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元史
6993200000013

第13章 传世故事(3)

当地有个游手好闲的光棍徐某,不知怎么打听到这件事。他心中暗喜道,这倒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因此,他到衙门报了案,说史某等人结伙抢劫商船,杀死船主和舵工。两条人命的大案,官府不敢懈怠,马上前往查勘,并捉住了被称为领头的史某。带回去之后,一场重刑拷问,不由得史某不招认杀人越货。又由于史某是高某家的帮工,高某也被牵连入狱。

绍兴路推官贡师泰得知案情后,感到史某的供状吞吞吐吐,似乎心有不甘,况且和他同在海滨取卤的20人也无确证,总之,可疑之点甚多。因此,他就带人仔细查访,终于获知那船是本地商人沈某所有,那天他运货到杭州后返回,途中因为强拿一条渔船网中的鱼,他和一个帮工被渔民打死。事情调查清楚后,史某和高某的冤屈被昭雪了,而诬告者自然也得到应受的惩罚。

有一个负责巡查捕盗的乡官叫徐裕,他以巡盐为名,经常在各乡村滥施淫威,巧取豪夺。一天,他抢了一个诸暨商人的钱物,并将商人杀死扔在水中。然后他若无其事地到县里报告说:“我抓住了一个贩卖私盐的家伙,一不小心,他畏罪跳进水塘里淹死了。”县里派人去验尸,发现有受伤的痕迹,对到底是怎么死的,产生了怀疑。贡师泰一看案牍就肯定此人不是自杀,责令地方有司继续深查,终于搞清了徐裕抢劫杀人的情况。

余姚县民孙国宾,是地方上一条恶棍,周围几十里的乌七八糟的事,他都了如指掌。一天,他光临伪造交钞的姚某家里,硬要扭解姚某去见官。姚某明白他的意图,就拿出一大捆钱钞送给他,请他高抬贵手,他也就道谢而去。回家后,他感到这是个发大财的路子,不能就此为止,攀扯的人越多,自己得利也越多。因此,他又把高某、鲁某作为合伙制造伪钞的罪犯举报到官里。高某曾经是姚某的帮手,但也只为他推销过伪钞,自己并没有制造过。孙国宾拿了姚某大捆的钱,尽管也没有放过他,但作为回报,是把高某当作造伪主犯上告,想减少一些姚某的罪责;他认为,这总算够义气了吧?而鲁某,尽管同他的“合伙”者素不相识,但只是因为他与孙国宾有些隙嫌,就硬被孙送进了监狱。

在元代,制造伪钞是重要案件,查实后是要处死的。贡师泰看见状词中胡乱攀连、不合情理之处甚多,就把孙国宾叫来严词诘问。这个地痞恶棍一看贡师泰那威严的神态,就吓得东支西吾,前言不搭后语,越说破绽越多。贡推官不费多大劲,就推勘清了这桩有真有假、真假混杂的要案。他开释了无罪的鲁某,将高某治以推行伪钞之罪。姚某作为造伪主犯,依律处死。孙国宾亦以诈骗、诬陷等罪,受到应有的惩罚。

《元史·贡师泰传》

刘宣宁死不受辱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刘宣由集贤院学士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驻建康。行台的职责是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提刑按察司。当时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凶暴强横,恣意妄为,可经常顾虑行台官员举劾他的罪行,特别忌恨正直无私的刘宣。

某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一起到建康城外,清点和视察军船,其他御史们也都随同前往。他们发现有的军船私载芦苇,一个叫张谅的御史上前盘问,弄清这是受行省官员指使干的,因此御史台就派人到扬州调查核实。忙古台对于行台调查他的违法行为,感到十分愤怒,马上想方设计图谋报复。当时,行台御史大夫的父亲正好在江浙行省所属的一个郡做官,马上就被纠察弹劾。忙古台又派他的党羽前往建康,暗中监视行台的行动,搜集它的过失。行台官员们一个个惊恐万状,都悄悄地到忙古台跟前去自我表白,恳求谅解。只有刘宣正气凛然,不为所动。如此一来,忙古台对刘宣的仇恨就更难忍耐。他首先是编造罪名,陷害刘宣的儿子,将他抓去关进扬州的监狱里。接着,又暗中指使建康监管造酒、淘金等事务的官员,以及一些因犯有种种罪行而被撤职罢官的录事、司官,让他们出头诬告行台破坏国家钱粮大政,然后再由行省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朝廷,其用意自然是要想将刘宣置之死地。

朝廷得知江南行台的问题这般严重,只得派出两名官员,到江浙行省所在地的杭州,审理这一专案。刘宣和御史6人都被逮捕。在将他们押解上船时,行省派出军船押送,又以全副武装的兵士夹道驱赶。在从建康押往杭州的船上,刘宣和六御史分别关押,不准他们往来。九月初一日,刘宣于悲愤中在船上自刎而死。

当刘宣被捕即将押解启程时,他将自己对于后事的安排一一写下,密封起来交给侄儿刘自诚,嘱咐他不要打开观看。刘宣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遗书,只见上面写道:“我触犯权奸,结下仇恨,被人诬陷、罗织了种种罪名,可我岂能与那些审案的权奸走卒对簿公堂、交口争辩,更不甘心在仇人面前屈膝求怜。我身为御史中丞,绝无被人随意侮辱的道理。我只有一死明志而已,只是未获以身殉国,死有遗恨。此情此心,皇天后土,定能鉴谅!”此外,刘宣生前还写有揭发忙古台种种祸国殃民罪恶的材料。后来,人们找到了他的这份文稿,经过他的迭次删改涂抹,文字辞句已经无法辨认。以前当过治书侍御史的霍肃对这份文稿加以整理过录,凡是读过的人,无不感到激烈悲愤。

刘宣自杀以后,行省只得上报朝廷,说是刘宣知道自己罪行严重,畏惧自杀。自始至终捏造罪名、害死刘宣的,是郎中张斯立。但刘宣为国家忠心耿耿,个人品格高尚,仍然被当世所公认和推重,听到他被害的消息,人们没有不悲伤和悼念的。

仁宗延祐四年,刘宣的侄儿自持写了一份记述刘宣生平事迹实录的文章,由御史台转呈皇帝。仁宗下诏赠官、追封、赐谥,算是为他进行了平反昭雪。

《元史·刘宣传》

观音奴折狱如神

元代统治集团中有很多西北各少数民族人物,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功勋赫赫,在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中,也做出过不少贡献。一些少数民族官吏在执法断案中,也表现了他们正直无私的品质和聪明机智的才干。

观音奴,唐兀人,即今甘、青地区的藏族,泰定年间中进士。他任河南归德知府时,人们称赞他廉明刚断,折狱如神。老百姓有衔冤负屈的,就算是数十年以前的事,不惜千里迢迢,也要来找他投诉。只要是他管辖范围内的事,就马上为诉讼者分剖断决,往往十来天就能将旧案断得清清楚楚。

彰德有个富商任某,到南边经商,路过归德府睢阳县时,他的驴死了,让一个姓郄的给他剥了卖肉。两人由此发生争吵,任某一怒之下,殴伤郄某,郄某回家,隔了一夜,死了。郄的凄子王氏、妾孙氏悲愤难忍,孙氏前去县衙告状。但官吏受了富商任某的重贿,认定郄某并非死于斗殴受伤,而反诬郄某之死是由于孙氏所害,将孙氏投入狱中。郄妻王氏只得抛头露面,前往归德府诉冤。

知府观音奴马上将原睢阳审理此案的吏员传来,仔细查问情况。听了三方陈述,他觉得案情已经可以大体辨明,但富商与贪吏之间的暗里勾搭详情,尚无从知悉。他尤其注意到睢阳的那个小吏委委琐琐、心神不定的样子,实在可疑。他决定暂且不必正式审讯,通过别的途径,大约也可以戳破某些人心理上的虚弱的防线。他深知这个地方的人崇神怕鬼,他想,这倒是一个可以利用的途径。因此,他把各方人员叫来,对他们说:“你们这个案子,我不想马上坐堂审问,我要你们先对神发誓。我写了一封文表,摆开香案,求城隍显显灵。谁没有做亏心事,谁就不用怕。你们去祷告发誓吧!谁清白无辜,谁杀人害人,马上就可以见分晓!”他的话音刚落,那个睢阳小吏早已扑通一声跪到知府面前。一来他久闻知府刚方严正,破案如神;二来更怕城隍显灵,揭出他的阴私,想柴想去,不如自首减罪为妙。他说:“郄某确实是因伤致死,是任某拿钱买通上下,隐瞒了真相;小人也得了贿赂,昧了良心,现今后悔不已,愿意自首伏罪。”案情就这样弄清了,释放了孙氏,依法惩办了任某和县里贪赃枉法的官吏。

还有一桩案子与此近似。本府宁陵县有个土豪姓杨,他多少年来就想霸占邻居王某的三顷地,但苦于没有机会。这年,此地发生灾荒,王某带着妻子逃荒到了淮南,王某不幸死在路上,他的妻子挣扎着回到家里。而这时三顷地已经被杨某占据。王妻前去告状,杨某则通过行贿,假造一张字据,说王某还在的时候,这地就卖给他了。

观音奴又使出他那累试不爽的老办法。他叫王妻拉着杨某,一同到崔府君神祠去祷告发誓。杨某心里有鬼,自然就怕神。他想,人说有钱能买鬼推磨,多拿一些钱花在神身上,怕也会得到神灵保佑。因此,他预先使人拿着羊酒彩礼去买通巫师,果然祷告的结果就真的对他有利。可他没有想到,策划这幕闹剧的知府观音奴,是何等的心明眼亮?他一看就明白巫师在捣鬼,就将巫师叫来诘问。巫师不怕神,但怕官,为了不吃苦,只好老实说:“是杨某拿羊酒彩礼来求我对神说:‘是小人占了王家的地,求府君老爷千万不要泄漏这事,官司打赢了,小人重修庙宇就是。’”观音奴再审问杨某,他也不得不招了实情。结果当然是治了他占人田产之罪,物归原主结案。

《元史·观音奴传》

铁木真奇袭王罕

铁木真本是蒙古族孛儿只斤部落首领也速该之子。铁木真13岁时,也速该被仇人毒死,其部众纷纷散去,铁木真便开始了他一生中长时间的逃亡、流浪生活,同时也锻就了他的坚毅果敢、百折不挠、智虑深远、知人善任的领袖品格。

铁木真

至1202年,铁木真40岁时,经过艰苦创业,已大体统一了蒙古诸部。在铁木真创业时期,突阙克烈部首领王罕对铁木真帮助最大。

王罕受金封爵为王,故称王罕。此人贪爱财物,每与铁木真联合战胜一个蒙古部落,辎重金帛尽归他所有,铁木真则收罗人才,扩充实力。铁木真之父于王罕有大恩,铁木真也极为尊重他,称之为父。在长期的并肩作战中,二人极少冲突。

可是,铁木真实力的日益壮大令王罕颇为不安。王罕开始收容任用被铁木真击败的蒙古诸部的首领,并在原蒙古札只刺部首领札木合的挑唆下,在秃拉河南岸克烈部营地设宴,以许婚为名,欲召铁木真前来而谋害之。

铁木真毫无戒心,仅率十余骑赴宴。途中,铁木真得知王罕的真实意图,只派不合台、乞刺台二人作为使者前往,自己则策马回营。

王罕及其子亦勒格鲜昆见阴谋不逞,遂发骑兵追杀铁木真,铁木真急召军队迎战,猝不及防,形势凶险万分。

铁木真率部退至斡难河西岸后,乃图谋报复。七月初,铁木真的胞弟拙赤合撒儿也被王罕袭败,逃至此地,铁木真因与之密设诈降之计,由拙赤合撒儿诈降王罕,使王罕放松戒备,然后发兵奇袭之。

拙赤合撒儿乃派二使者合里兀答儿和察兀尔罕至王罕营中诈降,王罕大喜,特派使者亦秃儿坚与二使者同回拙赤合撒儿营里,接受其降。

二使者被派往王罕营地不久,铁木真即率所部兵马西进,实施其奇袭计划。途中,恰遇二使者及王罕之使亦秃儿坚,二使者在王罕营中时,已尽窥其虚实,因此充当铁木真大军的向导,带领铁木真大军的前锋主儿扯歹部与阿儿孩部疾趋王罕大营。

王罕的大营是时设在折折运都山西北,在通往东方的各条道路上,王罕均设有哨所及巡逻游骑。铁木真的先锋部队所到之处,马上搜捕、杀死王罕的哨兵,连草地上的牧马人、牧羊人也予以拘捕,为的是不走漏消息。

铁木真率军进抵折儿合不赤孩之西,王罕犹未发觉。铁木真乃分军数路,乘月夜前进,欲分进包围王罕之军。

天亮之时,铁木真的诸路兵马已将王罕军营包围起来,铁木真呼唤王罕父子出来答话,王罕父子早已被如神兵天降的蒙古大军吓懵了,怎敢出营!铁木真乃麾军攻营,王罕之军拼死抵抗,王罕部将合答黑巴啊秃儿见形势危殆,忙送王罕父子突围,自己则率军死战,顽抗三昼夜后,才向铁木真投降。

王罕西逃途中,被乃蛮守兵所杀。王罕之子亦勒格鲜昆逃往西域,不久即为西域哈刺鲁部首领黑邻赤合刺派人杀死,突阙克烈部遂亡。

自斡难河至折折运都山有千里之遥,铁木真不畏路途遥远,先用诈降之计迷惑王罕,然后毅然实施此次千里奇袭之行动,从而一举击灭克烈部,由此亦可见铁木真决策之果断、进军之迅速、谋划之周到、意志之坚强。至于王罕,既为铁木真诈降之计所迷惑,又以为铁木真断不会率大军千里来袭。王罕以常人之智力来推测非凡卓异之铁木真,焉得不败?

《元史·太祖纪》

阳逻堡之战

公元1259年,蒙哥亲自率军伐宋时病死,蒙哥之弟忽必烈即位。忽必烈汗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都大都,是为元世祖。

元至元十一年,宋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发兵20万南下征宋,任命左丞相伯颜为河南等路行中书省,即征南元帅。九月,伯颜命宋降将刘整率一部进军淮西淮南,令博罗权进攻扬州,以牵制宋军。伯颜则亲率大军自襄阳沿汉水挺进鄂州,又分兵进至枣阳之司空山以及荆南一带,以翼护主力之安全。

伯颜又令宋降将吕文焕率舟师为前锋,他则与元平章事阿术、大将阿剌罕、张弘范统领大军水陆并进,往攻郢州。

宋将张世杰驻守郢州,顽强抵抗,伯颜命大军绕开郢州,凿开黄家湾水坝,破竹为席,铺于地上,将舟船拖入汉水,遂袭取宋之沙洋、新城、复州。

伯颜在蔡店召集诸将开会,研究下一步进军方略,并视察汉口形势。时宋将夏贵率战舰万艘驻扎汉口,在沿江各要害地点,均置兵把守,如都统制王达率兵8000守卫阳逻堡,京湖宣抚使朱禩孙率游击军扼江之中流,元军被阻,难以前进。

阿术部将马福献策,建议大军避开阳逻堡,自沙芜口入长江。伯颜派人去沙芜口侦察,结果发现该地亦有宋兵把守。

情急之下,伯颜麾军围汉阳,作出要从汉口渡江的架式,实际上欲将夏贵的精兵吸引过来,然后元军可以乘虚从沙芜口渡江。

夏贵见元兵进攻汉阳,果然中计,急调各地精兵赴援。伯颜乃遣阿剌罕率奇兵潜至沙芜口,乘宋军守备虚弱一举袭取之,元军舟师方得自此处入江。

而阳逻堡乃长江上的要塞,至为坚固。不攻破此堡,元军舟师难以顺流而下。元军战舰万艘相继而至,蔽于江面,伯颜遣使至阳逻堡招降,王达拒之,伯颜因命战舰千艘进攻,连攻三天,阳逻堡岿然不动。

伯颜审时度势,乃对阿术道:“彼谓我必拔此堡,方能渡江。此堡甚坚,攻之徒劳。汝夜以铁骑3000泛舟直趋上流,为捣虚之计,明日渡江,袭江南岸,已过则亟遣人报我。”

阿术深以为然,亦道:“攻城下策也。若分军船之半,循岸西上,泊青山矶下,伺隙而动,可以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