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小老板掌控营销36计
6949200000034

第34章 合理竞争

把竞争引入团队内部

虽然说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只要你控制得好,适当的竞争可以提高一个团队的工作业绩,哪怕是在团队内部的适当竞争也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如果你拒绝一切团队内部之间的竞争,那么你就丧失了一种真正激励你的团队成员努力工作的方式。尽管在竞争开始之前,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竞争的结果是好是坏,但是,只要对竞争适当地控制,你就能有效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团队内部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打破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如果一个团队内部没有竞争,每一个成员都享受同等的待遇,那么优秀成员的热情就会减退,在失望、消沉后最终也会选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方式来混日子。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赏勤罚懒,赏优罚劣,打破这种看似平等实为压制能力的利益格局,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团队才能长期保持活力。

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团队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在内部形成“学、赶、超”的积极氛围,推动每个成员不断自我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竞争的筛选,可以发现哪些人更能适应某项工作。保留最好的,剔除最弱的,从而实现团队结构的最优配置,激发出团队的最大潜能。

将竞争引入团队内部是有利的,但是一定要保持团队成员之间的友好竞争。因为,任何竞争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在开展竞争之前必须做好防范负面影响的措施。

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使团队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过于激烈的竞争会破坏团结,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会危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你看到每个员工都在摩拳擦掌、暗中作梗,这时候你就一定要谨慎行事。如果团队成员为了赢得竞争的胜利而采取一些舞弊行为,比如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捷径,试图捏造事实或制造虚假的统计数字来夸大自己的业绩,你一定要制止,因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机制。

另外,作为老板,你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让竞争的目标利益很大。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每一人都是很脆弱的。巨大的利益会使你的员工做出一些不利于竞争的举动,甚至会使竞争难以控制。如果竞争的目标利益设置得当,不但不会伤害到你的团队,还可以促使成员友好地去竞争,而不会采取舞弊的措施。

总之,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

竞争对手的存在能够激发斗志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碌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丧失活力,丧失生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对手,就会丧失进取的意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吐故纳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许多人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异己分子,或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其实仔细想一想,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而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危机四伏的感觉,它会激发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十几年前,江国良以私人身份,加入到对口支援西部的行列,在涪陵,江国良创立了“泉凌”啤酒,在广阔的西部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十几年过去了,环顾最初一起到涪陵参加对口支援的20多家浙江企业,大部分已黯然东归,只剩下“泉凌”啤酒和娃哈哈两家,但是江国良毫无倦意,仍继续着自己的事业。

“泉凌”啤酒的产量从10年前的3000吨,到后来的3万吨,对于“泉凌”啤酒来说是一个飞跃,但是它仍旧是一个小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江国良一直坚信这样的道理——“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活法。”江国良认为无论自己企业的产量规模有多大,节约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做到的。

在激烈的竞争中,江国良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渐总结出小型啤酒企业生存下去的方式:一是要做精品;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就没法赢得市场,就无法生存。

在严峻的形势下,江国良一点也不敢懈怠。针对自己的不足,为了把自己的产品做精,从澳大利亚进口优质麦芽,从德国进口酵母菌种,还特地从德国请来酿酒师,从大的啤酒公司请来品酒师。同时,江国良与德国啤酒公司的长期合作,让“泉凌”啤酒的精品与特色之路越走越宽。“泉凌”的黑啤酒与螺旋藻啤酒,都成了江国良的得意之作。这样就使他的“泉凌”啤酒一直在整个三峡库区保持良好的销路和声誉。

总结自己之所以能够在10年的浪潮中屹立不倒,江国良认为当时三个月扎实的市场调查非常重要,而更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认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当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是竞争让他看清了自己,时刻保持警惕,不会睡着。

对手所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危机和斗争,同时还能激发我们求生和求胜之心的动力。善待你的对手吧!千万别把他当成“敌人”,而应该把他当做你的一剂强心针,一部推进器,一个加力档,一条警世鞭。

竞争中要抢得主动权

2002年9月底,正在德国考察的天津市技术改造办公室的同志从一位德国朋友那里得知,有家“能达普”摩托车厂倒闭了。技术改造办公室的人员立即向该厂表示:我们准备买下这个厂,但需回国后研究确定,一周之内,必有回言。与此同时,印度、伊朗等几个国家的商人也准备购买该厂。

回国后,天津市政府领导拍板决定,全部购买“能达普”厂的设备和技术,并立即通知德方,随即组成专家团,准备赴德进行全面技术考察,商谈购买事宜。就在这时,联系人从德国发来急电:伊朗人抢先一步,已签署了购买“能达普”的合同,合同上规定付款期限为10月24日,但如果24日下午3时,伊朗汇款不到,合同便告失效。

事情有点猝不及防。天津市领导分析了整个情况后认为,国际贸易竞争中也存在偶然因素,虽然伊朗商人在签订合同方面抢先,但能否付款尚属悬案。如果伊朗方面逾期付款,我方还有争取主动的机会。10月22日上午10时,天津市做出决定,立即派团出国,从伊朗人手中抢回这条生产线。代表团用了11个小时办完了平常需要15天才能办好的出国手续,10月23日,代表团飞到了慕尼黑,他们立即与德方联系。10月24日下午3时,当打听到伊朗方面款项尚未到的消息时,中国代表成员立即奔赴“能达普”摩托车厂。中国人的突然出现,德方人员甚感吃惊。慕尼黑市债权委员会主管倒闭企业事务的米勒先生面带笑容地接待了中国代表团,他说:“伊朗商人因来不及筹款已提出延期合同的要求。如果你们要购买,请现在就谈判签订合同。”原来,债权委员会已规定,“能达普”的财产必须于10月30日前出售完毕,以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如果逾期,将被迫拍卖。拍卖就是要把该厂全部固定资产拆散零卖,但这样做不仅使厂方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使这个有67年历史的、生产名牌产品的工厂化为乌有。我方意识到对方急于出卖的迫切心理,但又不能做在未经考察的情况下贸然决定购买外国设备的蠢事。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涉,终于达成了中国专家先进行全面技术考察后再谈判的协议。

25日早晨,中国专家来到“能达普”摩托车厂,对全厂的设备、机械性能、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考察,最终结论是:该厂设备先进,买下全部设备非常合算。25日下午2时整,合同谈判在中国专家驻地正式举行。经过紧张的讨价还价,在次日凌晨签订了合同。天津专家团以1600万马克的价格,买下了“能达普”厂的2229台设备和全套技术软件。后来得知,这个价格比伊朗商人所要支付的价格低200万马克,比另一些竞争对手准备支付的价格还要低500万马克。

竞争就是这样,如果你不下手,别人就会抢先一步。想竞争成功,就得多用点心思,先下手为强,把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