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给新教师的忠告
6949000000006

第6章 教学工作(6)

虽然最终结果出乎大家意料:学校对这事没做任何处理,不了了之;那位任课教师毫发无损,继续昂首挺胸天天走上讲台。但在学生和很多教师眼里,她低矮了很多,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了。如果她能向学生道歉,哪怕是通过向学生家长转而向学生表示“歉意”,大家感觉也有助于她不良形象的改善。可惜,她没有这样做,失去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掩而盖之”,就是教师找种种借口和理由对自己的教育失误进行掩饰。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所为是正确的,只是不愿公开承认错误。正是因为这种掩饰,使教师满足于自己的小聪明小伎俩,难以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相同的失误。

上面所说事例中的任课教师,如果坚持自己没有错误只是不愿意公开承认的托词的话,说明日后还有改过的可能,但也只是可能而已。

“默默改过”,是教师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误,内心受到谴责,但碍于脸面不愿向受到伤害的学生表示歉意,但以后会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我个人的情况看,也有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发现了自己错误的时候,但当时公开向学生道歉却感觉很难。多年来形成的“师道尊严”在我身上总是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很难根除。只是这几年,偶尔也有向学生当面道歉的实际行动。每次过后,都有浑身轻松畅快的愉悦之感。

二、“诚心向学生道歉”

去年在网络上看到一篇跟帖,跟帖不长,回忆自己初中时的物理教师。记得那教师好像姓孟,有天上课,作者跟孟老师发生了矛盾,具体是什么矛盾已经记不清了。第二天一上课,孟老师就走下讲台到作者的课桌旁,向作者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说为自己昨天的事向作者道歉,希望作者原谅。作者在帖子最后感慨:事情已经过去多年,自己永远忘不了孟老师这位真正的老师。

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并不在于向学生灌输了多少做人的大道理,而在于用自身无可指摘的行为影响学生。学生是从教师的行为方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在未来相同或类似的境遇中重复教师的行为方式。当教师向受到伤害的学生诚心道歉的时候,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会学习这种行为方式,使之成为日后自身的美德。

发现自己的教育失误,不管是教师自己觉察到的,还是通过同事提醒、领导批评或学生家长找上门来才认识到的,都应当向当事学生道歉。道歉的方式很多,并非只有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开道歉一种。如果情况允许,私下单独向学生道歉也不失为理性的选择。道歉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如果教师行为伤害面大,就应当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开道歉。如果只伤及个别学生的自尊,但当时众多学生在场,那么道歉也应当公开;如果当时只有极少学生,那么教师私下道歉也未尝不可。

当道歉还没有成为一种文明习惯的时候,在全班学生面前教师实在抹不开面子,那么就先从非正式场合开始,从“随意”的道歉形式开始。不少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当众向学生道歉的教师,就是选择私下口头道歉的形式平复学生受伤的心灵。如果连私下口头道歉都觉得难为情,还可以选择书面致歉的形式,即把写有歉意的信交给学生。

也许不少新教师开始的时候也不太习惯道歉,但只要努力去做,最终会使道歉成为一种向被伤害学生诚心忏悔的自觉美德。

§§§第六节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一接班,都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品质行为也存有不小差异。尤其是没有经过选拔考试自然编班的班级,学生差异更大。知书达礼、学业优异的学生和调皮捣蛋、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天上地下,令人叹喟。

面对眼前学生的客观差异,尤其是面对后进学生,把他们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还是看成动态发展的,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辩证思维的试金石。

当一个优秀学生和一个屡犯错误的后进生同时出现在教师面前时,尽管两人此时都没有做令教师不愉快的事情,教师看待他们的目光中如果包含的感情不同,那么这个教师很可能已经把后进生定格在“难以改变”上面了。

从教多年的有经验的教师,看到过太多学生的不同命运,也看到过太多教师的不同教育方法,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做过多次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尤其是对那些特殊学生来说,有时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当一个教师思维简单,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时,某些特殊学生的命运就已经被确定为不幸了。

举个例子来说,某教师认定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是个“坏家伙”,经常故意和老师作对,故上课时对张某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有一天,张某忽然消失在座位上。原来他低下身子,避开老师的目光,偷偷和邻座同学交换小玩具。某教师发现后让他和那个同学站起来。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瞅瞅西看看,而另外那个学生站得很好。鲜明的对比令那位教师火冒三丈。

“不愿上就回家!”教师气呼呼地走到他身边,拉出他的书包把桌上的文具往里面装,“没人求你来上学,想玩回家玩,别在这里影响别人!”

下午,张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这位教师的办公室,不断对教师道歉:“老师,孩子不懂事,让您受累生气了。他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以后不敢了。快,来给老师认个错!快点呀!”

家长说着,把张某拉到老师跟前。张某嘴里咕哝着勉强说:“对不起,我错了,以后不敢了。”家长马上脸上堆笑对某教师说:“老师,看在我老脸的份上,原谅孩子这一次吧。快上课了,我送他去教室,行吧?”

事情总算解决了。可是过了几天,张某上课又出现了问题,态度不好,还再次被那位教师“撵回家去”,又被家长送回来。如此几个反复,家长再也不好意思来了。张某从此流落到社会上,结交了一些“流里流气”的家伙,经常参加学校附近的“敲诈学生钱财”和斗殴。

同样是张某,如果换了一个教师,而这个教师与前面那位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同,深谙学生教育之道。他对张某就会是另外一种处理原则与方法。

事情可能会变成这样:有一天,张某忽然消失在座位上。原来他低下身子,避开老师的目光,偷偷和邻座同学交换小玩具。教师发现后请他和那个同学站起来。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瞅瞅西看看,而另外那个学生站得很好。教师并不理会他,摆手让另外那个学生坐下了,说:“某某同学站得很好,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已经认识到了刚才做得不对。”

这样做无疑是提醒张某。一般来说,换成其他学生,大都会立刻站好,争取早点坐下。但张某积习难改,仅站好了不到半分钟,就又开始东瞅西看。下课后,教师把张某叫到外面,语气平静地对他说:“就不耽误你课间休息了,你放学后等我一下,咱俩仔细聊聊。”

放学后,教师提前来到教室,把已经收拾好书包打算“溜号”的张某叫住,带到办公室,搬了一把椅子放在自己办公桌旁边,请张某坐下,开始了一番长谈。

谈话是从征求张某对教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开始的,谈到了张某上课违纪对周围同学和自己学习的影响,谈到了老师提醒后张某还不能认识错误的危险性,表扬了张某在另一个同学坐下后曾一度站好所表现出来的可贵改错精神,以及其后的不良表现和已经答应放学后留下与教师聊聊,却打算溜走的失信是多么可怕。最后,教师说,张某是个好孩子,暂时有点问题但不影响未来的进步,张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相信各位新教师看了以后会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位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张某还会不会“流落社会”,变成一个在学校附近“敲诈学生钱财”和斗殴的不良少年呢?

教师应当谨记:我们面前的未成年学生,仅仅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与我们为师生关系的特定阶段,他们会继续他们的人生成长。他们目前的后进状态,是过去诸多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一生下来就形成的。他们令教师痛心的一切都可能因“诸多后天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还应当谨记:他们可能而且应当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美好的未来。未成年人可塑性极强,经过我们顺应其成长规律的耐心教育,即使他们的学业不能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品行也会令人称道。相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顺应他们成长的规律,那么他们美好的未来就只能是一场梦。如果我们的“教育”恰好是把他们推向深渊的“教育”,就真正毁掉了这些原本无邪暂入歧途的孩子。

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了这种眼光,教师就不会用厌恶的目光将后进生看成不可救药的异类。有了这种眼光,教师就会不断研究育人的规律,审慎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唯恐阻碍后进生的转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了这种眼光,教师才会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七节如何对待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当今很多管理较为规范的学校实施的一项教师评价制度,内容涉及“德能勤绩”等若干方面,旨在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以期对教师工作进行公正合理全面地准确评价,促进教师的进步和提高。

既然是学生评教,各学校通常采用“背对背”的方式。首先,各班班长到学校有关部门领取学校统一印制的《评教表》,然后回到班里,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给每个学生,由学生不受干扰地对《评教表》中的各项内容逐项打分,并写出自己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和意见建议。打分填写完毕,再由学生班长收齐,交由校方统一汇总统计存档。最后,学校将学生的总体评价打印出来,反馈给各相关教师,作为教师不断改进工作完善自己的参考。

不难看出,学生“评教”制度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的制度,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正确理解它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总的说来,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理解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态度。

一、非理性型

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评教”结果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认为这是为了管压教师,因此产生敌对情绪。他们不是试图通过自己良好的师德教风赢得学生的赞誉,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干扰乃至强行改变“评教”结果。

下面列举三种这样的行为,望新教师引以为戒。

其一:有的教师消息灵通,在临近“评教”之时四处打听,得知学生“评教”的确切日期后就开始行动。他们的办法是利用上课时间,郑重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说:“学校组织的评教活动马上就要开始,每个同学都要给老师打分。其实学生打分也没有多大用处。我先打个招呼,谁不给我打满分,让我查出来,我就要问问你,我到底哪里不好?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行了,有这句话垫底,大多数学生绝不敢给这位仁兄把分打低了。还有教师先“征求”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自然学生没有敢提的。他们会顺势对学生说:“好!没意见只能说明我很好。咱可不能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明天填《评教表》,给我打分的时候,就按100分打。”这样一“铺垫”,他们的分数也会雄居榜首。

这种教师让学生觉得很“滑稽”,虚伪中透着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