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复字仁甫,德安①人也。太宗②乙未岁,命太子阔出帅师伐宋,德安以尝逆战,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时杨惟中③行中书省军前,姚枢④奉召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脱之以归,复在其中。枢与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残,不欲北,因与枢诀。枢恐其自裁,留帐中共宿。既觉,月色皓然,惟寝衣在,遽驰马周号积尸间,无有也。行及水际,则见复已被发徒跣,仰天而号,欲投水而未入。枢晓以徒死无益:“汝存,则子孙或可以传绪百世;随吾而北,必可无他。”复强从之。……世祖⑤在潜邸,尝召见,问曰:“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对曰:“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世祖悦,因不强之仕。
《元史·儒学·赵复传》
【注释】
①德安:地名,在今江西德安境内。
②太宗:即元太宗窝阔台。
③杨惟中:元朝弘州人,字彦诚。为元初大臣,喜读书,有胆略。
④姚枢: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自柳城入内地,参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
⑤世祖:即元世祖忽必烈。
【译文】
赵复,字仁甫,是德安人。元太宗乙未年,皇帝窝阔台诏命太子阔出统军讨伐宋朝,因为德安曾经作过抵抗,因此德安的数10万百姓被俘后都被处死。当时杨惟中在军中担任中书省职使,姚枢接受诏令前往军中征求儒生、道士、医生、占卜术士,凡是被俘获并记录在册的儒生,便统统释放回家,赵复也在其中。姚枢与赵复交谈,姚枢认为他是当今奇士,而赵复由于亲族都被杀害,不想北上,因此与姚枢诀别。姚枢担心赵复自杀,便挽留他在自己营帐中一齐休息。姚枢一觉醒来后,月光清明,营帐中只有赵复的睡衣还在,姚枢于是骑马在堆积的尸体中四处呼叫赵复,没有人回答。姚枢赶到水边时,才发现赵复披散着头发,赤着脚,仰天痛哭,想要投水还没有跳进去。姚枢劝告他,白白死去没有任何益处。姚枢说:“你活着,那么你的子孙后代还可以延续下去;你只要跟随我北上,一定没有问题。”赵复勉强地跟随着姚枢北上。……元世祖忽必烈还是亲王时,曾经召见赵复,询问他说:“我想攻取宋朝,你可以作我的前导吗?”赵复回答说:“宋朝是我的父母邦国呀,我从未想过引导别人来征讨我的父母邦国。”世祖听了很高兴,因此不再勉强他入朝为官。
黄赟千里寻父骨
黄赟字止敬,临江①人。父君道,延祐②间求官京师,留赟江南。时赟年幼,及既长,闻其父娶后妻居永平③,乃往省之,则父殁已三年矣。庶母闻赟来,尽挟其赀去,更嫁,拒不见赟。赟号哭语人曰:“吾之来,为省吾父也。今不幸吾父已殁,思奉其柩归而窆之,莫知其墓。苟得见庶母示以葬所,死不恨矣,尚忍利遗财邪!”久之,闻庶母居海滨,亟裹粮往,庶母复拒之,三日不纳。庶母之弟怜之,与偕至永平属县乐亭求父墓,又弗得。赟哭祷于神,一夕梦老父以杖指葬处曰:“见片砖即可得。”明日就其地求之,庶母之弟曰:“真是已,敛时有某物可验。”启朽棺,得父骨以归。
《元史·孝友·黄赟传》
【注释】
①临江:地名,今江西清江县。
②延祐:元仁宗年号。
③永平:县名,在今河北境内。
【译文】
黄赟字止敬,临江人。他的父亲黄君道,于元仁宗延祐年间到京城中谋求官职,将黄赟留在江南。当时黄赟年纪很小,等长大后,他听说父亲已另娶后妻居住在永平,于是前往探视,可是父亲已经死了3年了。后母听说黄赟前来探视,便将家中钱财统统卷走,改嫁他人,拒绝同黄赟见面。黄赟大哭着对众人说:“我前来此地,仅是为了探视我的父亲呀。如今不幸我的父亲已经亡故,我只想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埋葬,却不知道他的坟墓。倘若能让后母将父亲的墓地指给我,我死而无憾呀,怎么会忍心去图谋他的遗财呢!”过了一段时间后,黄赟听说后母住在海边,就带着干粮前往,后母还是拒绝见他,并3天不让他进屋。后母的兄弟十分可怜他,便同他一齐到永平属县乐亭寻找父亲的坟墓,又没找到。黄赟哭着向神灵祈祷,一天晚上他梦见老父用拐杖指着埋葬之处说:“看到一片砖头就可找到墓地了。”第二天他们到那个地方去寻找,后母的兄弟说:“真是这个地方呀,装殓棺木时有东西可作验证。”黄赟便打开腐朽的棺木,找到父亲的遗骨并带回家去。
孝友王荐感天地
王荐,福宁人。……父尝疾甚,荐夜祷于天,愿减己年益父寿。父绝而复苏,告其友曰:“适有神人,黄衣红帕首,恍惚语我曰:汝子孝,上帝命锡汝十二龄。”疾遂愈,后果十二年而卒。母沈氏病渴,语荐曰:“得瓜以啖我,渴可止。”时冬月,求于乡不得,行至深奥岭,值大雪,荐避雪树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见岩石间青蔓离披,有二瓜焉①,因摘归奉母。母食之,渴顿止。兄孟韦合早世,嫂林氏更适刘仲山。仲山尝以田鬻于荐,及死,不能葬,且无子,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荐即以田还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葬者,时民贫未葬者众,畏令,悉焚柩,弃骨野中。荐哀之,以地为义阡收瘗之。有死不能敛者,复买棺以赠,人皆感焉。
《元史·孝友·王荐传》
【注释】
①焉: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译文】
王荐,福宁人。……他的父亲曾病得非常厉害,王荐便在晚上向上天祈祷,希望减少自己的年纪来增加父亲的寿命。父亲断了气之后又苏醒过来。他告诉他的亲友们说:“刚才有一位神仙,身上穿着黄衣服,头上用红手帕裹起来,他好像隐隐约约地告诉我说:你的儿子孝顺,上帝命令加赐给你12年寿命。”不久,他的病就痊愈了,后来果然过了12年才死去。王荐的母亲沈氏生病口渴,他告诉王荐说:“去找瓜来给我吃,才能止渴。”当时正是冬月,王荐在乡里找不到瓜,便走到深山峻岭里,刚好下大雪,王荐在树下躲大雪,想到母亲的病,焦急得仰天大哭。他突然看到岩石间青枝绿蔓垂挂而下,那上面有两只瓜,因此摘下来给母亲吃。母亲吃了瓜之后,口顿时就不渴了。王荐的哥哥孟韦合很早就死了,他的嫂子林氏改嫁给刘仲山。刘仲山曾将田卖给王荐,等死了后,不能安葬,况且他没有孩子,他宗族里的人由于他太贫穷,没有人肯做他的后人。王荐便将田地归还给林氏,让他替刘仲山过继后人,并办理丧葬后事。州府严禁老百姓死后不埋葬尸体,当时百姓因为贫穷无地,有很多人的尸体不能埋葬,畏惧法令,就将棺木及尸体统统焚毁,将骨灰撒在荒野中。王荐非常可怜他们,就将自己的土地作为公墓收葬不能下葬的尸体。有人死后没有钱买棺材装殓尸体,王荐又买棺材送给他们,当时的人都十分感激他。
塔塔统阿忠职守
塔塔统阿,畏兀①人也。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扬可汗尊之为傅②,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③西征,乃蛮国亡,塔塔统阿怀印逃去,俄就擒。帝诘之曰:“大扬人民疆土,悉归于我矣,汝负印何之?”对曰:“臣职也,将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也有他!”帝曰:“忠孝人也!”问是印何用,对曰:“出纳钱谷,委任人材,一切事皆用之,以为信验耳。”帝善之,命居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帝曰:“汝深知本国文字乎?”塔塔统阿悉以所蕴对,称旨,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
《元史·塔塔统阿传》
【注释】
①畏兀:元朝西北少数民族名,宋代称高昌田鹘,元代称畏兀儿。
②“乃蛮”句:乃蛮,十一二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部落。大扬,乃蛮部落首领名字。
③太祖:即元太祖成吉思汗。
【译文】
塔塔统阿,畏兀儿人。他天性聪慧,能言善辩,并且精通本国文字。乃蛮部落大扬可汗尊他为师傅,并让他执掌金印和钱粮。太祖征讨西域,消灭了乃蛮国,塔塔统阿带着金印逃亡,立刻就被抓住了。太祖质问他道:“大扬的百姓和土地,全都归我所有了,你带着印有什么用?”塔塔统阿回答说:“这是作为臣子的职责,我要拼死遵守,只是想不辜负当日主上委任时的信任。怎么敢有其他的想法呢!”太祖称赞说:“真是忠孝之人呀!”便问他这金印有什么用处,塔塔统阿回答说:“出纳钱粮,委任官员,一切事情都要用到它,这是办事的信验凭证。”太祖觉得很对,就命他随侍左右。这之后凡是有定制和旨意,都开始用印章,依然命令塔塔统阿执掌。太祖说:“你深通你本国的文字吗?”塔塔统阿就他所全部掌握的东西应对,非常符合太祖的旨意,太祖因此委任他教授皇太子和诸王畏兀儿文字和语言。
王玉汝力保严实地
戊戌①,以东平②地分封诸勋贵,裂而为十,各私其入,与有司无相关。玉汝③曰:“若是,则严公④事业存者无几矣。”夜静,哭于楚材⑤帐后。明日,召问其故,曰:“玉汝为严公之使,今严公之地分裂,而不能救止,无面目还报,将死此荒寒之野,是以哭耳。”楚材恻然良久,使诣帝⑥前陈诉。玉汝进言曰:“严实以三十万户归朝廷,崎岖兵间,三弃其家室,卒无异志,岂与他降者同。今裂其土地,析其人民,非所以旌有功也。”帝嘉玉汝忠款,且以其言为直,由是得不分。
《元史·王玉汝传》
【注释】
①戊戌:即戊戌日。
②东平:地名,即今山东东平。
③玉汝:即王玉汝,字君璋,元朝郓人,由金入元,为忠义之士。
④严公:即严实,字武叔,元朝泰安长清人。
⑤楚材:即耶律楚材,字晋卿,辽帝后裔,为元朝开国功臣。
⑥帝:即元太宗窝阔台。
【译文】
戊戌日,太宗窝阔台将东平之地分封给众位功臣贵戚,土地分为10份,归于各位的名下,并没有同有关部门商议。王玉汝说:“倘若像这样,那么严实的家产还能剩下多少。”夜半人静时,王玉汝在耶律楚材帐后哭泣。第二天,耶律楚材召见他,询问他哭泣的缘由,他回答说:“我王玉汝是严公的特使,如今严公的土地被割裂,而不能制止,我没有面目回报严公,只有死在这荒寒的郊野,因此哭泣呀。”耶律楚材深表同情,想了一会儿,他决定让王玉汝到太宗面前陈明这件事情。王玉汝谏议说:“严实带领30万户人家归附朝廷,艰难地转战南北,几次抛妻别子,最终还是没有异心,怎么能同其他归降的人一样对待呢。如今割裂他的土地,分开他的百姓,这不是表彰有功之臣呀。”太宗赞赏王玉汝的忠贞,并因为他的直言,因此严实的土地没有被分割。
义救赵王
九月①丁酉朔,诏授昔班帖木儿同知河东宣慰司②事,其妻剌八哈敦云中郡夫人,子观音奴赠同知大同路③事,仍旌表其门闾。先是,昔班帖木儿为赵王位下同知怯怜口④总管府事,其妻尝保育赵王,及是部落灭里叛,欲杀王,昔班帖木儿与妻谋,以其子观音奴服王平日衣冠居王宫,夜半,夫妻卫赵王微服遁去。比贼至,遂杀观音奴,赵王得免。事闻,故旌其忠焉。
《元史·顺帝本纪》
【注释】
①九月:指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十八年九月,即1351年。
②“诏授”句:河东,地名,在今山西境内。宣慰司,即宣慰使司,元代为地方行政机构宣慰司的长官,掌管军民之政。
③大同路:地名,在今山西境内。
④怯怜口:蒙古语的音译,意即家中儿郎,指蒙古和元朝皇室、诸王、贵族的私属人口。
【译文】
1351年,元顺帝下诏授与昔班帖木儿同知河东宣慰司一职,其妻剌八哈敦为云中郡夫人,儿子观音奴受赠为同知大同路之职,还表彰他们的整个家族。起初,昔班帖木儿在赵王属下担任同知怯怜口总管府一职,他妻子曾作为保姆抚育过赵王,等到灭里部落叛变之后,要杀赵王,昔班帖木儿和妻子一齐商量,让他们的儿子观音奴穿上赵王平时的衣服居住在王宫,半夜里,他们夫妻护着赵王微服逃走。叛贼到王宫后,就杀掉了观音奴,赵王得以逃脱。此事被皇帝知道后,就下旨表彰他们的忠诚。
管如德勇敢无畏
管如德,黄州黄陂县人。……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景模①喜曰:“此真吾儿也。”至是,入觏,世祖②笑曰:“是孝于父者,必忠于我矣。”一日,授以强弓二,如德以左手兼握,右手悉引满之,帝曰:“得无伤汝臂乎?后毋复然!”尝从猎,遇大沟,马不可越,如德即解衣浮渡,帝壮之,由是称为拔都③,赏赍优渥。帝问:“我何以得天下,宋何以亡?”如德对曰:“陛下以福德胜之。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帝曰:“善。”
《元史·管如德传》
【注释】
①景模:指管景模,管如德之父。
②世祖:指忽必烈。
③拔都:意即汉语中“勇士”。
【译文】
管如德,黄州黄陂县人。……起初,管如德曾经被俘虏,他非常想念他的父亲,便与7位同辈的人一齐从小路向南逃跑,被巡逻的士兵抓获,用镣铐锁起来,准备押送到州郡中去。管如德乘巡逻的人不注意时,马上拿起镣铐打死了几十人,因此他们各自挣脱镣铐逃走,管如德越过重重关卡不远万里终于到达了父亲的治所。管景模大喜说:“这真是我的儿子呀。”到达之后,管如德拜见世祖,世祖笑着说:“凡是孝敬父亲的人,一定会忠诚于我呀。”一天,世祖赐给他两把强弓,管如德用左手将两把弓一齐握住,用右手将两支弓的弦都拉满,世祖说:“没有弄伤你的手臂吧?以后不要再这样了!”管如德曾跟随世祖出外打猎,碰上了一条大沟,马跳不过去,管如德立即脱下衣服浮在水上渡世祖过沟,世祖称赞他雄壮,管如德由此而被称为拔都,所受赏赐十分优厚。世祖曾问管如德:“我凭什么得到天下,宋朝为什么会亡国?”管如德回答说:“陛下凭着洪福和威德得到了天下。襄樊,是宋朝的咽喉之地,咽喉被堵塞,怎么会不灭亡呢!”世祖赞誉说:“回答得好。”
杀虎能手别的因
明年,庚申①,世祖②即位,委任尤专。癸亥止月,召赴行在所。冬十一月,谒见世祖于行在所,世祖赐金符,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③。时二州地多荒芜,有虎食民妻,其夫来告,别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乃立槛设机,缚羔羊槛中以诱虎。夜半,虎果至,机发,虎堕槛中,因取射之,虎遂死。自是虎害顿息。
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将军、信阳府④达鲁花赤,佩金符。时信阳亦多虎,别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马裼置鞍上出猎,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别的因以裼掷虎,虎搏裼,据地而吼,别的因旋马视虎射之,虎立死。
《元史·抄思传》
【注释】
①庚申:即1260年。
②世祖:即元世祖忽必烈。
③达鲁花赤,蒙古语“镇守者”的音译,元朝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地方后,无力进行单独统治,便委托当地统治者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临,并掌握最后裁定权。
④信阳府:府名,在今河南境内。
【译文】
第二年是庚申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特地委任了一些大臣。癸亥年正月,召别的因赴行宫。冬十一月,别的因在行宫拜见世祖忽必烈,世祖赏赐给他金符,委任他为寿、颖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当时这两州大多是荒芜的地方,有一只老虎吃掉了民夫的妻子,她的丈夫前来报告,别的因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这极好办。”因此设立槛笼机关,在槛笼中缚住一只羊来引诱老虎。半夜里,老虎果然来了,机关发动,老虎便掉进槛笼机关之中,别的因便取箭射虎,老虎被射死。从此虎害便止息了。
至元十三年,别的因被加授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之职,并佩金符。时值信阳府也有许多老虎,别的因到后,没过多久,一天把衣服放在马鞍上出去打猎,他令手下人烧山,老虎逃出来,别的因便把衣服掷向老虎,老虎冲向衣服,在地上怒吼,别的因回马照着老虎射击,老虎立刻就被射死了。
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