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6945700000007

第7章 学会适应,融入环境(1)

(第一节)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

对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而言,与其选择违逆与对抗,不如选择适应和融入更对我们有利。

适应现实,就是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他人。缺乏适应能力的人,因为与社会的隔膜与疏离,在其心中就难以排除愤世嫉俗的潜流或妄自菲薄的悲叹。

学会适应,我们紧锁的眉头会悄然舒展,我们黯然的神情会灿烂绽放,我们闭塞的心灵会轰然打开,我们狭仄的人生会豁然开朗……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这是现实。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所常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为自己或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归有一天总会公平的。其实不然,这种绝对公平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不公平这一事实的一个好处便是它能激励我们去尽己所能,而不再自怜自伤。我们知道让每件事情都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挑战。每个人在成长、面对困难、做艰难抉择的过程中,都有感到成了牺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

承认生活并不总是公平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陷入心理失衡的境地,导致愤世、悲观等对世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的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比现在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清楚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对自己怀有同情,充满理解,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思考人世间的种种不公正时。就要及时提醒自己这一基本的事实。我们或许会惊喜地发现它会将自己从自怜自伤中拉出来,采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总之,我们承认生活不总是公平的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一切消极的开始,正因为我们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许多不公平的事,我们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也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这一切不但可能毁了自己没有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的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并去适应它。

命运总是变幻莫测,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这当然很好,我们也很乐意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威廉·詹姆士曾说:“心甘情愿地接受吧!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

新英格兰的妇女运动名人格丽·富勒曾将一句话奉为真理,这句话是:“我接受整个宇宙。”是的,我们也应该能接受不可避免而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惟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笨蛋,不断作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后来,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不可避免而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

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都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可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胡思乱想,拒绝面对,而是要勇敢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惟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不至摔跟头。

班纳德是一位德国老人,在他50岁时,在这个世界上,他已遭受过150次磨难的洗礼,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但这些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在他出生13个月时,摔伤了后背;之后又从楼梯上掉下来摔残了一只脚;再后来爬树时又摔伤了四肢;一次骑车时,忽地一阵大风,不知从何处而来,把他吹了个人仰车翻,膝盖又受了重伤;14岁时掉进了下水道,差点窒息。班纳德与汽车也特别有缘,一次,一辆汽车失控,把他的头撞了一个大洞,血如泉涌;又有一辆垃圾车,倒垃圾时将他埋在了下面;还有一次他在理发屋中坐着,突然一辆飞驰的汽车驶了进来……

他一生倒霉无数,在最倒霉的一年中,竞遇到了17次意外。

但最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依旧健康地活着,心中充满着自信,因为他历经了百余次生命磨难的洗礼,他还怕什么呢?

我们在埋怨自己的生活不公平、人生多磨难的同时,想想这位老人的经历。或许还有更多多灾多难的人们,与他们相比我们所经过的困难和挫折算什么呢?

所以,我们承认生活不总是公平的,并积极地去适应它。这样,我们才能摆脱消极,放平心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适者才能生存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了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中灭绝,至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惟一能确定的就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在而遭到绝迹的下场。

如今,人类已经迈进了一个信息、科技、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文明已将全球经济变得更加一体化或多元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抱怨和满腹牢骚是无济于中的。面对变化能变通者才能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也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

有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意,便有人向他推荐去找智者。

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大悟似的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人旁边的花瓶,这人又说:“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倒人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见了。

这人陷入了沉思。

智者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长期打击造成的结果。”

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智者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智者,重新回到了社会,他用行动与智者对话。这世间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所以说,人生是要求我们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急速变革的时代,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和逃避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适应,被淘汰的命运就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就像下面要说的这个工人一样。

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千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过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

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他的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了,结果他失去了工作。原来,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

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了新设备的说明书来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适应的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

人要适应环境才能够最终求得生存,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最终都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出路。在生活中,最终能够生存下去的一定是适应环境的人,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人才会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才会坚定地生存下去。

(第二节)无法改变就要学会适应

美国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学府,它的名字几乎为全世界的知识分子所知晓,它的入学考试需要平均90分以上的成绩,它一门课的学费,可以相当于美国普通家庭整月的开销,它的学生常穿着印有校名的T恤在街上招摇….

但是,这个学校有着严重困扰的问题,因为它紧邻一个治安极坏的贫民区,学校的玻璃经常被顽童打破,学生的车子总是失窃,学生在晚上被抢劫不是新闻,女学生甚至遭到被强暴的命运。

“一所伟大的学校,怎么能有如此糟糕的邻居!”董事会议愤怒地一致通过,“把那些不安分的邻居赶走!”方法很简单一以学校雄厚的财力把贫民区的土地和房屋全部买下,改为校园。

于是校园变大了。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为严重,因为那些贫民虽然搬走,却只是向外移,隔着青青的草地,学校又与新贫民区相接。加上扩大的校园更难于管理,治安状况更糟了。

董事会失去了主意,请来当地的警官共谋对策。“当我们与邻居相处困难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把邻人赶走,更不是将自己封闭,反而应该试着去了解、沟通,进而影响、教育他们。”警官说。

校董们相顾无言,哑然失笑,他们发现身为世界最著名学府的董事,竟然忘记了教育的功能。

他们设立了平民补习班,送研究生去贫民区调查探访,捐赠教育器材给邻近的中小学,并辅导就业,更开辟部分校园为运动场,供贫民区的青少年们使用。

没有几年,这所学校的治安环境已经大大地改善,而那邻近的贫民区,更眼看着步入了小康。

置身于一个“坏”环境,光靠抱怨是改变不了什么的。要么你就去改变它,要么你就去适应它一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在某城镇的一条街上,住着两户人家。一家是富人,一家是鞣皮匠。

富人家的屋子非常气派,高高的屋檐,雕花的门窗,宽宽的走廊用圆圆的柱子支撑着,夏天坐在走廊上,让微风吹着,特别清爽。

鞣皮匠家的房子可差远了,低低矮矮的不说,那窗户小得只能进一只猫,那门矮得人要低着头、弯着腰才能进去。

富人的房子虽好,但他10分钟也不敢在走廊上坐,因为,他实在无法忍受鞣皮匠家里飘过来的难闻的气味。

鞣皮匠整天都要干活,于是,一张又一张的驴皮、马皮、猪皮、狗皮……都运到他家。他操起刀,一张一张地刮,然后用配好的料一张一张地鞣。

脏水像小河一样从鞣匠家的屋子里流出。无论谁走过那里都要紧紧地捂住鼻子,如果捂得不严,就会被熏得呕吐。

富人在这种臭气中过日子,真是难受死了。于是,他多次来到鞣皮匠的家里,对他说:

“喂,你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如果你不尽快搬家,我总有一天要死在这里。我这里有一个金币,你拿上它快点搬家吧!”

鞣皮匠知道,无论到哪里人们都不会欢迎他,于是,他对富人说:

“老爷,我不要你的金币,不过请你放心,我已经找好了房子,要不了几天我就会搬走,请你放心好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每当富人来催,鞣皮匠都是这几句话。

随着时光的流逝,鞣皮匠家的这股臭味仿佛变了,因为富人来催他搬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到最后,富人每天坐在走廊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再也不让鞣皮匠为难了。

富人的变化使鞣皮匠十分纳闷。有一天,鞣皮匠见到了富人,问他道:“老爷,现在我们这条街有什么变化吗?”

富人说:“没有啊,我觉得在这里住十分舒服。”

原来富人已经适应这种味道了。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个漂亮的人看久了也就不会觉得多好看,一个丑陋的人看多了也就不觉得他有多难看。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你能改变就设法改变,怨天尤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当你改变不了就要学会适应。

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态度

有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艾丽丝。战争时期,她的先生驻守在加州莫嘉佛沙漠附近的陆军训练营里,她为了和他接近一点,也搬到那里去住。到了那里才知道,那里没有一点点的浪漫。她很讨厌那个地方,简直是深恶痛绝。

她从来没有那样苦恼过,她先生被派到莫嘉佛沙漠里去出差,她一个人被留在一间小小的破屋里。那里热得叫人受不了,即使是在大仙人掌的阴影下,还是有很高的温度。除了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之外,没有人可以和她谈话,而那些人又不会讲英语。风不停地吹着,到处都是沙子!

她这样说:“我当时真是难过得一塌糊涂,我写了封信给我的父母,告诉他们我受不了,要回家。我说我连一分钟也待不下去,还不如住到监狱里去算了。我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这两行字一直回响在我的记忆中,使我的生命为之改变。

‘两个人从监狱的铁栏里往外看,一个看见的尽是烂泥,另外一个看见的则是满天星斗。’

我把这两行字念了一遍又一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那样的情形下还有什么好的地方。我要去看那些‘星星’。

我和当地的人交上了朋友,他们的反应令我十分惊奇。当我表示对他们所织的布和所做的陶器有兴趣的时候,他们就把那些不肯卖给观光客、而且最喜欢的东西送给我当礼物。我仔细欣赏仙人掌和丝兰使人着迷的形态,我欣赏沙漠的日落,还去找贝壳。在300万年前,那一片沙漠还是海床。

是什么使我产生这样惊人的改变呢?莫嘉佛沙漠丝毫没有改变,那些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可是我变了。我改变了我的态度。在这些变化之下,我把那些令人颓丧的境遇和切身的感受,写了一本叫《光明的城垒》的小说……我从自己设下的‘监狱’往外望,并找到了‘星星’。”

快乐和幸福并不是别人赐予的,需要自己去争取。而“争取”的方法,有时只是改变一下你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去努力认识、感受和适应它们,那时你对什么都不会感到厌恶了,相反,你倒会对它们感兴趣,喜欢上它们。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