭,如今只有浑水潭留在人间,不喝又有什么办法呢?”

人要生存,要凭借很多条件,这些条件既有层次较高的,也有层次低一些的。如果你所依附的条件没有最好的,不要去强求。有时低一点儿的条件反而更适合生存。

同样,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不论是上台,还是下台,如果都能自如自在,那便是难得的大境界。

生活中从血缘关系繁衍出的爷爷孙子的辈分不能改变。但一个在社会中充当的“爷爷”或“孙子”,也就是当官的也好,当下属的也好全是在演戏。不可太认真,太执著,不论自己当什么都应能根据现实条件冷静面对,才是明智之举。

某公司有这样一位小伙子,有文化有事业心,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才干,大家都知道他很想当科长,同时电都认为他有当科长的能力。后来他真的被提升了,看他每天办公、开会忙进忙出,兴奋中难掩骄傲的神色。大家都替他高兴,也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可是过了一年,他“下台”了,被调到别的部门当专员。据说,得知消息的那天,他锁上办公室的门,一整天没有出来。当了专员后,大概难忍失去舞台时的那种落寞,他日渐消沉,后来变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再也没有升迁过……

事实上,人生的舞台本就如此,如果你的条件适合当时的需要,当机缘一来,你就上台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点,如果唱走了音,演走了样,老板不叫你下台,观众也会把你轰下台;或是你演的戏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就是要让新人上台,于是你就下台了。

上台当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难免神伤,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认为还是要“上台下台都自在”。所谓“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宽心最好,不能放宽心也不能把这种心情流露出来,免得让人以为你承受不住打击。你应“平心静气”,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想办法精练你的“演技”,随时准备再度上台,不管是原来的舞台或别的舞台,只要不放弃,终会有机会。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也很令人难堪,就是由主角变成配角。如果你看看电影、电视的男女主角受到欢迎、崇拜的情况,你就可以了解由主角变成配角的那种难过心情。

就像人一生免不了上台下台一样,由主角变成配角也一样难以避免,下台没人看到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在台上演给别人看。

由主角变成配角也有好几种情形。第一种是去当别的主角的配角,第二种情形是与配角对调。这两种情形以第二种最令人难以释怀。

真正演戏的人可以拒绝当配角。甚至可以从此退出那个圈子,可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要退出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生活。

所以,由主角变成配角的时候不必悲叹时运不济,也不必怀疑有人暗中搞鬼,你要做的就是“平心静气”,好好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别人证明你主角配角都能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你连配角都演不好,那怎么熊让人相信你还能演主角呢?如果自暴自弃,到最后就算不下台,也必将沦落到跑龙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就很悲哀了。如果能把配角扮演好,一样会获得掌声,有研究沈从文先生的专家认为,沈先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会有成就。当群众集会,人潮汹涌不息,口号响彻云霄声言打倒他的时候,沈先生仍然十分平静,默默地认真地做自己的工作。也正是有这种顺其自然的性格,沈先生对拔草、打扫厕所、陪斗审查等能自如应付。不难看出,顺其自然是一种成功的性格模式,它不仅能使一个人适应各种环境,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状态来求得人生的发展。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曾经谈起他的炼狱之苦,因为难以忍受饥饿,为了生存,韩美林在众目睽睽之下吃掉了别人扔掉的、爬满苍蝇的5个包子皮。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像:在那个年月,韩美林一听到碗响或“米”字就会本能的流口水,浑身发颤。

经过如此多的炼狱,韩美林挺过来了。他写道:“20多年后的今天,这5个包子皮在我身上产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业?壮了我多少胆?它让我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它炼就了我一身铮铮铁骨,它让我悟出了人生最最深邃的活着的真理。我虽然沉入了这无边的人生苦海,我却摸到了做人的真谪。”

韩美林曾对学生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一条汉子吗?一个多么高多么大的男子汉,就要有多么高多么大的支撑架。但这个支撑架全部都是由苦难、辛酸、羞辱、失落、空虚和孤独组合起来的。你得踢着石头打着狗,你得忍无可忍地一忍再忍,难舍难分地一舍。

保持个性固然是正确的,没有个性便没有创造力,没有主见,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会有深邃的思想,但成功者往往能在保持个。陛的同时,学会适当的顺应,否则容易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而惟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实力,寻找机会,再展宏图。

人生的机遇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起伏是难免的,有的时候逃都逃不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有“上台下台都自在,主角配角都能演”的心态,这就是面对现实的一种坦然,而且也会为你寻得再度发光的机会。

人生应该有进有退

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于深海中,春夏之前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浮到浅水面。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很简单:用一张十寸见方、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触入罗网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钻入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孔愈紧,马嘉鱼愈被激怒,瞪起明眸,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终于被牢牢卡死,为渔人所获。

马嘉鱼的悲哀就在于它不懂生存的进退之道。做人也是女口此,面对现实要灵活,千万不要一根筋,认准一条道走到底,有时退一步也许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例子:

文种是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间范蠡曾写给他一封信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

后来文种也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如范蠡退隐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佞臣陷害于他,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也有“走狗烹”之意,故而以谋反罪将文种杀死。

只知进,不知退,久居高位,遭。‘文种之祸”者,又何止一人?此等人最大的弱点是心中始终有个小聪明,误以为还能“收获名利”。可见,能进也能退,是多么重要。

说客出身的范雎任秦国宰相,以“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为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可是到了晚年,他却出现重大失误!他推荐的将军带领两万将士投降了敌人。投降乃是“株连九族”之罪,推荐者也难逃其咎。范雎虽深得秦王信赖而免于一死,但他心中一直忐忑不安。这时他的一位属吏蔡泽劝慰道:“逸书里有‘成功之下必不久处,之说,你何不趁此时辞去宰相之职呢?这样你不仅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声,又可享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般长寿!若还眷恋宰相之位,日后必招致祸害!请您三思。”

范雎听完大悟。于是请奏辞职并荐蔡泽为相。

其实,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取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屈与不争更为必要。也就是说,有时候要忍辱负重,有时候要走为上计,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与自己相关的许多人与物。

进取与退避是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的,只退不进自然不会成功。但只进不退也绝非智者所为。进取和退避是矛盾的统一。下面,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进退手段。

众所周知,湘军是曾国藩一手缔造的,它与当时清政府的军队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皆由政府编练。遇到战事,清廷便调遣将领,统兵出征,事毕军权缴回。湘军则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亲自选募,哨官则由营官亲自选募,而营官都是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乡、门生等。由此可见,这支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从士兵到营官所有的人都绝对服从于曾国藩一人。这样一支具有浓烈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的军队,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其他的团体或个人要调遣它,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军成立后,首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太平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依仗洋枪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部分地区。为了尽快将太平天国的起义镇压下去,在清朝正规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清廷于1861年11月任命曾国藩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巡抚(相当于省长)、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自从有清以来,汉族人获得的官僚权力,最多是辖制两三个省,因此曾国藩是有清以来汉族官僚获得的最大权力。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洋洋自得,也不敢过于高兴。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飘飘然。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在这个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他想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

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曾国藩叫他弟弟认真回忆一下湘军攻陷天京后是如何渡过一次次政治危机的。湘军进了天京城后,大肆洗劫,城内金银财宝,其弟曾国荃抢的最多。左宗棠等人据此曾上奏弹劫曾国藩兄弟吞没财宝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国藩很知趣,进城后,怕功高震主树大招风,急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分试,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并发给全饷;三是裁撤湘军4万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这三件事一办,立即缓和了多方面的矛盾,原来准备弹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弹劾了,清廷也只好不再追究。

他又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和打仗的时间很长了,难免沾染上旧军队的恶习,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曾国藩想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无意拥军自重,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曾国藩的考虑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但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贪权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那么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给清廷以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尽忠的印象,同时也有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领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其实,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朝廷不能调动的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对清廷是一个潜在危险。清廷的大臣们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办法去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曾国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他的以退为进换来了更多的利益。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国藩也是最著名的善于运用进退智谋的高手之一。

由此可见,在必要的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更重要,因为你可以重新发现一条生活的出路,也许更容易达到目标。

(第二节)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建院历史的久远。它辉煌的建筑和它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过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细节,只是很多人都没在意: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达到了目的。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许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有着壮观的大门的,或者,有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有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是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社会之门亦然。

相同的道理,在社会丛林中行走,你必须要懂得: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受着势力的控制,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别人能容纳你已是不错了,你就得遵守人家的规矩,就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压力,这种情形任何人都会碰到,特别是想干成一番事业的人更会碰到。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