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委任以专
南宋末年,赵宋朝廷在元军的猛烈进攻下,岌岌可危。德祐二年(1276年),刚刚即位一年半的宋恭帝派使者向元军求和,元军拒绝,在元军兵临临安城下的情况下,他只好俯首请降。四个月后,益王赵昰(shì)于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元军一路紧追,当了半载皇帝的端宗逃到惠州,又不得不向元军奉表请降。景炎三年(1278年),陆秀夫、张世杰等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这就是南宋最后一个短命皇帝。
当时,中原几乎全都落入元军之手,宋帝僻居东南一隅,为保险起见,又移住新会县南80里海中的崖山,追随他的官兵、民兵二十余万人大都住在崖山周围的船中。尽管宋帝已根本不能控制天下,但他的存在至少还是个南宋未彻底灭亡的象征,多多少少在心理上仍影响着臣民。所以,元江东宣慰使张弘范向元世祖忽必烈进言道:“张世杰立赵昺于海上,福建、广东的民众都响应他,应该进兵予以歼灭。”元世祖便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面辞世祖时,请示道:“国家没有汉人掌管蒙古军的制度。臣为汉人,只怕难以控制军队,请陛下派一位亲信的蒙古大臣与臣同往。”世祖反对道:“你不记得你父亲与察罕的事情吗?他们攻陷安丰时,你父亲要派兵守卫,察罕却不同意,结果他们挥师南下,安丰又为宋人所占,弄得他们几乎进退失据。你父亲因此非常恼恨了。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委任不专。现在,我怎么能让你再产生你父亲那样的悔恨呢?”于是,只派他一人统帅军队,并且要赐给他锦衣玉带。张弘范却推辞道:“臣奉命远征,要锦衣玉带没有什么用。如陛下肯赐宝剑、盔甲,臣就可以仰仗威灵,镇住不服从命令的人,从而完成臣的职责。”世祖对他的力,便拿出上方宝剑赐给他,严肃地对他说道:“这上方剑,就是你的副帅。谁要是胆敢抗命不遵,你就用这把剑惩罚他!”张弘范获得生杀予夺的大权,有了师出必胜的信心。他又举荐李恒为副将,率领两万水陆大军,从扬州分道南下,去征讨崖山。
蒙古和汉族的将士见世祖对张弘范如此信任,谁敢和他手中的上方剑开玩笑?因此,人人都听凭调遣,个个服从指挥。这一年的十一月,张弘范率军攻下广州,不久又在海丰俘获了宋丞相文天祥。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张弘范又领兵浮海击败了崖山守将张世杰。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对宋帝说道:“国事到了这步田地,陛下应当为国而死。”说完,背着宋帝跳进了大海,张世杰也绝望地投海自尽。自此,南宋宣告灭亡,被元世祖授以统军大权的张弘范果然不辱君命。
(《元史·元祖纪》等)
用汉法重宋士世祖定天下
元世祖忽必烈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孙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治理天下的宏伟抱负。因而,他每到一地,都十分注意“访求贤才”,虚心求教。一些汉人中懂得经邦治国之道的儒生,还被他留在自己的藩王府内供职。这些人又受命四处寻求名士英才,使一批深晓文韬武略的南人儒士云集在他的身边,构成了决策的智囊团。
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44年),忽必烈的帐下已有赵璧、董文用、窦默、僧子聪(俗名刘侃)等人,窦默又向他推荐了姚枢。姚枢被请来后,向他呈献了陈述治国之道的著作。该书分“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等八类30条数千言,忽必烈非常欣赏他,遇事总是向他咨询。元定宗二年(1247年),僧子聪向他举荐了张文谦,他任之为王府书记。当时,忽必烈受封的邢州民生凋弊,张文谦挑选乌托、刘肃、李简三人赴邢州治政后,民户增加了10倍。从此,忽必烈愈加地重视儒士。他听说真定路经历官张德辉很有贤能,便请入府中求教。张德辉批驳了儒臣忘国的观点后,以他房中一个银盘打比方道:“创业的君主治国正如制造这个盘子的良匠一样,精选白银,按照规矩把它制出,目的是使后人传之无穷。应当选择恭谨敦厚的人掌管它,这样它才能成为永久的宝物。否则,不仅仅会出现破损,恐怕还会有人把它偷了去。”忽必烈沉思了良久,深深地折服。张德辉还为他推荐了魏磻、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位人才。在回真定之前,张德辉为他指出当务之急七件事,即“敦孝友、择人才、察下情、贵兼听、亲君子、信赏罚、节财用”。忽必烈高兴得只称其字而不称其名。
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的同母兄蒙哥即位为大汗,命他总领漠南汉地军政庶事。姚枢劝他道:“如今天下,要说土地广阔,人民殷富,财物丰饶,恐怕属汉地为最。大王若全据为己有,那天子还有什么?到一定的时候,天子必然后悔被大王占去。不如只掌握兵权,其他诸事一律交有司负责。这样,可保平安无事。”忽必烈一想有理,便依计行事,取得了蒙哥的信任。僧子聪则劝他仿效西周的周公,辅佐兄长治理国家,并从各个方面详细提醒他为政的注意事项,他都记在心里。元宪宗三年,忽必烈平定云南时,采纳了徐世隆等人的意见,按照儒家所谓“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取天下道理,命姚枢裂帛为旗,上书“止杀”之令,树在街头巷尾。后来在征伐南宋的争战中,他一直试图遵守“王者之师,有征无战”的诺言,纠正“威武有余,仁德未洽”的倾向,南宋臣民抵抗力度因此而降低很多。
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大汗死于军中。在围绕大汗一位的激烈争夺中,忽必烈在郝经、张文谦、商挺、廉希宪等人的出谋划策下,抓住时机,先发制人,击败了阿里不哥一派,登上了大汗的宝座,建元中统(1260年)。
忽必烈即位后,即向僧子聪、史天泽、许衡等请教如何治理天下统御民众,他们参照古制旧典,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一整套有关国家机构和官职制度的设想。原来,蒙古自元太祖成吉思汗以来,诸事草创,设置官职、机构非常简单。位置最高的是断事官,居于三公之上,丞相称作“大必阇赤”,掌握军队的只有左右万户。后来仿效金朝的制度,设立了行省以及元帅、宣抚等官职。这次,忽必烈批准了僧子聪等人的设计,设置了总理政务的中书省、掌管兵权的枢密院、负责官员升降的御史台;地方上则设宣慰司,隶属于中书省,下辖路府州县,此外还设有隶属于御史台的提刑按察司。这些机构都“官有常职,位有常员,食有常禄”,元朝一代的机构、官职从此才开始齐备了。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还采纳僧子聪的建议,把“大蒙古国”改为“大元”。这一新的国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的含义,意思是国土辽阔,祚运无边。
(《元史·世祖纪》等)
汉人为官
元朝初入中原,以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大地。很多蒙古贵族主张掳掠,甚至主张以中原沃土为牧场,进行种族歧视,而元世祖忽必烈等人则坚决主张吸收汉族文化,以儒术治国。高智耀和窦默这样的汉族儒士,在元世祖受到极大重视。
高智耀是河西人,世代在西夏做官,夏被灭国后隐居在贺兰山。元太宗(窝阔台)访求河西世家贤能子弟时,众人都推举高智耀,就召见准备起用他,但他推辞不仕。
蒙古皇子阔瑞镇守西凉时,把所有的儒士都贬为隶役。高智耀就到元府说儒者向来受到文化尊重,现在与小厮杂役同等对待,不合道义,请求废除此令。皇子听从了他的建议,要上奏请他做官,他还是不干。元宪宗继任,高智耀入见说:“儒者所学的是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治理国家者,采用了此术就天下安定,否则就天下大乱,培养这些儒生就是要派用场的。应该免去他们的徭役而重用他们。”皇帝问:“儒家与巫医之术相比你看怎样呢?”他回答道:“儒家用纲常治天下,岂是方技所比得上的。”宪宗说:“很好,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告诉过我这些。”于是下诏免除天下儒生的徭役。
元世祖没继位时,已听说了高智耀的贤明,等到即位之后召见他,他又大谈儒术对国家治理有用,反复与皇帝辩论。世祖觉得他的话有理,就给他铸印授官,命免除徭役的儒户们都受他的辖制。当时淮、蜀等地遭到俘虏的儒士,都被贬为农奴,高智耀上奏说:“以儒生为奴仆,古来从未有过,陛下现在号称以古道治国,应该免除此法令,用以号召天下。”世祖以为有道理,就拜他为翰林学士,命他到各郡县去识别选拔儒士,得到几千人。当时的蒙古贵族大臣有的非难他选人过滥,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士,譬若金子,颜色有深有浅,不能说它不是金子;人的才艺有深有浅,难道可以说他不是士吗?”世祖很高兴,更加宠信倚重他。高智耀又说:“国家初创,纲纪不完备,应该仿效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纠察监肃官吏。”至元五年(1268年),就设置了御史台,就是采用了他的建议。
高智耀后来被提升为西夏中兴等路的提刑按察使,这时西北蕃王派使者到朝廷来报告说:“我们向来所用的旧俗与汉人不同,现在留在汉人地方,建设都邑城廓,设立礼仪制度,开始行使汉法,但过去的汉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元世祖召求可以解答西北蒙古问题者,高智耀入朝,请求西行治其国,世祖问他的计划,他都一一对答,皇帝认为很妥当,即日就派遣他上路了。但是刚走到上京,就一病不起,世祖很震惊,也极为哀伤。
元世祖对儒学和儒士的重视,没即位时就开始了,广平(今河北)人窦默早年受教于伊、洛性理之学,与姚枢、许衡在大名(今河北大名)隐居讲学授经,非常有名。忽必烈就派人去请他,他隐姓埋名不见,使者托人往见,穿便服跟踪他,他才不得已出来受命。忽必烈问他治国之方,他用三纲五常相对,三次召见相谈,他都说得让忽必烈称意,就让他不离开左右,随时备用。元世祖问他当世谁通晓治国之道,他推荐姚枢,立即就召用了姚。
不久就命皇子真金跟窦默学习,并赐给他玉带钓,说:“这东西是宋朝宫内旧物,你是旧朝之人,配戴它正合适。而且这可以使我儿子见到它就像见到我一样。”不久窦就南归,忽必烈在大名、顺德等地给他赐有田宅,给以赏赐。
元世祖即位后,又在上京召见他,说:“我要访求唐代魏征那样的人,有吗?”窦默说:“犯颜直谏,刚毅不屈,许衡就是那样的人;深识远虑,有宰相之才,史天泽就是那样的人。”史当时正在做河南宣抚,皇帝马上召回拜为右丞相,让窦墨为翰林侍讲学士。
当时,王文统正受委任重用,窦默上书说他学术不正,久居宰相之位,必然祸害天下。皇帝问谁可以代替他,他又说许衡可以当宰相,元世祖极不高兴。王文统也因此十分恨他。窦不久就因病归乡。很快王文统因罪伏法了,皇帝追忆窦默的话,对近臣说:“过去说王文统不可重用的,只有窦默一个人,假如还有一二个人说他,我能够不考虑吗?”于是又把他召回来,在京城赐修宅第,月给俸禄,国家有大事就去向他咨询。
后来窦默与王磐分掌翰林院,兼掌蒙古文字,又兼掌国史院,修篡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他还请求仿照周代旧制建国学,立国师,选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用以引导全国文化风气,这些都被世祖称许采纳。
窦默为人平易自足,平时很少评品人物,与人相处,温和而有儒者气象,但谈论国家大事,则当面怒诤,人们称汲黯也不过于此。元世祖曾对人说:“我求贤30年,只得到了窦汉卿(默)和李俊民两个人。”
(《元史·高智耀传》《元史·窦默传》)
世祖用汉人
程钜夫名文海,因为避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的讳,通常就叫他的字。他的叔父程飞卿在宋朝做官,为建昌通判,元世祖时率城投降,程钜夫入元都城为人质,官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
有一天,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程钜夫,问他贾似道是怎么样的人,程钜夫回答得条理清晰,皇帝很高兴,给笔札让他书写下来,程便书写了二十多幅上呈。元世祖十分惊奇,就问他现在做什么官,他回答说官居千户(为世袭军职,统兵300至1000多人不等)。元世祖对近臣说:“朕观此人的相貌,已有显贵之态;听他的言谈,是个聪明有识之人。可以安排他到翰林院任职。”丞相火礼霍孙传旨到翰林院,因他年轻,奏请只授他个应奉翰林文字的官衔。皇帝对程钜夫说:“从今以后国家的政事得失,以及朝臣邪正,你都应当向朕反映。”钜夫叩首谢道:“臣本来只是疏远之臣,蒙陛下如此知遇大恩,敢不竭力以效陛下!”不久进升为翰林修撰,后迁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钜夫表奏五事:一是取会江南仕籍,二是通南北之选,三是立考功历,四是置贪赃籍,五是给江南官吏俸禄。朝廷大多都采用实行了,朝廷还在京城安贞门赐他土地以建房宅。第二年,加进程钜夫翰林集贤直学士,同领会同馆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见到元世祖,建议道:“光建国学,乞请派使臣到江南搜访遗贤逸士,御史台、按察司都应当参杂使用南人和北人。”元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元二十四年(1287后)朝廷设置了尚书省,世祖下诏让他做参知政事,程钜夫坚决推辞。朝廷又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台臣中有人说:“程钜夫是南方汉族人,而且年纪太轻。”元世祖大怒说:“你没任用过南方人,怎么知道南方人不能用!从今以后,各省部台院都必须参杂使用南方人。”于是仍用程钜夫为集贤直学士,拜为侍御史,行使御史台的职责,敕令他到江南访求贤能之士。原先,皇帝的诏令都用蒙古字书写,至此时皇帝特命此后诏书改用汉字书写。元世祖早就听说赵孟頫、叶李的名声,程钜夫临行前皇帝密者告他,把这两个人招到北方来。程钜夫又推举了赵孟頫、余恁、万一鹗、张伯淳、胡梦魁、曾晞颜、孔洙、曾仲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多人,元世祖把他们都安排在台宪及文学等职位上。
《元史·程钜夫传》
君臣论贤
元世祖忽必烈起用宋朝宗室后裔赵孟頫之后,并对他极为赏识,并给于很高待遇。有一次元世祖与赵孟頫谈论当时的留梦炎和叶李,并问这两个人谁优谁劣,赵孟頫回答说:“留梦炎,是臣父亲的友人,其人重厚,坚定自己的信念,好谋而能断,有大臣的气度;叶李所读的书,臣都读过,他所知道的所能做到的,臣都知道也都能做到。”元世祖说:“你以为留梦炎比叶李贤明吗?留梦炎在宋朝时是状元出身,官至丞相,但是当贾似道罔上误国时,他却依附阿谀得以偷生;叶李本是一介布衣,却敢于上书进谏,可见叶李比留梦炎贤明。你因为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朋友就不敢斥责他的过错,就通过写诗讥讽他吗。”赵孟頫听赋的诗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的语句,元世福读后大加叹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