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厚灰学
7046700000015

第15章 刚柔相济,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2)

但是,只有威严感是不行的,就像教育孩子光靠棍棒是不行的,还要施以糖果和赞美,即人情味。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一天到晚黑着脸骂人,谁愿意替你卖命呢?你在下属面前显示威严的同时,也要让他觉得你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领导,用你的情去温暖和感染下属,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会高涨。下面是一个关于美国电话业巨擘、密西根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福拉多的小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深夜,纽约的一条不是很繁华的道路上已经几乎没有车辆行驶。这时从街中心的地下管道洞内钻出一位衣着笔挺的人来。路旁的一个行人十分狐疑,他上前想看个究竟,一看却怔住了,他认出这钻出来的人,竟是大名鼎鼎的福拉多!

原来福拉多是因为地下管道内有两名接线工在紧急施工,福拉多特意去表示慰问。

福拉多被称作"十万人的好友",他与他的同事、下属、顾客,乃至竞争对手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位富有人情味的企业巨子,事业如日中天。

所谓恩不过就是人情味重一点,而人情味也不外乎就是亲切的话语和优厚的待遇。比如,有许多身居高位的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另外,还要关心他的生活和家庭,聆听他们的忧虑,经常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

所谓威,就是必须有命令与批评。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终客客气气,为了维护自己平和谦虚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须拿出做上司的威严来,让下属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另外,管理者的威严还在于对下属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明确要求,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布置了以后,还必须检查下属完成的情况。

有威,下属才会敬畏你,工作中不敢马虎敷衍;有恩,下属的心理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觉得跟着这样有情有义的领导干活值得!两者并举,实现平衡,才能驾驭好下属,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4、怀柔要掌握好“火候”

同样的菜,有的人能炒出香味扑鼻,有的人却只能做出平淡乏味,其中的奥妙诀窍何在?经验丰富的厨师告诉你,一切都在于对火候的把握。火候不到,不会甜香扑鼻,火候过了,又会煮烂烧糊。只有火候恰到好处,才会色香味俱全。炒菜如此,管人的道理亦然。

管理过程中,怀柔政策固然要比高压政策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过度的怀柔,过了一定的火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宣帝是“中兴之主”,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史家对元帝的定评是“柔仁好儒”,这个评语应是褒多于贬,至少是褒贬参半,但是为什么不能振兴汉朝?

原来,元帝是一个性格柔弱、优柔寡断的人,而宣帝对太子进行皇家教育时,用的又是儒生为师傅,用儒经为教育内容,所以,汉元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儒化”很深的皇帝。其所好之儒基本上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宽柔温厚”为主要特征的儒学。

在元帝做太子时,就向宣帝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则训斥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所谓“霸道”就是先秦法家治国之道;所谓“王道”就是儒家的仁道。宣帝见太子要用“纯儒”,就叹息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并且想以“明察好法”的淮阳宪王刘钦来更易太子,后来因为怀念亡妻许平君,才终于没有废兄立弟。

汉宣帝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元帝即位当年,即摒弃了宣帝霸王之道相杂的政治,尊崇儒学,推行“纯儒政治”。应该说这元帝确实是实行了不少“爱民”的“仁政”。但是,关键在于,元帝实行“仁政”不看对象,以“不与民争利”为名,放弃了对好强地主的打击、限制的政策,实行所谓的“宽政”。在此“宽政”之下,土地兼并愈发不可遏止,吏治腐败等社会积弊也随之恶性发展。

另外,在元帝用儒方针的指引下,朝廷大臣以经学相矜尚,儒生布满朝廷上下,他们或位至公卿,或为地方长官。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元帝广用儒生之事说:“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但是,由于元帝太重儒学,强调以经取士,使得许多人读经即为做官,因而在入仕以后,往往不是尽忠守职而只图保持禄位,尸位素餐而已。也使得一些只知书本、而不省吏事的“书呆子”也被选进了各级政府机构。结果是能治者不能为官,为官者不能为治,士与吏截然两途,这就严重影响到了西汉后期各级政权的效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施行仁政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过犹不及,只执其一端,必然会导致另一端的失控,管人的道理古今是一样的。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对下属施行温情管理没错,但是必要的时候也要敢于挥起管理的大棒,否则就会形成上下失位、管理混乱的局面。

有一个小企业的推销员找到了厂长,拍着自己的口袋对厂长说:“我这口袋里全是购销合同,如果你给我多少多少好处,我就把这些合同给厂里签订了,否则我就走人,那时候,这些合同就是其它长里的订单了,你一个也要不着。”

这位厂长听了这话一筹莫展,不同意这位推销员的条件吧,怕他甩袖子去了其它工厂,那厂里的损失就大了。可要是同意推销员的条件,又怕厂里其他职工不满意,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厂长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好。

作为一厂之长,连自己手下的一个小小的推销员都如此对领导颐指气使,却管他不了,让人无法明白。为什么当厂长当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厂长有什么“把柄”掌握在这个推销员手中,不然推销员怎么竟敢有如此大的胆量?要么厂长实在太软弱,没有一点能力。

对于一个单位的主要的和关键的业务领域,一定不要控制在唯一一个下属手中。也就是说,至少有两个明白人共同管理;或者一主一辅,至少有一个后备人员。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主要业务的主管出了问题(有病离职休息,跳槽另谋高就,以内行人和业务权威的身份想“拿”单位和领导一把等等),还有人替补,不会造成业务的混乱。

这些年,不少工商企业曾经像“供神仙”一样地对待本企业的一些业务尖子或者外聘人员,但并没有使他们感悟,他们仍然动不动就甩手撂挑子,使企业工作不断遭受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此。

的确,在一个企业里都会有一些业务尖子,因为他们能力强,对公司来说不可或缺,所以,管理者对他们的管理常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那么严格,甚至经讨好的像供“神仙”一样地供着。无形中,这就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不服管理,还经常在利益上和管理者讨价还价,一旦不能得到满足就甩手撂挑子,使企业工作不断遭受损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者没有掌握好施行仁政的“火候”。既柔又不失刚,才是真正有效的“厚灰”手段!

5、当严必严,不怕杀鸡给猴看

如果一个员工很明显地做错了事,或者违反了公司的纪律,其他员工都认为他该受到严厉的批评,而管理者却只简单说了一句“以后小心一点”,便原谅了他的过错,为此大家会颇感失望。不难想象,此事一定会引得大家议论纷纷:“为什么新领导不生气?”“我做错事时被他骂得好惨!”“咱们领导说不定欠了他什么!”如此等等。

管理者这次一旦采取温和的做法,等下回另外一个员工再犯错误时,也就无法批评他了。渐渐地你的刀口越来越钝,最后会落得谁也不敢批评的下场,而无法继续管理员工。所以,该批评时必须大声地批评,不能让员工滋长“特殊”习气。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在众人面前批评某位员工,其他的员工亦会引以为戒。此即所谓的“杀一儆百”,其意并非真的处罚一百人,而是藉由处置一人来使他人反省。

一家百货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平时即对采购部科长的应对态度太过懒散颇为不满,但由于对方的身份是科长,因此无法当面予以指责。虽然这位主任曾经与自己的上司——营业部科长讨论过,然而由于上司是位好好先生,因此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

就在营业部主任思索如何利用机会与对方直接谈判时,分发部的一位职员因未遵守缴交期限而发生问题。

营业部主任便借机大声批评那位犯错的职员。他特意在采购部科长面前批评:“不是只有今天,这种情形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

此时采购部科长并未表示任何意见,然而弊端在不久之后便改善了。

对于无法当面批评的人,若想达到批评的效果,不妨试一试杀鸡给猴看这一方法。那个当场被批评的人,宛如是众人的代表,并不是一个很讨好的角色。在任何团体中,皆有扮演被批评角色的人存在。领导通常会在众人面前批评他,让其他人心生警惕。

让我们来看一则历史故事:

吴王阖闾将孙子召至宫中,要求用宫女演练并验证其兵法的有效性,孙子欣然接受。

孙子将宫中美女分为两队,指定吴王最宠的两位美姬为队长,接着开始讲授操练要领,讲解完毕,孙子问有没有听明白,众人都说明白了。然而当孙子真正开始发号施令时,宫女们笑得乱作一团。

孙子说:“如果由于号令不清而导致士兵们没有按照指令行兵,那么这个责任当属将领。”

于是他将规则重新解释了一遍,再一次发令,宫女们又大笑。

这时孙子又说:“如果指令已经解释得足够清楚,而结果还是失败的话,那么责任在于军官。”于是他下令要斩杀被任命为队长的两名宠姬。

吴王见状忙说已理解他的用意,但不需要真的执行军法。孙子不顾吴王的请求执意杀掉了两位美姬,并任命另两名宫女为队长。

当孙子再次发令时,没有人再笑,大家都操练得极为齐整。

所以,领导在用人时,一定要注意宽严适度的原则去办事。因为太宽松了员工心不在焉,不当回事;太严厉了员工心惊胆战,一不小心就漏掉了一句话,但又不敢多问。因此,必须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关键时刻,不怕杀鸡给猴看。