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小老板掌控营销36计
6949200000035

第35章 收集信息

善于挖掘信息资源中的商机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可以归纳为:运用信息可以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从而创造财富;直接让信息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中创造财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缩短信息流动时间实现财富增值;通过运用信息资源,扩大财富增值空间;通过信息自身的积累、增值创造财富;通过信息的指示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创造财富;通过对信息的合理运用,进行科学决策。

现在,既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信息资源具有的经济功能,但如何有效利用呢?要知道,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有利的位置,信息的作用就不能被低估,一些企业都强调通过引进人才来竞争,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信息竞争将决定事业的成败,信息就是财富。

1960年,一位叫劳埃德的英国人在泰晤士河边开了一家咖啡馆。很快,这家咖啡馆就成了船老板、商人、船员等聚会的地方,很多信息都在这里交流,这里成了一个信息集散地。

人们在这里畅谈海外的奇闻逸事,回首航海中的风雨历程,其中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高兴的人庆贺自己一帆风顺,满载而归;悲伤的人哀叹自己海上遇险,血本无归。

一天,劳埃德听到一个海员在喝咖啡的时候说,有一个伦巴第人在搞海运保险。这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在劳埃德的心中却掀起了波澜。他想:我何不利用现在的条件,与这些老顾客们联手搞一搞海运保险呢?他把计划告诉别人,但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很危险的,大海无情,海浪很容易把一条大船掀翻的,你赔得起吗?这就等于拿着英镑往大海里扔!

劳埃德有些犹豫,又不断地咨询那些从事海上贸易的老板,老板们对此很感兴趣,接着很多船长、船员、货主、商贩等纷纷表示,如果哪个人愿意来搞海运保险,他们都参加。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劳埃德终于下了决心。保险业开始的时候是不需要很多资金的,只要物色好了机构办事人员,就可以开张了。不久,一家“劳埃德保险公司”就在泰晤士河畔成立了。

很显然,他的保险公司生意一下子就火起来了,昔日一个小小咖啡店的老板,摇身一变,成了保险业的领军人物。

在这之后,劳埃德保险公司的发展是很迅速的,它还将保险范围拓展到火箭发送、人造地球卫星、受到战火威胁的超级油轮等领域。

我们知道,并不是谁都有机会得知某些信息的。但是获悉某项信息之后,却无视其中蕴涵的极大商机,这样的人岂不是太缺乏经济眼光了?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因此,成功者总是那么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可是联合国设在什么地方,一时间成了一个颇费周折的问题。按理说,联合国的地点应该设在一座繁华的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的城市建立联合国的总部都必须有大量的土地来建造楼房,这批土地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刚刚起步的联合国却无力支付这样一大笔巨款。

正当各国的首脑们颇为踌躇的时候,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拿出870万美元的巨资在世界级的大城市纽约买下了一块土地,无偿捐给了联合国,并且同时买下了这块土地周围的全部土地。

联合国大厦建起来之后,其周围的土地价格立即飙升上去。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经营这片土地到底赚回来多少个870万美元。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把握其中蕴涵的商机,你就能迈出成功的一步。

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商机

面对市场,很多经营者都感叹,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大家都在寻找最赚钱的机会。其实,很多人花尽心思去寻找商机,却不知道真正的商机就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和挖掘出来罢了。有句希腊谚语说得好:“金子就在手边,路就在脚下。”

遗憾的是,大多数经营者把眼光只盯在那些貌似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事情上,只认为那些赚钱的行业存在着商机,一窝蜂地去争夺,却看不到真正可挖掘的商机。他们在市场争夺中损兵折将、狼狈不堪,但是得到的利润却寥寥无几,他们宁可去追寻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却看不到身边的商机。于是,现在市场当中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怪圈,一方面,很多消费者都在苦恼,在市场上寻找不到真正能够为自己解决问题和让自己满意的商品;另一方面,很多经营者却抱怨市场饱和,需求不旺,缺少商机。

产生这个怪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经营者没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没有通过经营的表面去挖掘巨大的市场商机。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商机,人们每天的每一个活动背后都有需求存在,而发现这种需求并且满足这种需求,就是发现商机的根本所在。

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商机,经营者就不能只把眼光盯在那些热门的赚大钱的行业中,而是扩宽自己的思路,善于倾听消费者的要求和声音,从社会生活当中发现商机并扩展自己的经营方向与空间,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效益和利润。

比如,英国有个小女孩,她喜欢画画,但是她总是在画画的时候找不到橡皮,或者在擦完橡皮之后找不到铅笔,于是她灵机一动,用一块铁皮包住橡皮和铅笔随擦随用,这样就再也没有上述烦恼了,她的这一小创意被某铅笔厂采用,生产出“橡皮头铅笔”,给千万人带来方便,她自己也获得了该铅笔厂家支付的丰厚的专利发明费。有个小文员,他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自己写好的记事贴经常会不翼而飞,给工作带来不便,于是他在每张记事贴背后粘上胶布,在记事之后把它直接贴在办公桌或者墙壁上就不会担心丢失了。不久,他的这一个小创意被一个生产办公文具的工厂采用,推出了黏性便利贴,顿时在写字楼中流行开来,使该工厂每年创造上亿美元的利润……这些生活当中小小的创意最后都成了巨大的商机。

宝洁公司的“帮宝适”纸尿布一直是宝洁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为宝洁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和经济效益。不过可能谁也想不到这个纸尿布是一个宝洁员工偶然间想到并推出的。

1956年,宝洁公司开发部主任维克·米尔斯在照看其出生不久的孙子时,深切感受到一篮篮脏尿布给家庭主妇带来的烦恼。洗尿布的责任给了他灵感。于是,米尔斯就让手下几个最有才华的人研究开发一次性尿布。

一次性尿布的想法并不新鲜。事实上,当时美国市场上已经有好几种牌子了。但市场调研显示:多年来这些品牌的尿布只占美国市场的1%。原因首先是价格太高,其次是父母们认为这种尿布不好用,只适合在旅行或不便于正常换尿布时使用。但调研结果显示:一次性尿布的市场潜力巨大。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正处于战后婴儿的出生高峰期。将婴儿数量乘以每日平均需换尿布次数,可以得出一个大得惊人的潜在销量。

宝洁公司产品开发人员用了一年的时间,最初样品是在塑料裤衩里装上一块打了褶的吸水垫子。但在1958年夏天现场试验后,除了父母们的否定意见和婴儿身上的疹子以外一无所获。

1959年3月,宝洁公司重新设计了它的一次性尿布,并在实验室生产了37000个样品,然后拿到纽约州去做现场试验。这一次,有三分之二的试用者认为该产品胜过布尿布。但随后降低成本和提高新产品质量的阶段,比产品本身的开发难度更大。到1961年12月,这个项目进入了能通过验收的生产工序和产品试销阶段。再后来,宝洁公司选择地处美国最中部的城市皮奥里亚试销这个后来被定名为“帮宝适”的产品。在试销时发现该市的妈妈们喜欢用“帮宝适”,但不喜欢10美分一片尿布的价格。在6个地方进行的试销进一步表明,定价为6美分一片就能使这类新产品畅销。于是,宝洁公司把生产能力提高到使公司能以该价格在全国销售帮宝适尿布的水平。帮宝适尿布终于成功推出,直至今天仍然是宝洁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

如果你觉得没有商机,并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你的眼光的问题。商机无处不在,但是只有真正有市场眼光的人才能发现并且利用它。商机可能来自你每次喝的一口水,也可能来自你每天使用的碗筷,只要你从中发现人们的需求,并且满足了这个需求,你就发现了商机。商机需要用心去发现,用真诚去发现。敞开你的心扉,打开你的思路,你会发现商机就在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