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张良弼:元末军阀,为李思齐亲信。“孔兴”句:孔兴,李思齐亲信。脱列伯,李思齐亲信。
④鹿台:地名,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
⑤彰德:地名,即今河南安阳。
⑥陕西:即今陕西、甘肃一带。
⑦“欲用唐肃宗灵武故事”句:安史之乱爆发后,作为皇太子的李亨留守关中,征讨叛军,后在灵武被众人推举为皇帝,尊父亲李隆基为太上皇,这里指皇太子欲逼元顺帝退位。
⑧孛兰奚:顺帝朝大臣。
⑨奇氏:即元顺帝的第二皇后。
⑩帝:指元顺帝妥欢帖睦尔。
【译文】
开始时,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同时起兵镇压农民军,资历和职位大致相等。等到扩廓帖木儿统领他们的军队时,李思齐内心很不平衡。而张良弼首先违抗命令,孔兴、脱列伯等人都居功自傲,各怀心思,都要求单独带领军队,没人愿隶属他统领。矛盾激化后,双方很快成了仇敌。扩廓帖木儿于是派关保、虎林赤出兵向西在鹿台攻打张良弼,然而李思齐也与张良弼联合,两军相连,无法攻破。扩廓帖木儿起先奉命南征,不从,反而退居于彰德,并且只顾出兵攻打陕西李思齐部,对皇上的诏命置之不理,朝廷因此怀疑他企图不轨。皇太子出奔太原,想要仿效唐肃宗于灵武废唐玄宗自立为帝的故事,也想逼顺帝退位后自立为帝。扩廓帖木儿与孛兰奚等人都不答应。等扩廓返回京城,皇后奇氏传旨,命令扩廓帖木儿率重兵拥太子入京城,想胁迫顺帝禅让帝位给太子。扩廓帖木儿得知她的意图后,等大军到离京城30里的地方,就遣散了他的军队。由于这个原因皇太子心里非常怨恨他。及至此时,皇太子多次催促他出兵,平定江淮,扩廓帖木儿先后派兄弟脱因帖木儿及部将完哲、貊高统军前往山东征讨。而西部与李思齐作战的部队互有胜负,仍然不能和解。顺帝于是又下达诏令命他们和解,扩廓帖木儿反而杀死下达诏书的使者天下奴等人,这样他便开始飞扬跋扈了。
张士诚之反
当是时,徽州、建德皆已陷①,完者②屡出师不利。士诚③素欲图完者,而完者时又强娶平章政事庆童女,达识帖木儿④虽主其婚,然亦甚厌之,乃阴与士诚定计除完者。扬言使士诚出兵复建德,完者营在杭城北,不为备,遂被围,苗军悉溃,完者与其弟伯颜皆自杀。其后事闻于朝,赠完者潭国忠愍公,伯颜衡国忠烈公。完者既死,士诚兵遂据杭州。十九年,朝廷因授士信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士信乃大发浙西诸郡民筑杭城。先是,海漕久不通,朝廷遣使来征粮,士诚运米十余万石达京师。方面之权,悉归张氏,达识帖睦尔徒存虚名而已。俄而士诚令其部属自颂功德,必欲求王爵。达识帖睦尔谓左右曰:“我承制居此,徒藉口舌以驭此辈,今张氏复要王爵,朝廷虽微,终不为其所胁,但我今若逆其意,则目前必受害,当忍耻含垢以从之耳。”乃为具文书闻于朝,至再三,不报。士诚遂自立为吴王,即平江⑤治官阙,立官属。
《元史·达识帖睦尔传》
【注释】
①“徽州”句:徽州,今安徽歙县。建德,今浙江建德。
②完者:元朝大臣,讨反贼有功,后遭害身死。
③士诚:即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泰州白驹场人。
④迭识帖木儿:字九成,元朝大臣,讨贼有功。
⑤平江:地名,即今江苏苏州。
【译文】
正当此时,徽州、建德都已经陷落,完者屡次出师作战,都不能胜利。张士城一直图谋除掉完者,而完者当时又强行娶平章政事庆童的女儿作妻子,达识帖木儿虽然主持婚事,仍对他很厌恶,于是阴谋与张士诚除掉完者。他们扬言派张士诚出兵收复建德,完者的军营在杭州城北,没有防备,因而被张士诚围困,他统领的苗军士兵都四散溃逃,完者同他的兄弟伯颜都自杀了。不久朝廷知道了这件事,于是追赠完者谥号为潭国忠愍公,伯颜谥号为衡国忠烈公。完者死后,张士诚的军队于是占领了杭州城。顺帝十九年,由于朝廷加授张士信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之职,张士信大规模征发浙西各郡的百姓来修筑杭州城。起先,海运粮食的航道很久没有沟通,朝廷派使者前来征收粮食,张士城便运了10万多石粮食到京城。地方的实权,全部都归了张士诚,达识帖睦尔只徒留虚名。不久张士诚命令他的部下赞颂自己的功德,一定想要得到王爵的封赐。达识帖睦尔对手下人说:“我接受上命在此任职,只是凭着口舌来统治这些人,现在张士诚又想要王位爵号,朝廷虽然衰微,然而还是不会被他所胁迫的,但是我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意图,那么一定会马上遭到杀害,还是忍辱含垢听从吧。”于是为他写好文书呈报给朝廷,再三上呈,都未被允许。张士诚于是自立为吴王,在平江建造王府官邸,并设立官署。
赵炳惨遭郭琮毒杀
十六年①秋,被旨入见便殿,帝劳之曰:“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②事烦可知已。”询及民间利病,炳③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帝卧听,遽起曰:“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饮以上尊马湩。……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至则琮假嗣王旨,入炳罪,收炳妻孥囚之。时嗣王之六盘④,徙炳等于平凉北崆峒山⑤,囚闭益严。炳子仁荣诉于上,即诏近侍二人驰驿而西,脱炳,且械琮党偕来。琮等留使者,醉以酒,选遣人毒炳于平凉狱中,其夜星陨,有声如雷……。帝闻之,抚髀叹曰:“失我良臣!”
《元史·赵炳传》
【注释】
①十六年:即元世祖十六年,也即1276年。
②关中:地名,即今陕西省。
③炳:即赵炳,字彦明,元惠州泺阳人。
④六盘:地名,在今甘肃固原县西南。
⑤“徙炳等”句:平凉,地名,即今甘肃平凉。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境内。
【译文】
元世祖十六年秋天,赵炳接到圣旨后入官在偏殿拜见世祖,世祖慰问他说:“你前去任职的这几年内,竟衰老得这般厉害,关中政事的烦劳可想而知呀。”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赵炳便详细陈述,因此讲到安西王死后,转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篡夺权力,肆意逞威,横行无忌,不遵法度。世祖起先坐着听,最后竟站起来说:“听了你这一席话,能让年老的人也增强精力呀。”因此赏赐他饮上等马乳。……世祖诏令乘传使及敕使数人前去审查郭琮等人。他们到后郭琮却假传嗣王的旨意,治赵炳罪行,拘留赵炳妻子和奴仆并予以囚禁。当时嗣王前往六盘,郭琮于是将赵炳转送到平凉以北的崆峒山,并更加严密地加以囚禁。赵炳的儿子赵仁荣向世祖控诉,世祖马上诏令两名亲近侍臣急驰前往关中,解救赵炳,并拘捕郭琼及同党回京。郭琮等滞留使者,将他们灌醉,并派人将赵炳毒杀于平凉监狱中。这天晚上有流星坠落,并且还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世祖听到赵炳被害的消息时,拍着大腿说:“失掉了一位好臣子呀!”
高觿拘捕杀人者
三月①十七日,觿②宿卫宫中,西蕃僧二人至中书省,言今夕皇太子与国师来建佛事。省中疑之,俾尝出入东宫者,杂识视之,觿等皆莫识也,乃作西蕃语询二僧曰:“皇太子及国师今至何处?”二僧失色。又以汉语诘之,仓皇莫能对,遂执二僧属吏。讯之皆不伏,觿恐有变,乃与尚书忙兀儿、张九思,集卫士及官兵,各执弓矢以备。顷之,枢密副使张易,亦领兵驻宫外。觿问:“果何为?”易曰:“夜后当自见。”觿固问,乃附耳语曰:“皇太子来诛阿合马③也。”夜二鼓,忽闻人马声,遥见烛笼仪仗,将至宫门,其一人前呼启关,觿谓九思曰:“他时殿下还宫,必以完泽④、赛羊⑤二人先”,觿呼二人不应,即语之曰:“皇太子平日未尝行此门,今何来此也?”贼计穷,趋南门。觿留张子政等守西门,亟走南门待之。但闻传呼省官姓名,烛影下遥见阿合马及左丞郝祯已被杀。觿乃与九思大呼曰:“此贼也!”叱卫士急捕之,高和尚⑥等皆溃去,惟王著⑦就擒。中丞也先贴木儿与觿等,驰驿往上都⑧,以其事闻。帝以中外未安,当益严武备,遂劳使遣亟还。高和尚等寻皆伏诛。
《元史·高觿传》
【注释】
①三月:指元世祖十八年三月,也即1278年。
②觿(xī):即高觿,字彦解,元渤海人,由金入元,为元朝臣。
③阿合马:元初期大臣,回回人,历任世祖时重臣,专权横暴,贪赃不法,引起太子和许多大臣的不满,后被设计诛杀。
④完泽:为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近臣,后为中书丞相。
⑤赛羊:太子真金近臣。
⑥高和尚:元世祖时剌杀阿合马的主要人物之一。
⑦王著:元世祖时益都千户,因不满阿合马的贪暴,设计诛杀阿合马,之后自己也被处死。
⑧上都:元朝的夏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译文】
元世祖十八年三月十七日,高觿在宫中统领值班警卫巡逻,有两名西蕃僧人前往中书省,传令说今晚皇太子与国师将要来作佛事。中书省官员表示怀疑,便让曾进出过东宫的人,同他们混在一起让警卫们辨认,高觿等人都不认识他们,因此用西蕃语言询问两名僧人道:“皇太子和国师如今在什么地方?”两名僧人都惊惶失色。因此又用汉语追问他们,这两人神色慌张不能回答,因此拘捕两名僧人交给官吏治罪。审讯他们,他们都不交待,高觿唯恐有变乱发生,于是同尚书忙兀儿、张九思,集合警卫和军队,都拿着弓箭作好防备。不久,枢密副使张易,也带领军队驻扎在宫外面。高觿问道:“你究竟干什么?”张易说:“半夜之后你就会明白。”高觿坚持追问,张易因此贴着他的耳朵说:“皇太子将要来诛杀阿合马。”当夜二更天,突然听到人马声,远远地看见灯笼仪仗,将要到宫门前,其中一人上前叫警卫打开宫门,高觿对张九思说:“以往殿下回宫,总是让完泽、赛羊二人在前,”高觿呼叫他们两人的名字,没人答应,于是当即对他们说:“皇太子平时未曾走过这道门,今天为何来这里呀?”反贼无计可施,便奔向南门。高觿留下张子政等人把守西门,自己急忙赶到南门防备他们。但只听到传呼省官姓名的声音,远远地看见烛影之下阿合马及左丞相郝祯已被诛杀。高觿于是与张九思一齐大呼道:“这就是反贼呀!”叱令卫士们赶快追捕,但高和尚等人都已逃走,只有王著被抓住了。中丞也先贴木儿同高觿等,急驰赶往上都,将这件事上奏世祖。世祖觉得朝廷内外尚未安定,应当更加严守防备,于是在慰劳他们后又派他们急速返回。高和尚等人不久都被诛杀。
欲壑难填秃剌死
秃剌,太祖①次子察合台四世孙也。少以勇力闻。大德十一年②春,成宗崩,左丞相阿忽台等潜谋立安西王阿难答,而推皇后伯岳吾氏称制,中外汹汹。仁宗归自怀孟③,引秃剌入内,缚阿忽台等以出,诛之,大事遂定。武宗④即位,第功,封越王,锡⑤金印,以绍兴路为其封地。秃刺居常怏怏,有怨望意。至大⑥元年秋,武宗幸凉亭,将御舟,秃剌前止之。帝曰:“尔何如?朕欲登舟。”秃剌曰:“人有常言:一箭中麋,毋曰自能;百兔未得,未可遽止。”此盖国俗侪辈相靳之语,而秃剌言之,武宗由是衔焉。既而大宴万岁山,秃剌醉起,解其腰带掷诸地,嗔目谓帝曰:“尔与我者,止此尔!”帝益疑其有异志。二年春,命楚王牙忽都、丞相脱脱、平章赤因铁木儿鞫之,辞服,遂伏诛。
《元史·秃剌传》
【注释】
①太祖:指成吉思汗。
②大德十一年:即1308年。大德,元成宗年号。
③“仁宗”句:仁宗,即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怀孟,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④武宗:即元武宗海山。
⑤锡:通“赐”。
⑥至大:元武宗年号。
【译文】
元太祖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第四世孙秃剌,年轻时就以勇武有力而闻名。大德十一年春,元成宗驾崩,左丞相阿忽台等阴谋拥立安西王阿难答,而推举皇后伯岳吾氏登基称帝,朝廷上下纷乱不安。元仁宗从怀孟回到京师,让秃剌进入内宫,把阿忽台等人抓了出来,并予以诛杀,国家大局才算安定下来。元武宗即位,论功行赏,秃剌被封为越王,并赐以金印,将绍兴路作为他的分封属地。秃剌平素总是不满意,颇有埋怨之意。至大元年秋天,元武宗驾幸凉亭,将要登舟泛游,秃剌上前阻止武宗。皇帝说:“你要怎么样?我要登舟泛游。”秃剌说:“人们有句老话说:一箭射中麋鹿,不要说自己能干;没有射杀100只兔子之前,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这是当时国中同辈人相互嘲笑的话,而秃剌竟说了出来,武宗由此而怀恨秃剌。不久皇帝大宴群臣于万岁山,秃剌喝醉后站起来,解下他的腰带掷在地上,瞪着眼睛愤怒地对武宗讲:“你与我的关系到此为止了!”皇帝愈加怀疑秃剌有不轨之心。武宗二年春,皇帝命令楚王牙忽都、丞相脱脱,平章赤因铁木儿一齐审问他,他招认了,不久便被诛杀。
宝合丁专断妄为
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专制岁久,有窃据之志,忌忽哥赤①来为王,设宴置毒酒中,且赂王相府官无泄其事。立道②闻之,趋入见,守门者拒之,立道怒与争,王闻其声,使人召立道,乃得入,为王言之。王引其手,使探口中,肉已腐矣。是夕,王薨。宝合丁遂据王座,使人讽王妃索王印。立道潜结义士,得十三人,约共讨贼,刺臂血和金屑饮之,推一人走京师告变。事颇露,宝合丁乃囚立道,将杀之。人匠提举③张忠者,燕人也,于立道为族兄,结壮士夜劫诸狱,出之,共亡至土蕃界,遇帝所遣御史大夫博罗欢、王傅别怙与告变人俱来。二人者遂④与立道俱还,按宝合丁及王府官尝受赂者,皆伏诛。
《元史·张立道传》
【注释】
①忽哥赤:元世祖时被封为亲王,后被毒死。
②立道:即张立道,字显卿,其祖先是陈留人,后入大名,从元世祖北征,出使有功。
③人匠提举:官职,执掌工匠提举司的长官。
④遂:于是。
【译文】
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长期专权独断,并有窃据王位的野心,只是顾忌忽哥赤前来为王,因此设宴在酒中下毒,并贿赂王府大小官员不要泄漏这件事情。张立道知道后,马上赶入王府探视亲王,守门的人不让他进,张立道愤怒地同他们争辩,亲王听到他的声音,马上派人召见他,张立道才得以进入王府,向亲王讲述传闻。亲王拉着他的手,让他探视口中,张立道发现亲王口里的肉已经腐坏了。这天晚上,亲王死去。宝合丁于是占据王位,派人暗中向王妃索要王印。张立道暗中集结侠义之士,一共13人,约定一齐声讨反贼,刺出臂上的鲜血,混合金屑,同饮结盟,推举一人到京城去报告变乱的消息。事情暴露后,宝合丁将张立道囚禁,并打算杀害他。人匠提举张忠,是燕人,与张立道是族兄弟关系,他集结壮士夜晚劫狱,救出了张立道,与他一同逃亡到土蕃的边界,遇到世祖所派遣的御史大夫博罗欢、王傅别怗同报告消息的人一同前来。两人因此同张立道一齐返回,追查宝合丁以及曾受贿赂的王府官员的罪行,认罪后都被诛杀。
伯颜平宋遭构陷
伯颜①之取宋而还也,诏百官郊迎以劳之,平章阿合马②,先百官半舍道谒,伯颜解所服玉钩绦遗之,且曰:“宋宝玉固多,吾实无所取,勿以此为薄也。”阿合马谓其轻己,思中伤之,乃诬以平宋时,取其玉桃盏,帝命按之,无验,遂释之,复其任。阿合马既死,有献此盏者,帝愕然曰:“几陷我忠良!”别吉里迷失③尝④诬伯颜以死罪,未几,以它罪诛,敕伯颜临视,伯颜与之酒,怆然不顾而返。世祖问其故,对曰:“彼自有罪,以臣临之,人将不知天诛之公也。”
《元史·伯颜传》
【注释】
①伯颜:元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元世祖忽必烈时,带兵灭亡南宋,生于1236年,死于1295年。
②阿合马:元朝初期大臣,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蚋喀忒,专权横暴,后被杀,生年不详,卒于1282年。
③别古里迷失:人名,元世祖忽必列时大臣。
④尝:曾经。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