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给新教师的忠告
6949000000001

第1章 教学工作(1)

一、课堂上的忠告

§§§第一节课前准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使教育事半功倍。”课前准备的好坏是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的前提和条件!

可有的班级在预备铃响过以后,仍有些学生在说说笑笑,不能安静下来;有的甚至一定要看到老师走进教室,才手忙脚乱地拿出书本,做好准备。让我们完全感觉不到“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安安静静地等待老师来上课……”那样的意境了。

于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有的班级用过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生性好动,所以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要求每个同学都能自觉、安静地等待老师来上课,确实需要老师长期的教育引导。为了更快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的习惯,我们应该好学生所好,他们不喜欢静,就索性让他们热热闹闹地等待老师来上课。具体做法是:安排文娱委员预备铃一响,就迅速组织全班同学唱喜欢的歌曲、……这样,既能让学生快速地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即将开始的学习,也确保了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后来,只要预备铃一响,同学们都会很自觉地在文娱委员的带领下进行“课前集训”。而针对某一科如语文课还可以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在预备铃响之后,轮流安排讲故事,让课前准备更加丰富,不再单调而乏味。而是颇具吸引力。

二、教师言传身教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做好课前准备,作为老师更应当以身作则,做好课前准备。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们首先应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预备铃响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进入教室,利用课前的一、两分钟时间和同学们自由交谈,谈论一下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等,鼓励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样有助于孩子们预先进入上课准备阶段。

三、奖惩有序促提高

“玉不琢不成器”,赏与罚、奖与惩总是相对出现的。所以,可安排每天的值日组长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课间就检查他们是否拿出下节课的书,并及时记录下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名单。首先,表扬课前准备做得特别好的同学,并适当进行奖励;其次,对于那些仍旧没有做好课前准备的同学,可以及时批评或“罚”他下课后在座位上坐几分钟不许出去玩,以此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慢慢地,班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很自觉地做好课前准备了。然后在每个星期的星级小组评比中,加入了课前准备这一项,这一招应该是很奏效的,后来的几次“暗访”中,那些调皮的学生竟然能自觉做好准备,因为他们也知道要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目标,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还是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导航灯!

§§§第二节立规矩

新教师所上的第一节课,对他未来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顺利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新教师在第一节课上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这位教师是否真正具有驾驭管理学生的能力。

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常见的行为倾向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以“凶狠”为主基调,一是以“和善”为主基调,还有一种是不在意是否“凶狠”或“和善”,上来就单刀直入讲开来。

以“凶狠”为主基调的新教师,认为学生都是“欺软怕硬”的主儿,所以第一堂课就试图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他们黑着脸走上讲台,令下面的学生惧怕。若有学生犯颜违纪,他们就拍桌子瞪眼,抬高嗓门厉声训斥并警告说:“以后谁上课乱说乱动,别怪我不客气!”目的是“杀鸡儆猴”,以此来警告那些潜在的“捣乱者”。

以“和善”为主基调的教师,对教科书上强调的“爱的教育”理解较为肤浅,误认为始终“和颜悦色”就是“爱学生”。于是在讲台上笑容可掬,自我介绍之后,和蔼地对学生说:“我愿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这时有学生调皮接话,哪怕是表现出十足的不敬,他们也只是和善地提醒学生“这样不好,希望以后不要这样”。于是乎,课堂秩序越来越糟。还有些新教师既不倾向“凶狠”,也不在乎“和善”,认为只要把课讲好了,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所以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教学环节。

以上三种教师的做法都不值得提倡,第一种过于严厉,第二种过于宽爱,第三种把教学与纪律的关系看得过于简单。这三种做法的共同点是没有和学生立下规矩,第一种把恐吓当作规矩,实际上还是没有规矩;第二种把“口头提醒”当作规矩,实际上也是没有规矩;第三种干脆就没有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订立规矩,说明某些新教师对学生缺乏实际的接触,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明白规矩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缺乏统一细致的教学管理制度构想。这些新教师往往是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才仓促处理,处理尺度或宽或严。或宽或严必然“不能服众”。“或宽”,只能致使问题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管理。“或严”,只能将学生压服,结果是压而不服,或者是压得学生泯灭了灵性。

所以说,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应当和学生共同订立相关规矩。注意:这里说的是“共同订立”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来“宣布”。共同订立是学生也参与规矩的制定,其中包括参与表决,当然草案还是要教师来事先拟写。师生共同制定有关规矩,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加熟悉制度条款,还标志着教师以尊重和保障学生权利为价值基础的崭新教育观的形成。师生共同制定有关规矩,体现着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地位,更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巨大进步。

作为仅担任一科教学的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制定两个方面的规矩:一是课堂纪律,二是作业纪律。新教师应当事前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违纪情况及违纪的处理办法,最好能形成文字以备忘。即使实施的制度是以与学生“口头约定”的形式出现,也应该有“书面制度”作为教师提交学生讨论表决时的依据。

在第一次登上讲台后,新教师不必急于讲课,在讲明制定规矩的必要之后,可逐条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当堂举手通过,没有获得半数以上同意票的条款,可留待以后讨论修改,然后再进行表决,直至通过。

国有国情,地有地情,各地“地情”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制度。另外,中小学生的年龄悬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制度制定方式肯定与初中一年级不同。照顾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点,制度制定时教师的语气语调当然也不同。至于是否在一节课内通通完成,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班级教学制度制定必须遵循的原则。

下面列举的有关“课堂纪律”和“作业纪律”的制度条款,出自于山东某中学的一个班级。该校是一所省会城市城区的初级中学,有关规定是根据该地区学生特点而制定的,适用于同类学校的学生。在此特作说明,新教师在制定规矩时可作参考。

课堂制度:

1.老师讲课时,学生不得说话,但有问题可直接插话提问。违反的,第一次老师点名提醒;第二次点名批评并请该生起立自省;屡教不改的送交班主任处理,或通知其监护人来校,老师与其监护人共同批评帮教处理。

2.上课不得睡觉。有同学上课睡觉,轻轻将其拍醒。

3.不得偷偷玩东西或看与本学科无关的读物。发现后由老师代为保管,学生课后写检讨,认识错误后领回自己的东西或读物。第二次再出现同类问题,老师送交班主任或通知其监护人来校,共同处理。

4.上课不得吃东西。有特殊原因的,得到老师允许后在老师指定的地点解决饥饿问题。违反的,食物由老师代管,学生下课后领回食物并写检讨。第二次出现同类问题,老师将该生送交班主任处理,或通知其监护人来校由老师与其监护人共同处理。

5.上课不得传递纸条等东西。发现后立即没收,视情节轻重,或点名批评,或学生起立自省,或下课后写出检讨。

6.上课不得打闹、骂人、打架、毁坏他人物品。发现后视情节轻重处理,情节较轻的起立自省或站到教室后面自省,当场或课后写出检讨;情节严重的立即停止该生的上课资格,送交班主任或德育处,并通知其监护人来校。

作业制度:

首先说明一下,下面所说的作业,是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作业,即以符合国家规定的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为作业量的作业。

1.不得抄袭他人作业。

2.按规定的时间交作业。

3.所交作业不得少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

违反上述3条作业纪律的学生,或补写,或加倍写,同时写出检讨。屡教不改的通知其监护人,并在期末的操行评语中据实写明其作业多次不完成的情况。

§§§第三节要微笑授课

有人把微笑称作“教师影响学生的‘无字之书’”,可见上课微笑是多么重要。尽管没有一所学校硬性规定教师上课必须微笑,但微笑仍然应当是每个教师的上课追求,理由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教师的形象和蔼可亲

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这个浅显的道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自觉意识到。每个新教师都是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一路读书读过来的。回想一下,恐怕记忆中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教过自己的教师“整天板着脸”吧?新教师不妨再想一想,自己当初对他或他们的印象如何呢?

即使记忆中没有,也不妨碍我们自己对着镜子照一照对比一下:自己板着脸“美丽”,还是微笑着“美丽”?然后再问一下自己:我是希望让学生看到一个美丽和蔼的我呢,还是看到一个冷板生硬的我?毫无疑问,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看到一个美丽和蔼的“我”。

记得有一年,学校有个老师要参加市里的评优课。试讲时,我去听了一节,发现她的表情很“冷峻”,感觉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欠了她债的人。回来后,我就给她指了出来,说这很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她当时的反应是颇为惊讶,显然没有想到自己竟那么“难看”,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我干脆给她做出了两种表情,一种是“板着脸”,一种是“微笑着”。对比表演的作用是巨大的。她立刻就明白了,原来“微笑”还关乎自己的形象。后来,不用说参加评优课,即使是平时她都注意面带微笑了。

二、是教师自信的表现

从对所授学科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课堂教学节奏的驾驭能力来看,越娴熟自如,教师就越自信,其面部表情就越自然舒展,也就越容易“微笑”。

教师的自信还表现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管理上,换句话说,就是表现在对课堂秩序的驾驭上。有些教师即使对教材教法得心应手了,也不敢对学生微笑,生怕自己笑了以后学生变得不好管理。真乱了套的话,自己还要维持秩序,万一拢不回来怎么办?说到底,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自信心。

其实,微笑与严格的纪律要求并不矛盾。微笑不是反对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也不是指学生违纪时教师必须笑呵呵不能生气,不能严格处理。相反,微笑与严格纪律应当是并存的,也是必须并存的。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把“严格”和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区分开来,“严格”不等于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严格处理”违纪学生,是“严格”按规定的条款处理,而不是讽刺打骂。

在这方面,我见过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都是面带微笑,而学生照样“遵纪守法”。细想一下,当初学生也并不一定就知道:微笑的老师也很严格。这是通过长期地工作,逐渐“磨合”出来的“美好境界”。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微笑呢?

三、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板着脸上课的教师,讲课往往和他的面部表情一样索然无味。即使有点味道,也被他板着的脸和板着的热情冲抵了。教师微笑着上课,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师生之间无交流隔阂。学生身心愉悦,不存在交流的心理障碍,很容易和教师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能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

记得有篇文章写作者曾经遇到过的女数学教师,平时待人接物与常人无异,可是一到教室门口就板起脸来,并且马上进入紧张状态。仿佛学生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会大发脾气。只要她出现在教室门口,学生立刻鸦雀无声,紧张得心“咚咚”直跳。她上课,学生一点动静都不敢出。

于是那位作者每逢上数学课就紧张不已,不敢正视老师的脸,听课时精力老是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结果数学成了畏途,考试成绩总是拖后腿。直到上高中后,换了一个和蔼可亲的数学老师,才慢慢走出了一学数学就紧张而且成绩“滞后”的怪圈。

这个案例很有典型性,发人深省。学生越小,越不禁吓。我们当老师的,尤其是低年级老师,更没有理由上课不微笑了。

§§§第四节讲课语速要适中

我刚做教师工作的时候阴差阳错当了一段时间体育老师,后来转教小学五年级数学,自认教得不错,颇为自负。办公室另一位老师的女儿在我任教的班上。开始的时候,这个女老师常夸我教得好,说她孩子回家经常说起我,说我讲得比以前某老师讲得清楚明白,云云。令我飘飘然,觉得自己教得很完美了。

后来,我和这个老师越来越熟悉了。有一天,她在“肯定”了我教得好之后,忽然推心置腹地笑着说:“你就有一点不足,就是语速太快,有些学生跟不上。”虽然我点头承认,并表示要注意改进。实际上当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将讲课语速逐渐放慢下来,那已经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语速问题,是不少新教师刚刚走进课堂时容易忽略的问题。

新教师在工作之前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双方你来我往自然流畅,不可能存在思维跟不上语言表达的问题,所以很难意识到教学中还有个语速问题。等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老师讲课语速太快”,也不会太放在心上。直到考试成绩出来后和其他教师相比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偏低的时候,查找原因才猛然发现是上课语速太快。于是才意识到要马上改正,但损失已经造成了。

新教师过去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无非是吃喝拉撒睡,以及其他大家共同感兴趣的事情或问题,双方都是“倾听者”,是对等的“交流者”。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却不是这种意义上的交流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接受者。学生接受陌生的新知识,需要把听到的教师话语在头脑中转换成自己能理解的连续的概念,然后形成自己能理解的逻辑过程,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语速太快,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这样一个理解的过程,听课就成了听“天书”,怎么能学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