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给新教师的忠告
6949000000014

第14章 人际交往(1)

一、与学生监护人的交往

§§§第一节如何与学生监护人沟通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将学生监护人请到学校来,不谈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的。向学生监护人反映学生的错误,俗称“向家长告状”。“告状”里面也有学问。怎样“告状”,关系着学生监护人是否真正和教师配合,关系着教师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告状”导致不同的结果。造成“告状”结果迥异的最根本原因,是教师“告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告状”效果差的,教师请学生监护人来校是为了把学生管住镇住。“告状”效果好的,教师请学生监护人来校是为了让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这两种目的效果具体说一下,或许更清楚明白。

一、为了把学生管住的“告状”

教师具有这种“告状”目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这个学生太气人了,一点也不怕老师,怎么批评教育都不管用。老师又不能骂他打他,打出事来咱也担不起,只能请他家长来收拾他。我看,他就怕他家长。上次他爸爸来,你看把他吓得那个熊样,再没比他更老实的了,真是欠揍!

有了这样的“告状”目的,教师会把学生的劣迹——不仅是现在的,也有从前的,一一抖露出来。可以想象,教师会越说越生气,学生监护人也会越听越生气。如果学生在场,轻则挨骂,监护人情绪失控甚至会当场开打。

这样的情形,很多老师都亲身经历过。而且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教育思想也很落后。有一次,某老师正给学生监护人数落他孩子的劣行,没想到这位监护人忽然被激怒了。他的孩子就站在旁边,他过去就打,打得孩子抱头躲闪。他一边打,嘴里还一边骂骂咧咧。当时,成了二楼走廊上一道难看的风景。

学生监护人这样配合教师工作,只能使学生和教师更加对立,更加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管理,顶多表面上老实几天,以后肯定会寻机继续故意捣乱。上面说的那个学生就是如此。他被打后仅“安稳”了一两天,过后照样扰乱班级秩序,后来还犯了更严重的错误——偷人家东西转卖。

二、想让学生长进的“告状”

这个学生又一次严重违纪,破坏了班级安静的学习环境,扰乱了大家的学习。已经和他谈过几次了,他也明白侵害同学学习权利是可耻的事情,怎么就不拿这种可耻当回事呢?还是了解一下他的家庭教育情况和他在家里的表现,再做做父母的工作,也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双方配合一下,或许能让他尽快回到正路上来。

孩子是家庭的宝贝。学生知道,最疼爱自己的是自己的家长。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美好的未来。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学习不好。小孩子在外面惹了祸,如果受害者或其父母没有找到那小孩子家去,那小孩子很可能会不当回事。而一旦人家找到家里,他的家长教育了他,他很可能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害怕对自己寄予无限希望的父母知道自己在学校的不良表现,令他们伤心。“这个学生又一次严重违纪,破坏了班级安静的学习环境,扰乱了大家的学习。已经和他谈过几次了,他也明白侵害同学学习权利是可耻的事情,怎么就不拿这种可耻当回事呢?”这大概与他的家长不了解他在学校的这些表现有关,应当与他的监护人通通气,也许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了这样的“告状”目的,教师见到学生监护人就不会一味说学生如何不好,而是先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近来有什么异常,对家长是怎样谈论学校班级情况的。然后再说一下学生在校表现,点出他严重违纪的事实。既指出这个学生的问题所在,也肯定他值得表扬的地方。避免让学生监护人对孩子产生片面看法,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不能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

在指出这个学生在校表现很差的时候,应当强调这次严重违纪是在老师多次谈话帮助处罚教育的背景之下发生的。要把自己对他的耐心帮教过程讲清楚,把这个学生难以理喻、不讲道德良心的过程讲清楚,但仍要强调这个学生是可以改好的,只是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对路的教育方法。

这样一谈,一般情况下学生监护人会产生对教师帮教的认同感,对孩子现状产生发自内心的焦虑。教师接下来和学生监护人共同分析查找造成学生严重违纪的原因。正确的查找顺序是:教师从自己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开始,然后再看一看学生接触的同学朋友怎么样,最后了解分析家长的教育方法。

最后,双方根据经查找分析达成的共识,确定下一步教师在学校怎么办,学生监护人在家里怎么办。双方良性互动,对学生的教育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以上学生是经多次教育后仍严重违纪,但还没有达到应当停课处理的程度。如果学生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应当停课回家反省的程度,教师(通常是班主任)如果此前没有做任何“铺垫”,通知学生监护人来校后,向他通报有关情况,然后让他把孩子领回家,显然处理过于简单,欠周密考虑。

举个例子,某学校有个班主任是这样做的:初一某男学生多次违纪,屡教不改。班主任在对该学生教育过程中,多次强调过他继续违纪将面临“停课”的后果。学生监护人来校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其监护人,都已经很清楚这一点。班主任还多次表示过,自己并不希望有这样的后果,但事情发展到那一步的时候,为了教育违纪学生,保障全班学生的学习等正当权利且只能这样处理,也必须这样处理。

有一天,该学生又在一节课开始后搅得班里大乱。班主任立即停止他上课,并通知其监护人立即来校。

因为事先有“停课”的交待,班主任一怒之下请他把孩子接回家反省,是很自然的事。但学生监护人来校后,班主任仍然没有简单从事,而是在讲明学生严重违纪的情况后征求学生监护人的意见:“你觉得现在把孩子领回去,教育效果怎么样?你觉得好就领回去,感觉不好咱这次就先放一放。”

这时,他的监护人觉得班主任做了那么多教育转化工作,自己的孩子也太不像话了,他自己脸上都“挂不住”。他说,还是把孩子带回家去吧,给孩子一个实实在在的“警告”:违纪只能是这样的或者比这样还“悲惨”的后果。

通常,学生监护人会希望“先放一放”。即使这样,教师也应当满足学生监护人的选择。这样做,学生监护人会发现教师是真心为学生进步发展着想,会对教师心存感激,打心眼里想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转化工作,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的诚意。如果学生将来真的再出现严重违纪行为,教师请其监护人把他领回家停课反省,他们都会毫无怨言。

教师工作做到这个份上,尽管学生的行为会有反复,但他们的不断向善自新是可以预期的。

§§§第二节如何引导学生监护人

教师要做到善于引导学生监护人,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经得起推敲。否则,只能将学生监护人引导到错误的地方去。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监护人在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谁更有发言权呢?显然是教师。教师就学生教育问题和学生监护人进行接触交流,对学生监护人的家庭教育取向会产生一定影响。

举个例子说吧,在“家长会”上,教师始终在谈论学生的学习问题,把印有每个学生考试成绩名次的统计表发给学生监护人,并且逐一进行详尽的点评。虽然教师没有说学生学习最重要而道德品行不重要,但通过他对“家长会”内容的安排和实际操作已经向学生监护人强调了这一点。学生监护人回家后,一定会特别告诫孩子要好好学习,下次考出好成绩,争取前进N个名次,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则不会特别嘱咐。

“家长会”、学生监护人被动来校交流等等,只是教师影响引导学生监护人的形式载体。当教师把自己正确的教育追求有目的地巧妙融入其中时,才可称得上善于引导学生监护人。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监护人,可以借鉴的具体做法很多,这里从两个大的方面做一下介绍。

一、集体性引导

集体性引导,引导的对象是班里全部学生的家长。教师一般是利用“家长会”时间实施自己的影响。当然,单独召集会议也可以,但学生监护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事情,不一定赞成教师过多地召集会议。

在全体学生监护人参加的会议上,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聘请教育专家就某一家庭教育问题作专题报告,也可播放教师收集的针对某家庭教育问题的录像资料等等,让平时忙于工作的学生监护人了解有关科学的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这样做并不是说所有学生监护人有关教育的知识和水平都不高,而是说大家都有继续提高的要求,包括组织活动的教师在内。教师万不可以为自己在教师的位置上,对教育的认识就自然高于学生监护人。

在以交流提高为主旨的会议内容上,最让学生监护人感兴趣的还是身边的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学生品学兼优或拥有某一骄人特长,一般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背景依托。教师从本班优秀学生中挖掘这类教育案例,必然会有可喜收获。“家长会”前,教师与其中有代表性的学生监护人约定,届时请他们向全体学生监护人介绍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越具体越好。当他们介绍之后,教师适时进行诠释赞扬,必然对其他学生监护人产生良好影响。

二、个体性引导

个体性引导,是对教育不够得法的学生监护人进行的具体引导,也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固定模式,因为引导的对象是不同职业背景、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学生监护人,所以直接考验教师的沟通技巧、教育水平和控制能力。上一篇《如何与学生监护人沟通》中,教师对面临停课处罚的学生监护人正确“告状”的过程,就是善于沟通善于引导的成功案例。

总的来说,不管学生监护人教育子女的方法多么不可取,教师都不能进行“居高临下”的引导,埋怨指责更不可取。埋怨指责不能给学生监护人以明确的操作办法,而明确的操作办法却是他们最需要的。“居高临下”让人生厌,就算教师说得在理,学生监护人也未必买账。

教师要让学生监护人取得和自己感情上的认同,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和感。然后教师再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逐步分析他们的教育方法问题,找出症结所在,选准突破点,和他们商定改正的办法,鼓励他们试着做一下,同时让他们明白“教育的过程是长期的,指望教育立竿见影、孩子马上转变是不现实的”。

学生监护人改进教育方法的进程开始后,教师应当和他们经常交流,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或许哪一天,学生监护人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过去教育孩子的方法时竟有羞惭抱愧之感,教师当倍感欣慰。

§§§第三节请学生监护人到校要谨慎

学生几乎没有不怕自己犯了错误之后,教师“请家长”的。有些调皮学生不怕教师瞪眼训斥,甚至不惧推搡踢打,可一听要“请家长”,马上低头认错。很多教师看准了这一点,把“请家长”当成使学生俯首服帖的“法宝”。只要学生出现了令人气愤的错误,就把他们监护人请到学校来,借助监护人的力量达到治服学生的目的。

请学生监护人到校解决学生问题,最忌一个字“滥”。不管该请还是不该请,有些教师一生气就抄起电话“请家长”,就是“滥请”的具体表现。“滥请”的危害性很大,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对此由开始的恐惧变成后来的满不在乎,学生监护人也越来越失去耐心,把来学校变成对教师的敷衍。“请家长”的威力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这样说来,在什么情况下“请家长”为好呢?

一、屡次教育无效时,再通知学生监护人来校

学生违纪,作出令教师恼怒的事情,不同于两个孩子闹矛盾。教师是教育者,与学生不是“平等”的矛盾方,负有教育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职责。尽管学生违纪行为令人气愤,但他们毕竟是可塑性极强的未成年人,教师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其改过自新。

不能否认,确实有顽劣学生对教师的苦口婆心毫不领情,一意孤行,屡教不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请他们监护人到学校来,让其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生监护人了解了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尤其了解了教师对孩子进行的细致入微的耐心帮助教育,会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感谢教师所做的工作,因此会诚心诚意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转化工作。

相反,教师动辄请学生监护人到校,强压火气向他们告状。学生监护人得到的印象是孩子确实做得不对,但却看不到教师对孩子的耐心教育,似乎孩子在校违纪全是“家长的责任”。学生监护人能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意吗?能理智对待孩子的错误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工作吗?违纪学生能因此从内心产生改过的愿望吗?这种简单“教育”实施久了,这些学生就会被真正葬送,变成不明事理只畏强暴高压、甚至连强暴高压也不畏惧的“道德次品”。

当班主任是自然免不了经常要和学生监护人打交道,经验大都较为丰富,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重点说一下任课教师“慎请学生监护人到校”问题。

初一年级某一个班的语文课任课老师刘老师,第一天一走进课堂,就发现纪律较差。有的故意大叫“别说话了”,有的出怪声,大致估算有十几个学生这样做。这是他从教多年来第一次遇到。一般说来,初一学生入校后上新教师的第一节课,都较为谨慎,观察这个老师“厉害不厉害”。

刘老师第一节课和他们共同制定“语文课的规矩”,只要是他说的他们都没有反对意见。也许是见他比较和蔼吧。有一天刘老师一走进教室,他们中的六七个男生就指着教室里挂着的小扩音器,让老师给“拾掇拾掇”,把声音弄大一点。语气轻浮,把老师当成戏耍的对象。

刘老师没有理会,开始上课,刚讲了一会,又有学生出怪声。这时他停下来,把第一节课定的规矩说了一下,指出上述一些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请曾因出怪声被批评过的一个学生站起来,然后讲了一下每个学生都应当尊重其他同学的学习权利,尊重老师的人格。师生应当互尊。他问:“我尊重大家了吗?”没有学生说“没有”。可以这样说,刘老师已经把道理讲得非常清楚,决不像在这里受篇幅限制只说这么一点。

第二天,有几个学生照旧“违纪”。刘老师请其中一个站起来,那位同学满不在乎。刘老师又让他站到教室前面,但仍注意维护他的尊严。刘老师轻声问:“你愿意面对大家,还是愿意面对墙壁?”他选择面对墙壁。后来老师对学生们说:“他是个自尊的同学。这很好,人贵有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