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元史
6993200000009

第9章 文史英华(9)

岁戊辰①七月庚午,泰帝皇帝崩于上都②,倒剌沙③专权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惧。时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④留守京师,遂谋举义。八月甲午黎明,召百官集兴圣宫,兵皆露刃,号于众曰:“武皇有圣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归心,大统所在,当迎立之,不从者死!”乃缚平章乌伯都剌、伯颜察儿,以及中书左丞朵朵、参知政事王士熙等下于狱。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固守内廷。于是帝⑤方远在朔漠,猝未能至,虑生他变,乃迎帝弟怀王于江陵,且宣言己遣使北迎帝,以安众心。复矫称帝所遣使者自北方来,云周王⑥从诸王兵整驾南辕,旦夕即至矣。丁巳,怀王入京师,君臣请正大统,固让曰:“大兄在北,以长以德,当有天下。必不得已,当明以朕志播告中外。”九月壬申,怀王即位,是为文宗。改元天历,诏天下曰:“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时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皇帝子为皇帝,乃遣兵分道犯大都⑦。而梁王王禅、右丞相答失铁木儿、御史大夫纽泽、太尉不花等,兵皆次于榆林⑧,燕铁木儿与其弟撒敦、子唐其势等,帅师与战,屡败之。上都兵皆溃。十月辛丑,齐王月鲁帖木儿、元帅不花铁木儿以兵围上都,倒剌沙乃奉皇帝宝出降,两京道路始通。于是文宗遣哈散及撒迪等相继来迎,朔漠诸王皆劝帝南还京师,遂发北边。

《元史·明宗本纪》

【注释】

①戊辰:指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致和元年,即公元1328年。

②上都:地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③倒剌沙:泰定帝时权臣。

④燕铁木儿:功臣土土哈之孙,元文宗时权臣,曾密谋毒死明宗,后惧怕事情败露,病死。

⑤帝:即元明宗。

⑥周王:即元明宗。

⑦大都:地名,即今北京。

⑧榆林:地名,即今陕西榆林。

【译文】

戊辰年七月庚午日,泰定皇帝死于上都,倒剌沙专权独断,横行无忌,过了一个多月还不拥立新皇帝,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当时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留守京师,决定政变。八月甲午日黎明,燕铁木儿在兴圣宫召集百官,兵器都露了出来。他向众人号召说:“武宗皇帝有两位皇子,忠孝仁义,老百姓都归服他们,他们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应当迎立他们,不同意的就得处死。”于是逮捕了平章乌伯都剌、伯颜察儿,并把中书左丞朵朵、参知政事王士熙押入大牢。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一齐把守宫廷。这时明宗皇帝远在北方,匆忙之间不能赶到,考虑到可能会发生其他变故,于是前往湖北江陵迎立明宗皇帝的弟弟怀王(即文宗皇帝),并且宣称已经派使臣到北方去恭迎明宗皇帝,用以安定人心。接着又假称明宗派遣的使者从北方赶来,报告周王和诸王及卫士们向南赶来,马上就会到了。丁巳日,怀王进入京师大都,诸王大臣们请求他登基,怀王推辞说:“我的大哥在北方,凭他的年龄和德行,都应该可以统治天下。现在情势迫不得已,应当把我的想法告于天下。”九月壬申日,怀王即位,就是文宗,改年号为天历,诏告天下人说:“我等待着我的大哥回到京师,这样就可以达成我推辞即位的心愿。”

此时倒剌沙在上都,拥立泰定皇帝的儿子为新帝,然后派兵分几路进犯大都。不久梁王王禅、右丞相答失铁木儿,御史大夫纽泽、太尉不花等,率兵都抵达榆林。燕铁木儿和他的弟弟撒敦、儿子唐其势等人,率军同他们作战,屡次击败他们。上都的军队都被击败了。十月辛丑日,齐王月鲁帖木儿,元帅不花铁木儿率兵包围了上都,倒剌沙不得不捧出皇帝玉玺出降,大都与上都的道路这才开始畅通。于是文宗又派哈散及撒迪等先后前去迎接明宗皇帝回大都即位,北方的诸王都劝谏明宗南还京师,明宗皇帝于是从北边开始起程。

耶律楚材理财

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钜万,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①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帝曰:“卿试为朕行之。”乃奏立燕京②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昉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臣不才,故留燕,为陛下用。”帝嘉其谦,赐之酒。即日拜中书令,事无钜细,皆先白之。

《元史·耶律楚材传》

【注释】

①楚材:即耶律楚材,字晋卿,辽帝后裔,为元朝初重臣。

②燕京:即今北京。

【译文】

太祖成吉思汗在位时,每年都忙于征讨西域各国,没时间治理中原地区,地方官吏大多征收钱财填入自己私人腰包,有的官员资财累积达万万之多,然而政府储备不多。近臣别迭等人建议说:“汉人对我们国家没有用处,可以将他们全部赶走,空出土地来作为牧场。”耶律楚材反对说:“陛下就要南征,军队的供给应该有资金财物保证,如果能合理地征收中原一带的土地税、商税、盐税、酒税、铁冶以及山川河泽的税利,每年就可得到白银50万两、布帛8万匹、粮食40多万石,就足能供给军需,怎么说没有用呢!”太宗说:“你试着为我施行一下这个设想。”于是楚材奏请设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的官员,凡是正职副手一律都选用士人,像陈时可、赵昉等都是宽厚仁慈的长者,遴选天下士人,参谋辅助的都运用以前尚书省的官员。辛卯年秋天,太宗出巡云中。十路课税使都呈上户籍及金银布帛给太宗察看,太宗笑着对耶律楚材说:“你不离我左右,却能使国家费用充足,南方的大臣,有像你这样有才干的人吗?”耶律楚材回答说:“那里的人都比我有能力,我没有才干,所以才留在燕京,听候陛下随时调用。”太宗夸赞了他的谦恭,赐给他美酒,当天就官拜他为中书令,事情无论大小,都先告诉他,让他决断。

赏罚不明取败之道

先是,脱脱①之西行也,别儿怯不花②欲陷之死。哈麻③屡言于帝,召还近地,脱脱深德之,至是引为中书右丞。而是时脱脱信用汝中柏④,由左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平章以下见其议事莫敢异同,惟哈麻不为之下。汝中柏因谮之脱脱,改为宣政院使,位居第三,于是哈麻深衔之。哈麻尝与脱脱议授皇太子册宝礼,脱脱每言:“中宫有子将置之何所?”以故久不行。脱脱将出师也,以汝中柏为治书侍御史,使辅也先帖木儿⑤居中。汝中柏恐哈麻必为后患,欲去之。脱脱犹豫未决,令与也先帖木儿谋。也先帖木儿以其有功于己,不从。哈麻知之,遂谮脱脱于皇太子及皇后奇氏⑥。会也先帖木儿方移疾家居,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承哈麻风旨,上章劾之,三奏乃允;夺御史台印,出都门外听旨,以汪家奴⑦为御史大夫;而脱脱亦有淮安⑧之命。十二月辛亥,诏至军中,参议龚伯遂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且丞相出师时,尝被密旨,今奉密旨一意进讨可也。诏书且勿开,开则大事去矣。”脱脱曰:“天子诏我而我不从,是与天子抗也,君臣之义何在?”弗从。既听诏,脱脱顿首谢曰:“臣至愚,荷天子宠灵,委以军国重事,蚤夜战兢,惧弗能胜。一旦释此重负,上恩所及者深矣。”即出兵甲及名马3000,分赐诸将,俾各帅所部以听月阔察儿、雪雪节制⑨。客省副使哈剌答曰:“丞相此行,我辈必死他人之手,今日宁死丞相前。”拔刀刎颈而死。初命脱脱安置淮安,俄有旨移置亦集乃路⑩。

《元史·脱脱传》

【注释】

①脱脱:字大用,顺帝朝大臣,曾与顺帝近臣合谋贬黜自己的伯父伯颜,后执掌大权,遭构陷,被毒死。

②别儿怯不花:顺帝朝大臣,曾构陷脱脱。

③哈麻:顺帝朝大臣,构陷脱脱,并毒死他。

④汝中柏:元大臣,为脱脱亲信。

⑤也先帖木儿:元大臣,脱脱亲信。

⑥奇氏:元顺帝第二皇后。

⑦汪家奴:顺帝朝大臣。

⑧淮安:地名,即今淮安。

⑨“俾各帅所部”句:月阔察儿,元朝大将。雪雪,元朝大臣。

⑩亦集乃路:在今甘肃、宁夏、蒙古一带。

【译文】

脱脱离京西行任职,别儿怯不花想把他陷害致死。哈麻多次向元顺帝谏言,建议召脱脱回离京较近的地方任职,脱脱很感激他,因此任他为中书省右丞相。而这个时候脱脱宠信运用汝中柏,使他以左司郎中之职参议中书省事务,平章政事及僚属见汝中柏参与中书事务,都不敢表示反对,只有哈麻不屈服。汝中柏于是向脱脱诬陷哈麻,便改命哈麻为宣政院使,位居第三,由此哈麻深深怀恨脱脱。哈麻曾与脱脱商议建议顺帝册封皇太子,脱脱每次总是推脱说:“中宫皇后有儿子将如何处置?”由于这个原因,册封很久都未施行。脱脱即将出征平叛,任命汝中柏为治书以辅佐御史,使他能帮助也先帖木儿稳握大权。汝中柏担心哈麻一定会成为后患,想除掉他。脱脱犹豫迟疑不决,便命汝中柏同也先帖木儿商量,也先帖木儿认为哈麻曾经帮助过自己,不想除掉他。哈麻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向皇太子及皇后奇氏构陷脱脱。正好也先帖木儿正在家中养病,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人根据哈麻的意思,上奏弹劾脱脱。上书3次,奏折才被批准,于是朝廷诏命夺去也先帖木儿御史台官印,贬他出京城,听候发落,同时任命汪家奴为御史大夫;而脱脱也被贬职迁往淮安。十二月辛亥日,诏书送到军队中,参议官龚伯遂说:“将领在军中指挥作战,君命有时候也不能接受,况且丞相统军出师之时,曾经接受皇上的密旨,现在奉密旨一心一意进军讨贼就行了。诏书先不要打开,诏书一打开,大事就完了。”脱脱说:“天子诏令我而我不服从,这是同天子对抗呀,那么君臣之间的道义在哪里呢?”他不听龚伯遂的话。听完诏命以后,脱脱叩头拜谢说:“我非常愚笨,承蒙皇上的宠信,委任我处理军国大事,日夜谨慎,恐怕不能胜任。现在一下子就减去这些重担,皇上对我的恩德真是深厚呀。”随即拿出兵器铠甲以及好马3000多件,分别赏赐给众位将领,并让自己统帅的士兵听命月阔察儿、雪雪统领。客省副使哈剌答说:“丞相这次离开,我们一定会死在他人的手上,现在我宁可死在丞相您面前。”于是拔出刀来刎颈而死。起初皇上诏命安置脱脱于淮安,不久又有旨意命令重新安置他于亦集乃路。

皇后性俭

后①性节俭,不妒忌,动以礼法自持。第二皇后奇氏②素有宠,居兴圣西宫,帝希幸东内。后左右以为言,后无几微怨望意。从帝时巡上京,次中道,帝遣内官传旨,欲临幸,后辞曰:“暮夜非至尊往来之时。”内官往复者三,竟拒不纳,帝益贤之。帝尝问后:“中政院③所支钱粮,皆传汝旨,汝还记之否?”后对曰:“妾当用则支。关防出入,必己选人司之,妾岂能尽记耶?”居坤德殿,终日端坐,未尝妄逾户阈。至正二十五年八月崩,年四十二。奇氏后见其所遗衣服弊坏,大笑曰:“正宫皇后,何至服此等衣耶!”其朴素可知。

《元史·后妃传》

【注释】

①后:指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皇后,名伯颜忽都。

②奇氏:元顺帝第二皇后奇氏,名完者忽都。

③中政院:元朝官署,掌管皇后中官的财赋、营建、供给及宿卫士和分地人户等事。

【译文】

伯颜忽都皇后生性节俭,不妒忌人,行动举止符合礼法。第二皇后奇氏一向受顺帝的宠爱,住在兴圣西宫,顺帝希望到东宫过夜。皇后手下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后,皇后没有丝毫埋怨。那时皇后跟随顺帝巡视上都,车驾在半路上驻扎,顺帝派内监传旨,想到皇后这儿来过夜,皇后推辞说:“深夜不是皇帝往来的时候。”内监反复几次传旨,均被皇后婉言回绝了,顺帝更认为她贤德。顺帝曾经问皇后:“中政院所支用的钱粮,都是传你的旨意,你还记得吗?”皇后回答说:“我应当用的就支出。出纳用度,一定会选人掌管,我怎么能全部记下来呢?”皇后住在坤德殿的时候,整天静坐,不曾轻易出过宫门。顺帝至正二十五年皇后去世,时年42岁。第二皇后奇氏看到她留下来的衣服都很破旧,大笑着说:“正宫皇后,何至于穿这样破旧的衣服呢!”由此可见其朴素之一斑。

姚燧氏大器晚成

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①。构隐居苏门②,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③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年十三,见许衡④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元史·姚燧传》

【注释】

①枢:即姚枢,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先世由柳城入内地,后参预朝政,制定一代制度。

②苏门:地名,在今河南辉县北。

③杨奂:元朝乾州奉天人,字焕然,由金入元,为官10年告老。

④许衡: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字仲平,时人称鲁斋先生,原籍河南沁阳,后迁新郑,为元朝大儒学家。

【译文】

姚燧字端甫,……父亲姚格,在姚燧13岁时就死了,因此他便由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姚枢当时隐居在苏门。他以为姚燧十分愚笨,教育管束十分急躁,姚燧无法忍受,杨奂得知后急忙写信劝止姚枢说:“姚燧,是一件精美的玉器呀。长大后他自然会有成就,何必为他着急呢!”杨奂并且还将女儿嫁给姚燧作妻子。13岁时,他在苏门拜见许衡,18岁时,才开始在长安求学。当时他还未曾写文章,然而看了时人所作的文章,觉得他们远远不如古人,内心里便极不以为然。24岁时,他才开始读韩愈的文章,试着仿照写文章,人们都说他的文章有韩愈的气势和风格。后来向许衡请教,许衡也赞赏他的文辞,并告诫他说:“弓箭作为武器,是为了防备盗贼呀;倘若盗贼得到了弓箭,也要用他来害人。文章固然是表露儒士思想人格的利器,但是倘若不能先认清一时的潮流,将如何应对那被役使的地位呢?不是适当的人而给与他利器,与是适当的人而拒绝给他利器,都是错误的,都不是完满自身面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啊!

元人伐宋不杀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