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6945700000024

第24章 保持弹性,进退自如(3)

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你当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自己不受伤!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也只有“赔钱了事”了。因为,眼前亏不吃,换来的可能是一顿拳打脚踢,或是车子被砸坏。报警?人都快被打死了,还报警?报警也不一定来得及啊!由此可见,“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哪还谈得上未来和理想?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却元气大伤!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最佳典型,乡里恶少要他爬过他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顿拳脚,韩信不死也只剩半条命,哪来日后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所以,当你在人性的丛林中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可杀不可辱”,宁可吃些眼前亏。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做是无谓的牺牲。这样的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

当然,吃亏也并不是盲目的,还要有技巧。有一个规则是值得在人性丛林里进出行走时参考的,那就是一遇强示弱,遇弱示强。

“遇强则示弱”就是指: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强于你,那么你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竞争。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打败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不妨吃点亏,向对方示弱,以麻痹对手。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多数的强者是不屑这样做的。但也有个别的“强者”有欺负“弱者”的习惯,因此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虚实,降低对方攻击有效性的作用。一旦他攻击没有意思,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攻击你。至于有没有反击的必要,这就需要你视情况而定,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权衡的,何况还不一定可击败对方,生存才是主要目的。

“遇弱则示强”就是指:如果你的竞争者的实力比你弱,那么就要表现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种心态,不甘愿一直做弱者。因此他会在周围寻找对手,好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让他把你作为目标,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所以,这里的示强是自卫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而侵略也必为你带来损失,若判断失误,碰上一个“遇强示弱”的对手,那你必会栽个大跟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遇强示弱的故事:

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追讨群盗。对于普通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很快剿灭,毫不费力;但对于北方突厥,因其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却是大伤脑筋,多次交战,败多胜少。突厥兵横行无忌,李渊对其恨之入骨。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轮番攻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用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攻进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场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恭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被搞得焦头烂额,随时都有被隋炀帝以失职为借口杀头的危险。

大家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定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出使突厥,向其屈节称臣,并愿把“子女玉帛”都献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称臣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后仍耿耿于怀:“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领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李渊却有他自己的盘算,委屈示弱虽然表面上难看一点,但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

原来李渊分析天下大势后,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最终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要塞,但还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占居关中,才能谋取天下。进取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大后方。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毫无后顾之忧地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几万之众,即使全部屯守太原,应付突厥的攻击,追剿四方盗寇,也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军关中,兵少将缺,就更加难以应付。因此,惟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向突厥示弱,使其得到好处。所以李渊不惜屈节称臣,并亲写手书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为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与突厥议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李渊,子女玉帛则统统属于突厥。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的从太原进人长安的这段时间里,李渊只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马留守太原,却从未受到突厥的攻击,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大为收敛。李元吉于是有畿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兵马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李渊已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毫不费力地便收复了太原。

另外,由于李渊的示弱,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也借机购来大批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平空增加了不少声势。

李渊示弱让步的行为,为很多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强大的唐朝乞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个性意志坚定的表现,更是一个为人处世谋略的运用。尤其在官场上难得有事事如意,学会忍耐,婉转退却,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舍弃某些蝇头微利,也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他人的好感。为自己赢得友谊和影响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识之士不妨谨记之,善用之,必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藏巧是一种智慧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健。若一个人不懂得伏藏,即使他才华超群、智商极高也很难最终取得胜利,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伏藏又可分为两层意思:一是藏拙,这是普通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见的,即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一一“藏巧”。

下面有两个故事就是“藏巧”的范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诱杀了韩信。当时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马上派使者还朝宣旨,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大家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给您增加俸禄和护卫,这并非好事。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不会对您有多么放心,所以给您升官加俸以示笼络。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听从陈平的劝告,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黔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密探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密探回报说:“和上次一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皇上也没有什么可封赏您了。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从而超过他自己。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告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给萧何任何处分。

比起萧何来,王翦更胜一筹。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始皇亲自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不知其意,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大王的将军,往往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得不到封侯。所以,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子孙的家产。”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不足一提,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出发后,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觉得非常奇怪,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做得太过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