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给新教师的忠告
6949000000003

第3章 教学工作(3)

教师对“截获”的纸条,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内容,在拆看之前应当询问一下当事学生:“我可以看吗?”如果学生同意,则可放心拆阅。如果学生不同意,则应暂时放在讲台上,下课再处理,但不能拆阅。

对于学生传纸条问题,教师可采用下面的方法处理:

学生第一次违纪,教师可提醒他这样做不好,让他将纸条收起来。如果教师截获了纸条,应在下课后给他讲清危害,然后将纸条归还给他。其实,这时的纸条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传”的价值了。

第二次违纪,应视传纸条对课堂的影响程度处理,或请学生起立自省,下课后写一份检讨;或当堂批评,下课后也要写一份检讨。但不管怎么处理,纸条仍要退还学生。切不可不经学生允许就当场拆阅,或者大声戏读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样做是轻薄粗俗甚至是野蛮的。

三、上课打架问题

学生上课打架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在日常教学中较为少见,具有突发性,严重干扰教学秩序,常常让教师猝不及防。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冲突,基本不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进度。

学生上课打架通常是发生在两个时间:刚上课的时候和上课过程中。

(一)如何处理刚上课时的打架

刚上课时发生的打架,一般是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斗嘴打闹引起的矛盾激化,忘记了马上就要上课,双方互相撕扯继而开始动手。这时上课铃响起,但教师还未来到教室,双方边打边进教室。教师来到教室时看到的情景与往日不同,学生乱成一锅粥,打架的、拉架的、叫喊的吵破天。

我见过两个老师处理这类突发事件,一个是男教师,另一个是女教师,两人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有一次,预备铃响过后我去上课,路过初一年级某班。离着老远,就听到里面乱成一团。女教师某某三步并作两步跨进教室,拿起板擦用力敲打讲台,大声喊:“疯了吗你们!不愿上课的滚出去!”

她的声音既尖又高,令看热闹的学生纷纷回位。但两个打架的男生仍不歇手,她跑过去,一边用力拉开双方,一边喊:“要打滚出去打!”拉开双方后,把这两个互不服气的男生推出了教室。

还有一次,是一位块头较大的男教师,他也是去上课,听到教室的叫喊敲打声后,马上跑进教室。见两个男生在教室后排打成一团,课桌凳歪倒在一边,就一个箭步冲过去,一手揪住一个学生的衣领,把两个打架的男生拖出来,往教室门口一推。这时其中一个男生不服气,还想对另一个男生动手,让男教师一拳打在胸脯上,往后踉跄了几步,没了脾气。

这两位教师对事件的处理,值得肯定的是及时果断地制止了打架,但两人又各有处理的不妥之处。女教师的处理语言欠文明,像让学生“滚出去”这样的话语,显然不应该出自教师之口。男教师的处理行为不够文明,动手打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而事情远远没有严重到要教师动手的程度,教师动手的原则是自身受到伤害或遭受攻击的威胁。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这种伤害或威胁。

教师的理性处理应当是这样的:

教师到教室后,立即喝令全体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并迅速过去将斗殴的学生拉开,让他们脱离接触停止互相攻击,回到各自座位。如果其中有谁仍不肯罢休,教师要厉声警告他注意考虑事情的后果。

在打架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以后,教师应对他们说:“你们的问题下课再处理。”然后对全体学生宣布,“现在我们上课!”

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冲突,不当堂“评判是非”,留待下课以后解决,尽快使全体学生迅速转入学习状态,将课堂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是处理此类事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处理上课过程中的打架

上课过程中的打架,往往是发生在教师背对学生板书的时候。某些学生会趁这个机会给与他发生矛盾的同学一拳或一脚,对方还以拳脚,不想出拳过重,结果双方站起来大打出手。这种打架不同于刚上课时的打架,小会造成全班性的混乱。

有一次上课时间,王老师从教学楼前走过,见两个男生在他们教室门外贴墙站着,两人脸上脖子上都有抓扯打斗留下的痕迹,而且目露凶光喘着粗气,显然刚刚发生过殴斗。一位女教师生气地俯身指着这两个初一学生,大概在批评他们不该上课打架。看看教室里面,学生静悄悄的,有几个坐第一排的学生在伸头往外看。

我感觉这位女教师不应该把上课放在一边,抛开班里的大多数学生而专门来处理打架事件。对上课过程中发生的打架事件,教师可以参照前面处理“刚上课时发生的打架事件”的办法来处理。

处理这类事件,教师要注意的是:万不可当堂了解事由,评判是非;下课后,也万不可因冲突已经平息而对打架之事不再过问。

§§§第七节进行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

父母所要求的分数,家长对孩子拳打脚踢,这算不算违法?若算,该不该去告他们?假如小痞子强行要钱索物,用刀子捅他算不算正当防卫?不让中学生进网吧、游戏机厅等场所,是不是消费歧视……一项调查结果让老师们吓了一跳:原来中学生们竟有这么多的法律困惑,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又是似是而非。

在回答“是否希望获得相关法律知识”时,100%学生作了肯定的答复。调查还显示,80%的中学生表示对法律问题感兴趣。这一结果也大大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

而与此同时,学习压力大、考试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社会变化快……中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一点不比成人小,而他们的世界观、心理尚未成熟,容易走极端,特别是眼下不少所谓“好孩子”犯罪现象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年龄也向低龄化发展。

这些问题说明,正视中学生们的现实问题、加强中学生法制道德教育,扶正倾斜的天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陶行知先生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得以自上而下延续的关键,若不能按统一的行为规范去实现人的社会化,社会就不能协调发展,而教育正是承担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重任。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其中的意义自不待言。

中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应当因材施教,围绕法律思想、依法治国理论、法律规范知识和法律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通过法律思想的学习,了解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增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培养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行依法治国的主体,通过依法治国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民主、平等、自由等各项权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中学阶段应以学习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法规为主,兼顾其他法律法规。如交通、消防、社会治安管理、禁毒、妇女儿童保护,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包括刑法的部分条款)等法律法规,主要是增强学生自我防范和规范自律的意识。应重点学习宪法、民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等,使他们对法律法规有更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为继续学习、工作打下一定的法律基础。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要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结合具体案例,对法律理论和法律条文进行阐述。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没有压力,容易理解,印象较深,也更符合法律学习的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思考,寻找答案,可以加深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

搞好中学生法制教育还要重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多由来自政法一线的人员担任。他们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可以利用学校特定的文化传播空间,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

二、关于作业

§§§第一节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一、作业的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完成作业是学生应尽的义务,但这个义务不是无限的,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作业量是否超出了学生应尽义务的范围。以下是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作业的难易比例要恰当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允许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因而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这个现实。另外,新授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未知领域,其接受与运用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梯度。作业难易比例为3∶7或者2∶8较为适宜,这里说的“易”,其中也是有梯度的,不是都在“一”个“易”的水平上。

2.作业量要适中

中小学年级跨度大,学生年龄相差也大,每天所学文化课科目的数量差异也很大,统一的作业量尺度很难确定。那么,“作业量适中”应当怎样来具体界定呢?标准就是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中小学作业量的具体规定。通观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都是以时间为标准来限定作业量上限。

按照山东省“初中各年级所有学科布置的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90分钟”的规定,初级中学语数外三科的作业量,一般来说是各科每天限定在20~30分钟,这还是以语数外三科之外的学科不得布置课外作业为前提的。

新教师大都是当学生时从“题海”的煎熬中挣扎过来的,想当年对大作业量深恶痛绝,可是一旦从学生角色转换成目前的教师角色,又免不了有超量布置作业的冲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错误认识和心理作祟。

首先,是怕学生作业练习比别的班做少了,考试时吃亏。

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是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业仅是其中一种因素。而作业内容的科学合理与否,教师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反馈作业的能力水平如何,以及奖惩是否恰当,又是构成作业影响力与实效性的要素。作业量只是其中一个影响要素,而作业超量往往冲击其他作业要素的正面作用与影响,所以仅从作业量上“使劲”是很幼稚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其次,怕作业布置少了,学生的业余时间被其他教师“强占”。

以初中为例,当今不少学校对教师布置作业缺乏强制性限量制度或有关制度虚设,教师布置作业的自由量度很大,超量作业较为常见。教师都明白,学生放学在家的可支配时间有限,如果自己布置的作业少,那么就等于把学生的富余时间拱手让给了其他疯狂布置作业的学科,这是“本教师”不能容忍的,所以就尽量多布置作业。其结果是学生怨声载道,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树立全局观念,各自在限定的作业量内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从教学实践看,适度布置作业的教师,往往洞悉作业奥秘,作业质量高,自己有充裕时间认真批阅和高效讲评反馈,学生学习成绩反而高于疯狂布置作业教师所教的班级。

最后提供一个新观点:教师超量布置作业,实际上是侵犯学生的正当休息权,因为学生完成作业的义务是限定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作业量范围内。超过这个作业量时间范围就是“侵权”。尽管现在有些教师理解不了,但终将有一天,这会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二、作业的收交

作业的收交可能不像一些新教师想得那么简单。如果对作业的收交掉以轻心,没有事前周密考虑,没有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有效制度,那么将来的作业收交问题极有可能成为新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小学的文化课科目少,中学的文化课科目多,且作业天天有,有时某天早上需要上交的作业科目多达五六种,很容易出现作业收交混乱的状况。作为任课教师,要确保自己一科的作业及时收齐上交,应当早下手和学生订立规矩。下面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学接班第一天跟学生订立的作业收交规矩。

(1)每天早上,同学们必须在第一节课开始10分钟以前到校。到校后,首先把作业本主动交给组长,组长也应当主动收集作业。

(2)组长在第一节课开始前5分钟,将收到的作业本主动交给课代表,同时把没交作业同学的名单交上。

(3)课代表检查各组作业本数量是否与组长报告的数量相符,并汇总没交作业同学的名单,第一节课后立即将作业和名单送交到办公室。

规矩定好了,任课教师要做的就是严格落实。如果有违反规定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分清责任,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处理。

三、作业的反馈

作业的反馈,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上。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要将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用红笔标示出来,反馈给学生。错误是必须改正的,这一点必须事先给学生立下规矩,规定改正错误必须在教师写的作业等级评价及批改日期下方,写上“改错”二字,然后将有关题号和正确的做法写在下面。

作业的反馈,还体现在教师就作业中暴露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错误(即学生普遍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公开集中纠正。很多学生都出现的相同错误,说明教师课堂授课时忽略了知识的难度或讲练不到位,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公开的集中反馈之前,教师要重新审视哪些知识环节授课时出了问题,导致了学生理解障碍,怎样处理才能让学生豁然开朗。

作业的反馈,同时又体现在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的单独辅导帮助上。错误出现在个别学生身上,自然不用在课堂上集体纠正。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就必须单独辅导帮助,需要单独辅导帮助的,只是那些教师认为依靠其自身能力很难解决问题的学生,或者对某一错误始终没弄明白却有能力弄明白的学生。

四、作业的奖惩

作业的奖惩,可以说是几乎每天都摆在教师面前绕也绕不过去的选择。

所谓“奖”,是对作业书写工整、本子保持完好、答题缜密正确或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表扬的形式多样:私下口头称赞,在作业本上写赞语,课堂上表扬鼓励,“家长会”上表扬,发放小奖品等等。

所谓“罚”,就是对作业遗漏、不写、乱写一气、不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在作业问题上说谎的学生进行批评惩罚。批评惩罚时要注意避免失当和过火,像罚写几十遍乃至上百遍等都是应当坚决禁止的野蛮教育行为。

惩罚的方式要因学生的具体错误而定:遗漏的必须补写,或者加写一定量的作业,加写的作业数量控制在学生10分钟即可完成;不写或乱写一气的必须重写,必要时也要加写不超过10分钟的附加作业;没有正当理由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要写出检讨;屡教不改的,要通知其监护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