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答兰版朱思:地名,大约在今蒙古境内。
【译文】
开始的时候,烈祖也速该征讨塔塔儿部落,抓到了他们部落的首领铁木真。宣懿太后月伦刚好生下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出生时他手里握着一块像红宝石一样的血块。烈祖也速该非常惊异,于是便将抓获的首领铁木真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以庆贺他的战功。同族人泰赤乌以前与烈祖也速该相处很和谐,后来由于塔儿不台掌权,就逐渐产生不满,再后来便断绝关系了。等到烈祖也速该死去后,铁木真年纪还小,他的部众纷纷归附了泰赤乌。近侍脱端火儿真也将要背叛,太祖铁木真哭泣着挽留他,脱端说:“深池已经变干了,坚硬的石头也破碎了,留下来还有什么用?”于是率领部众奔驰而去。宣懿太后对他如此贬低自己的部落非常愤怒,就带领士兵,亲自追赶叛变者,终于追回了一大半人马。当时太祖铁木真的部下搠只另外驻扎在萨里河。札木合部落的人秃台察儿驻扎在玉律哥泉,时时来侵犯他们,抢去他们在萨里河放牧的马。搠只于是指挥手下人藏在马群之中,射杀抢马的强盗。札木合由此产生了怨恨,便与泰赤乌的几个部落勾结,带领3万多人前来进犯。太祖铁木真当时驻军在答兰版朱思的郊外,听到变故,集合起所有的士兵,分成13翼前去迎敌。不久札木合的大军赶到,太祖铁木真与他展开大战,最后击败并赶走了他们。
顺帝轻废高丽王
帝以谗废高丽王伯颜帖木儿,立塔思帖木儿为王。国人上书言旧王不当废,新王不当立之故。初,皇后奇氏①宗族在高丽,恃宠骄横,伯颜帖木儿屡戒饬不悛,高丽王遂尽杀奇氏族。皇后谓太子曰:“尔年已长,何不为我报仇。”时高丽王昆弟有留京师者,乃议立塔思帖木儿为王,而以奇族子三宝奴为元子,以将作同知②崔帖木儿为丞相,以兵万人送之国,至鸭绿江,为高丽兵所败,仅余17骑还京师。
《元史·顺帝本纪》
【注释】
①奇氏:元顺帝第二皇后,名完者忽都。
②将作同知:官职名称。
【译文】
元顺帝听信谗言废掉高丽王伯颜帖木儿,立塔思帖木儿为高丽王。国中有人上书阐明不该废旧王,而立新王的理由。起初,皇后奇氏的宗族在高丽国,凭借着皇后的得宠而骄横不可一世。伯颜帖木儿多次劝诫他们,他们都不知悔改,高丽王于是将奇氏宗族全部杀掉了。皇后对太子说:“你已经长大了,怎么不为我报仇呢!”当时高丽王有弟弟留在京师,他上书建议立塔思帖木儿为高丽王,以奇族人的儿子三宝奴为嗣子,委任将作同知崔帖木儿为丞相,并派1万多军队护送他们到高丽国,抵达鸭绿江边时,被高丽兵打得大败,仅仅只剩下17人返回京师。
德辉论兴亡
岁丁未,世祖①在潜邸,召见,问曰:“孔子殁已久,今其性安在?”对曰:“圣人与天地终始,无往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性即在是矣。”又问:“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因问德辉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槃,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元史·张德辉传》
【注释】
①世祖:指忽必烈。
【译文】
丁未年,世祖忽必烈在亲王府召见张德辉,问道:“孔子死去已久,现在他学说的生命力在哪里?”张德辉回答说:“圣人与天地同始同终,无处不在。殿下只要能实行圣人的思想主张,那么就得了圣人思想的生命。”世祖又问:“有人说,辽国是由于崇佛而亡国,金国是由于运用儒术而亡国,有这种事吗?”张德辉回答说:“辽国的事情我不太清楚,金国的没落却是我亲眼所见,执掌权力的官员中曾运用了一二个儒臣,但其余的都是武官和承袭世爵的权贵,及至商议军国大事,又不让他们参与了解,朝中官员大抵以儒术进仕的30人中才有一个,国家的废亡,自然有人应承担起这个责任,但儒生又有什么错误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又问张德辉:“祖宗的旧制法规都已存在,然而尚未完全制定完善的法规也很多,我该怎么办?”张德辉指着银盘,打比喻说:“创业的君王,好像制作这件银器,先要精心挑选白银和好的工匠,规划好样式后再作成,托付给后代,永远流传没有穷尽。应当寻找谨慎温厚的人来掌管,才可以永远使用。否则不仅会缺损毁坏,而且恐怕还会有盗贼偷走它呀。”世祖想了很久才说:“这正是我心里念念不忘的事情呀。”……世祖又问:“农夫耕作劳苦,为什么衣食还是不充足呀?”张德辉回答说:“农桑是天下的根本,穿衣吃饭都要靠它。男人耕种,女人织布,终年辛勤劳苦,挑选上好的产品上交给官府,剩下粗劣的就用来养活一家老小。然而官吏却横征暴敛,将百姓抢掠一空,那么老百姓又怎能富足呢。”
吕思诚谈钞法
吏部尚书契哲笃、左司都事武祺等,建言更钞法,以楮币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为母,铜钱为子,命廷臣集议。思诚①曰:“中统、至元自有母子②,上料为母,下料为子,譬之蒙古人以汉人子为后,皆人类也,尚终为汉人之子,岂有故纸为父而立铜为子者乎?”一座咸笑。思诚又曰:“钱钞用法,见为一致,以虚换实也。分历代钱、至正钱、中统钞、至元钞、交钞分为五项,虑下民知之,藏其实而弃其虚,恐不利于国家也。”契哲笃曰:“至元钞多伪,故更之尔。”思诚曰:“至元钞非伪,人为伪尔。交钞若出,亦为伪者矣。且至元钞,犹故戚也,家之童奴且识之;交钞,犹新戚也,虽不敢不亲,人未识也,其伪反滋多尔。况祖宗之成宪,其可轻改哉。”契哲笃曰:“祖宗法弊,亦可改矣。”思诚曰:“汝辈更法,又欲上诬世皇③,是汝与世皇争高下也。且自世皇以来,诸帝皆谥曰孝,改其成宪,可谓孝乎?”契哲笃曰:“钱钞兼行何如?”思诚曰:“钱钞兼行,轻重不伦,何者为母,何者为子,汝不通古今,道听而涂说,何足行哉。”契哲笃忿曰:“我等策既不可行,公有何策?”思诚曰:“我有三字策曰:行不得!行不得!”
《元史·吕思诚传》
【注释】
①思诚:即吕思诚,字仲实,元朝平定州人,先世为金进士,由金入元,中泰定元年进士,为官正直。
②“中统”句:中统,元世祖年号,1260—1264年。至元,世祖年号,1264—1295年。
③世皇:即元世祖忽必烈。
【译文】
吏部尚书契哲笃、左司都事武祺等,建议改革钱钞的法令,以一贯文省的纸币折合1000文铜钱作为母钞,铜钱作为子钞,皇帝下诏命令朝中大臣集体讨论这个建议。吕思诚说:“中统、至元年间本来有母钞和子钞,质料上等的是母钞,质料次等的是子钞,如同比蒙古人将汉人的儿子作为后代,都是人的同类,但最后还是成了汉人的儿子,怎么会有旧纸是父亲而立铜钱为儿子的呢?”在座的人都笑起来。吕思诚又说:“铜钱纸钞的使用法则,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以虚换实罢了。现在历代的铜钱、至正铜钱、中统钞、至元钞、交钞共有五类,只是担心老百姓知道这一点,收藏实物而抛开虚假无用的纸钞,恐怕将对国家大为不利。”契哲笃说:“至元钞有很多是假的,所以要更换它。”吕思诚说:“至元钞不是假的,只是有人造假罢了。如果交钞发行使用,人们也会伪造他。况且至元钞好比是老亲戚,家中的小孩奴仆都能识别;交钞,好象是新结的亲戚,虽然不敢不亲近,但是人们还并没有都认识它,那么伪造的反而更多了。何况祖宗的成规,怎么可以轻易更改呢。”契哲笃说:“祖宗的旧法已经不适用,也可以改革了。”吕思诚说:“你们这些人更改法令,想变乱世祖的规定,这是你们同世祖争夺高下之位呀。况且自从世祖皇帝以来,诸位皇帝都被谥号为孝,更改他的成规,能够说是孝吗?”契哲笃说:“铜钱纸钞一齐发行使用怎么样?”吕思诚说:“铜钱纸钞一起使用,谁重要谁次要分不清楚谁为母钞,谁为子钞,也不明白,你不精通古今钱钞,道听途说提出的建议,怎么值得施行呢。”契哲笃气愤地说:“我们的策略既然不能施行,那么你有什么计策呢?”吕思诚说:“我有三字策略,那就是:不可行、不可行!”
张雄飞廉洁守法
雄飞①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②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③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汝岂不知耶?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辩,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政虞今日耳,又可自辩乎?”
《元史·张雄飞传》
【注释】
①雄飞:即张雄飞,字鹏举,元朝琅琊临沂人,由金入元,为元官员。
②阿合马:元初期大臣,回回人,专权横暴,贪赃不法,后被诛杀。
③裕宗:即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
④塔即古阿散:世祖时大臣。
【译文】
张雄飞为官正直廉洁,节操始终不改。有一次在中书省处理公务时,世祖派使者前去诏见他,并在偏殿中接见他,世祖告诉张雄飞说:“只有你,真正可以称得上廉洁呀。我听说你非常清贫,现在特别赏赐给你白银2500两,钱钞2500贯。”张雄飞跪拜谢恩,将要退出时,世祖又诏命加赐黄金50两及金质酒器。张雄飞接受赏赐后,全部存封作好标记后密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由于张雄飞被罢职,就到中书省请求收缴追回原来所赏赐的物品,裕宗真金听说后,命令参知政事温迪罕诏令丞相安童说:“皇上原先赏赐张雄飞,是为了表彰他的廉洁呀,难道你不知道吗?不要被小人所欺骗。”塔即古阿散奏请检查核实前中书省官员的财政情况,再次起用阿合马的同党,他们最后竟假传诏书追缴收回赏赐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不久因罪被诛杀,世祖考虑到清查核实可能不当,下令近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相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辩辞。张雄飞说:“皇上由于老臣廉洁,所以赏赐我,然而我却未曾敢轻易动用赏赐的财物,而封存后作好标记以等待不测,预料到要发生今天的变故,又有什么可以为自己辩护的呢!”
董用章治民
俊①忠实自许,不为夷险少移,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②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止之,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趋安脱危乎!”先是,戊子岁,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而欺以数多,他日上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因也。”行元帅府时,狂男子三百余人期日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③间妖人惑众,图为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永安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于威州④,俊下令曰:“逆者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与其家财,仍奏官之。众果去成降。沃州民寨天台为盗⑤,既破降之,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众义不取。南征时,人多归俊愿为奴者,既全其家,归悉纵为民。邻境人有被掠卖者,亦与直赎还之。
《元史·董俊传》
【注释】
①俊:即董俊,字用章,元朝真定藁城人(今河北正定境内),从太祖平金,有功。
②马援:西汉大将,多次与胡人战斗,英勇殉国。
③深、冀:即今河北省境内。
④“永安”句:永安,地名,在今河北境内。武仙,金国大将,降元后复叛,兵败身死。威州,地名,即今河北威县。
⑤“沃州”句:沃州,地名,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天台,地名,在今河北境内。
【译文】
董俊要求自己为人忠实,丝毫不为艰难险阻所改变,与敌人作战,勇气震慑众人,立于弓箭飞石之间,镇静自若,如同无事,即使受伤也不为所动。他经常表示钦佩马援的为人,并说:“马革裹尸,马援确实可以称得上悲壮。”因此每次作战他一定拿着兵器身先士卒冲在前面,有人劝告他不要这样,董俊说:“我是皇上的大臣,杀敌在前,不战死,才算是平安无事,脱离危险呀!”起初,戊子年,大臣们、将领们在行宫朝见皇帝,众位将领进献户口册,都加大户口数目以邀功请赏。董俊下属官吏请求像其他将领一样呈报户口数目。董俊说:“百姓人口确实少,而撒谎多报人数,将来皇上无法征得所需百姓,一定要加重征收才能够完成皇上的诏命,那么这只是我一个人获得好处,而老百姓却日益贫困了呀。”董俊在掌管元帅府的时候,有300多名狂妄的男子约定叛乱,事情被察觉后,只诛杀了他们的首脑,其余的人都被释放了。深州、冀州有蛊惑民众的妖人,图谋不轨,官府接连逮捕了数万人,有关部门建议全部诛杀,董俊极力恳请主持这一案件的主管者,只须诛杀为首的作恶者就行了。永安节度使刘成在威州叛变投降武仙,董俊下令说:“只有一人叛变,其余的人只要能离开叛变者,就是忠义之士,归还其家产,并仍上奏朝廷委任为官。”部众果然都离开刘成归降了董俊。沃州有百姓在天台山盘踞作盗匪,在击破盗匪的营寨后,其他将领要用盗匪的子女作奴仆,想抢掠山寨,萧俊说:“敌城已经投降,而还要俘掠其百姓,这是仁慈的人不会作的事。”众将便基于道义没有抢掠。董俊南征的时候,百姓多愿归附作他的奴仆,董俊便保全他们的家人,返回后将他们都释放为民。邻境上百姓有的被俘获出卖,董俊也拿出钱赎回他们。
扩廓飞扬跋扈
初,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同起义师①,齿位相等。及是扩廓帖木儿②总其兵,思齐心不能平。而张良弼③首拒命,孔兴、脱列伯等皆以功自恃,各怀异见,请别为一军,莫肯统属。衅隙既开,遂成仇敌。扩廓帖木儿乃遣关保、虎林赤以兵西攻良弼于鹿台④,而思齐亦与良弼合,兵连不能罢。扩廓帖木儿始受命南征,而顾乃退居彰德⑤,又惟务用兵陕西⑥,天子之命置而不问,朝廷因疑其有异志。皇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肃宗灵武故事⑦,因而自立。扩廓帖木儿与孛兰奚⑧等不从。及还京师,皇后奇氏⑨传旨,令扩廓帖木儿以重兵拥太子入城,欲胁帝⑩禅之位。扩廓帖木儿知其意,比至京城三十里,即散遣其军。由是皇太子心衔之。及是,屡趣其出师江淮,扩廓帖木儿第遣弟脱因帖木儿及部将完哲、貊高以兵往山东。而西兵互相胜负,终不解。帝又下诏和解之,顾乃戕杀诏使天下奴等,而跋扈之迹成矣。
《元史·察罕帖木儿传》
【注释】
①“李思齐”句:李思齐,元末武将,农民起义后,他曾起兵镇压。察罕帖木儿,字廷瑞,曾祖、父亲为有功之臣,元河南颍州沈丘人,元末起兵镇压农民起义。
②扩廓帖木儿:元末将领,本姓王,小字保保,今安徽临泉人,察罕帖木儿之甥、养子,元末兵起后,从察罕起兵镇压红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