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6945700000006

第6章 抛弃幻想,正视现实(6)

那么怎样识别盲目的自我设计呢?最有效的鉴别方法就是价值。歌德就是意识到10多年的劳动毫无价值才断定自我设计有误的。这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付出艰辛代价的探索过程。歌德感慨道:“要发现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他又告诫后人说:“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人只有经历欢喜和苦痛,才能懂得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

学科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没有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具备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去了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主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机会。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

在原始的大森林里,到处都生长着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乔木,如叶形椭圆的楠木、叶子对生的梓树、可防虫蛀的樟树、可做染料的栎树等等。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令人望而生畏。

有一种善于飞腾、跳跃的灵猿,生活在这原始大森林里,恰似如鱼得水。它们在这些又粗又直的乔木之间轻盈敏捷地攀援,时而跃上,时而落下,不时还会扯住一根藤蔓,荡到另一棵大树的树权上去小憩片刻。它们在大森林内嬉戏玩耍,逍遥自得,神气活现,好不威风,俨然就像这深山老林中的君王一般,谁也奈何不了他们。由于它们的身体十分灵巧,行踪无定,就算是神射手恐怕也没有办法去射杀它。

然而,若是将这群灵猿赶到一片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去生活,那就会变成另外一番景象了。那里尽是生有长刺的柘树、满身棘刺的酸枣、味道酸苦的枳树等等。在这些浑身长刺的灌木丛中,灵猿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它们无树可攀,无枝可跳,善于腾跃的本领无法施展,稍有行动,往往就会被繁枝利刺扎得疼痛难忍,真可谓是危机四伏。因此,它们只能小心谨慎地在林间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战战兢兢地爬行,全身紧张得直打哆嗦,好不凄惶!

每一个人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需要为自己寻找舞台。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舞台,那么即使是天才,也很有可能被埋没。历史上就有许多被埋没的天才,不是因为他们的才能不济于事,而是他们无法找到发挥才能的地方。很多天才自命清高,对世俗的一切表示厌恶,最后自己也并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相反因为无法合群,而倍感苦闷。对于我们来说,固然要培养自己的才干,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发挥的舞台。

从小到大,比特做什么事都比别的孩子慢半拍,同学讥笑他笨,老师说他不努力,无论他怎么试图去做好,去改变自己,但是,他却从来也做不好。直到比特上了九年级后,才被医生诊断出患有动作障碍症。高中毕业时,比特申请了十所最最一般的学校,心想怎么也会有一所学校录取他。可直到最后,他连一份通知书也没有收到。

后来,比特看了一份广告,上面写着:“只要交来250美元,保证可以被一所大学录取。”结果他付了250美元,有一所大学真的给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看到这所大学的名字,比特即刻想起了几年前,一份报纸上写着有关这个大学的文章:“这是一所没有不及格的学校,只要学生的爸爸有钱,没有不被录取的。”当时比特只有一个信念:“我要用未来去证实这个错误的说法。”在这个大学上了一年后,比特就转到另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房地产行业。35岁时,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从此,在美国的四个州,他建造了很多公寓,拥有900家连锁店,资产数亿美元:后来,比特又进入到银行业,做起了大总裁。

一位“笨”孩子,他是怎么走向成功的呢?下面三点就是比特自己讲述的:

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强的一项,有人会写,有人会算,对有些人难的,对另一些人简直容易得如“小菜一碟”。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迎合别人的口味而去做一件不属于自我,但是又要付出一生代价的“难事”。

第二,我非常幸运自己有如此谅解我、对我容忍又耐心的父母,如果有一个考题,别人只花几分钟,而我必须用2个小时完成的时候,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因此而打击我。对于我的父母来说,只要自己的儿子尽力而为了,就是他们的目的。

第三,我从不跟自己的同班同学竞争,如果我的同学又高又大,跑得很快,而我又小又矮,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们比呢?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停止,这非常重要。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千百次,为什么别人可以学习得轻松?为什么我永远回答不了问题?为什么我总要不及格?当知道自己的病症以后,我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关爱和解释。理解自己和理解周围,非常重要。

所以说,一定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迎合他人的口味去做一个不属于自我的“难事”。

大学毕业后的前几年中,小王几乎每年换一个工作。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一年后觉着卖保健品挺赚钱的,就去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做推销员。没干多久,保健品就不景气,这时有位朋友拉小王去家营销策划公司,月薪能开到1万元,小王第二天就去报到上班。在这家营销策划公司工作了一年,收入虽然较以前多了不少,但离成为真正的富人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王碰上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开了一家小贸易公司,从广东往北京捣腾一些热门商品,“钱”景诱人,小王于是又加盟了他的贸易公司。干了半年,公司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小王又去了一位朋友开的广告公司。没多久,遍街都是拉广告的业务人员了,小王又去报社当记者……

直到30岁过后,漂泊的他才安定下来。其实,这也是不少年轻人固有的毛病。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像小王这样的人不少。许多人在年轻时有着强烈的追求,总是不甘于自己的现状,于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工作和事业中频繁地变换,可到最后还是没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当然也就一事无成。

有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这样能做成什么呢?每次只要看到别的公司能赚到比现在公司更多的钱,我们就欣然前往,可忙到最后,虽赚了些小钱,生活得到了些许改善,可还是一事无成。在任何一个行业中我们都没有打下坚实的根基,培养起自己的资源。返回头来看,当年曾并肩战斗过的同事,许多都在原来的领域成名成家了,我们却只是改善了伙食标准而已。

经济上的窘迫会促使人们做出急功近利的抉择。但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要在心中弄清楚:自己适合于做什么,哪个领域、哪个岗位才是自己终生事业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